張田妹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重要內容,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斷前進,創新鄉村的現代化產業結構融合調整,不斷提升鄉村三產的綜合效益和整體效益,縮小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是促進新時期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現代化和諧社會的重要方向。通過實施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融合策略,運用“財政+金融”的手段為鄉村振興提供資金、資源、信息、技術和方向指導,是提高鄉村三產的現代化發展效率和促進質量提升的有效探索。本文對山東省的財政金融融合支持鄉村振興制度的現狀和要點進行了闡述,對財政金融融合政策推進的現狀和難點問題進行了分析,來探討強化財政金融融合支持鄉村振興的有效策略。
一、引言
山東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農業農村一直是山東省的重點發展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明確了山東省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山東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中指明了方向。實現鄉村振興,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促進農村的產業效益提升,是其中的重點發展方向;財政金融政策是產業發展的核心保障力和推動力,通過融合創新財政金融政策,加強對農村產業的多方面協同發展,吸引國家和社會資本對鄉村振興產業的不斷注入,實現對農村產業的針對性指導和資源支持,提升農村產業的現代化發展質量和效率,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村整體效益的重要途徑。
二、山東省財政金融政策融合制度現狀要點
山東省在財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建設中,開創了雙重激勵制度,一方面由省財政部門對32個試點縣市每年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補償,其具體分配額度根據各縣市的財政金融支農績效考核結果為依據,實現對當地政府的資金激勵,各縣市也共同成立了8.8億元的財政金融支農專項獎金,形成了對范圍內的鄉村振興發展的激勵支持;另一方面由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提供了50億元的專項貸款額度和30億元的專項補貼資金,為支農政策提供了資金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動了金融資源流入農村意向的發展,充分發揮了金融資源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杠桿撬動作用。通過省級財政、縣市財政和中央銀行財政的多方面支持,促進社會金融資源不斷向農村產業傾斜,提供金融動力,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的產業結構現代化發展和資金的大量流動,充分激發了農村發展的活力。
針對政府融資擔保部門的融資難、風控難等問題,山東省財政部門、省農業發展信貸擔保公司和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聯合推出了“雙十條”政策,不斷完善鄉村振興戰略的專項融資擔保制度,擴大融資規模和杠桿力度,精簡融資流程,降低擔保費用,加強擔保補貼,從風險控制的針對性調查和推薦渠道拓寬入手,為銀行的資金發放和杠桿提供有效保障,為農業經營者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和資金支持,有力提升了財政金融融合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動力度。
針對省內不同區域內的發展差異,財政金融融合策略指導各試點縣市根據自身的具體發展情況和特色產業進行針對性的規劃設計,不斷探索各類型金融資源例如保險、擔保、信貸等的創新型融合發展,根據農村的弱勢環節進行針對性的金融資源導向,對農村產業發展提供針對性資源助力,幫助農村產業健康全面發展。例如榮成的海洋農業供應鏈打造,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和信用擔保,打造網絡金融平臺,融合榮成的海洋農業企業、銀行、保險、監管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行融資和發展支持,既加強了國家和社會資金的農村導向力度和規模,為農業發展助力,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創新發展,提升了整體效益,為社會資金的融資提供了效益保障和意向促進,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充分落實和長久發展。
針對農村金融基礎薄弱、資金承載力不足的問題,財政金融融合政策加強了農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將有利于農村融資發展的多方面信息進行了綜合收集、分析和公示,有助于農民對金融知識的了解和產業發展信息的實時獲取,有利于科學規劃農村發展戰略;服務平臺也承擔了對農村集體產權抵押登記的流程規范和簡化作用,為農村融資提供了信用擔保和資源擔保,有利于農村的集體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服務平臺為社會金融提供了詳實的農村產業發展情況和數據,為社會金融資金向農村傾斜提供了信息支持和信用保障,有利于加強融資的意向和規模,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服務平臺在政府財政、社會金融和鄉村產業之間形成了通暢、透明、公正的信息信用溝通評價體系,提升了農村的金融基礎和資金承載力,優化了農村的現代化產業結構創新改革質量,為農村的商業環境優化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三、財政金融政策融合現狀和難點
(一)財政資金緊張
地方財政資金相對緊張,既要滿足對地方常態民生和公共服務的資金支持,也要滿足工商業發展的資金保障,受限于經濟增速不斷放緩的整體環境影響,以及財政稅收資金的單一模式增長,加上近兩年疫情對經濟環境的破壞和防治疫情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支持,地方財政資金相對緊張,收支平衡難以保障,導致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資金支持力度放緩,財政金融融合政策難以保障資金來源的充足和穩定,導致了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另外,“馬太效應”導致經濟基礎良好、資金充足的縣市對周邊的資金和人才的流動起到了虹吸效果,保障了其發展基礎的不斷提升和資金的充足供應,以及社會金融的投入意向和力度,但是導致經濟基礎較弱的欠發達縣市的金融支持更加稀少,資金流入更加困難,而這部分縣市往往是以農業為支撐產業的區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關注地區,反而得不到其最需要的金融資金支持,導致財政金融策略無法高效開展,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落實。
(二)農村產權市場建設不完善
農村“兩權”政策改革的不斷落實,將農村集體資產權能的抵押權和擔保權進行了明確的分離,讓農村集體資產能夠進行合理的投資建設和經營,但相關的產權登記、價值評估、市場交易和風險處置等市場化制度建設未得到完善,導致農村集體資產僅能實現內部交易,無法引入外部資金,無法對社會金融資金起到應有的吸引效果,導致農村發展缺乏資金注入,不能起到良好的招商引資功能,導致“兩權”政策落實效果不明顯。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不明確使得社會資本無法對其進行市場經營和轉讓,導致其經營效益得不到保障,降低了融資意向;我國對農民問題一向重視,不清晰的產權容易讓社會資本和農民之間產生問題和沖突,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也打消了社會資本對農村產業的投入意愿;一旦出現不良資產,很難進行順利的轉讓和變現處理,影響了農村產權抵押的價值和資金規模,導致農村產業難以得到充足資金進行發展;對農村集體資產的價值評估的不確定性,使農村資產的抵押擔保得不到準確的價值評估,不能根據其實際價值達到交易雙方都滿意的資金額度,導致農村和社會資本之間的合作難以順利展開,影響了農村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農村產業結構落后
農村的產業多以種植、養殖、海產捕撈等方式存在,受環境、天氣、疫情、病蟲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較大,一旦受災規模往往較大,整片區域內的農業產業都會受到嚴重影響,造成大規模的減產,導致農村產業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不利于社會金融資本的介入和資金導向;其產業附加值較低,往往處于供應鏈底端的資源供應位置,產業利潤較為微薄,還要進行長期的經營管理,資金回本效率和質量難以保障,導致社會金融資本介入意愿不高;三產融合性進度不高,多處于小規模、低效率、低技術的低質量產業評價范圍內,缺乏規模性發展,缺乏品牌意識的建設和核心競爭力,沒有特色產業,無法進一步提升農村產業的附加值,就無法提升產業整體效益,不利于對金融資金的吸引;農村產業缺乏現代化建設,缺乏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導致產業結構落后,經營不規范,財政制度不完善,效益難以提升,規模難以擴大,導致其資金承載力不夠,缺乏融資意向,貿然注入大量資金容易導致產業結構的整體崩盤,其本身也難以達到銀行和社會融資機構的融資、貸款下限標準,導致財政金融政策難以進一步實施。
(四)財政金融融合政策有待完善
以“財政+金融”的模式支持鄉村振興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缺乏足夠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案例,還處于較為簡單的模式,即政府擔保資金補貼、社會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缺乏對資金的有效監管和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持,缺乏對產業風險的全面掌握,造成了國家資金的損失,也影響了農村產業發展的熱情和進度;財政金融政策缺乏對金融、科技、實體產業的有效整合規范,沒有形成全面的產業鏈條和服務平臺建設,導致財政金融融合政策的落實工作難以保障質量和效率,不能切實的提升農村的產業結構現代化轉型質量,財政金融融合缺乏深化發展,不利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落實,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四、強化財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鄉村振興
(一)統籌管理省內資源,加強財政引導作用
省市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省內財政資源的統籌管理,設立專項鄉村振興財政資金,加大對各縣市之間財政資金的投入,提升地方轉移制度下的轉型資金調撥效率,提高各縣市的地方財政資金流用比例,保障地方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的充足,為財政金融政策的落實提供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擔保作用;省政府要加強對各縣市之間資金資源的統籌管理和調配,加強對重點縣市、幫扶縣市的資金資源扶持力度,以一對一、多對一的方式進行縣市之間的相互支援和配合,實現發達地域和欠發達地域之間的資金資源互換合作,有利于各市縣的共同繁榮,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落實;各縣市要加強對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的統籌管理,對保險保費補貼、融資資金擔保獎勵、擔保資金等財政支援資金實現合理分配,根據各縣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進行資金分配,將專項資金針對性的落實到合理的農村產業財政金融融合支持的項目中,各縣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保障財政對金融和農村產業的發展引導作用,提升資金的使用質量和效率,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落實。
(二)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優化融資經營環境
政府要加強對農業集體資產的產權交易制度建設,明確產權登記、價值評估、市場交易和風險處置等制度的建設,為融資商提供信用保障。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平臺進行完善建設,簡化產權登記流程,明確產權所有人,使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交易對象明確清晰、合法,有利于促進產權交易的市場化建設;加強對農村資產的價值評估制度建設,以政府信用為擔保,成立專門的公司部門或與專業的第三方評估公司合作,對農村資產進行全面、準確、公平、公正的價值評估,明確資產價值,保障交易雙方的滿意度和配合度,有利于提升對融資商的吸引力,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加強交易平臺的信息化建設,提供農村產業的資產數據和經營數據,加強對農民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促進農村金融經營環境的不斷提升,為農村資產的抵押擔保提供優良的環境和基礎;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不良資產和債務的處理工作,加強銀行、融資商、企業和農村產業間的溝通交流,對不良資產和債務進行合理的回購、分配和調整,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健康發展,提高社會金融對農村產業的投資信心,有利于農村融資經營環境的營造和提升,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
(三)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融合三產提升質量
政府要加強對農村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改革進程的督促和落實工作,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根據縣市的發展特點和經營狀況,進行針對性的發展指導和推進工作,提升農村三產的融合進度,幫助農村產業向著規模化、現代化、開放化方向發展,不斷完善農村產業鏈的建設,將種植、養殖、捕撈、營銷與加工、旅游、服務等產業深度融合,構成完整的農村產業鏈,實現對有限資源的多重利用,不斷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村產業的附加價值,提升農村產業的整體利潤,既有利于農民的共同富裕,也有利于加強農村的融資吸引力,為農村帶來更多的資源傾向,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發展;要加強農村產業的特色化、品牌化建設力度,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特色,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的特色化經營,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并加強對信息媒體的靈活使用促進特色農村產業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產業的品牌力和影響力,促進農村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要加強對專業經營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的現代化規范發展,提升農村的經營環境,促進農村的市場經濟轉化力度,幫助農村產業和市場經濟之間的快速融合,有利于農村的融資環境和商業環境的完善發展。
(四)深化財政金融融合政策的研究和發展
政府要加強對“財政+金融”模式支持鄉村振興制度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不斷深化財政金融融合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通過對山東各試點縣市的政策、手段、過程、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收集并分析其具體的信息數據,探索更加合適的財政金融融合政策,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化發展;要加強對財政金融融合支持鄉村振興制度的完善,建設完善的評價激勵制度,促進各縣市之間的公平評價和競爭,促進政策的快速、高質量落實;要加強對農業產業信用信息平臺的完善建設,不斷融合財政、工商、稅務、金融、農業等多方面的統籌管理,增強農業產業的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加強對鄉村振興相關的財政金融資金的信息監管力度,促進農業產業和財政金融的信息透明化、公正化建設,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提升社會金融資本對農業產業的投資意向和規模,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長久發展。
五、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加強對財政金融融合政策支持鄉村振興制度的研究,創新“財政+金融”模式對鄉村振興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完善財政資金對金融和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提升財政金融資金的統籌管理和分配制度建設,加強農村產業的現代化、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設,夯實農村的發展基礎,培養良好的金融經營環境,是促進財政金融融合政策深化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對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工作的重要支持。
參考文獻:
[1]李怡璇,任葉笛,蔣文雪.鄉村振興背景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金融支持和財政政策的關系[J].商業文化,2022(12):18-20.
[2]孫居蓮.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績效提升對策研究——以濱州市為例[J].審計與理財,2022(03):51-53.DOI:10.19419/j.cnki.36-1264/f.2022.03.020.
[3]尹楠.財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與建議[J].中國銀行業,2021(12):45-47.
[4]宋銳.財政和金融政策融合支持鄉村振興制度探討[J].財經界,2021(33):3-4.DOI:10.19887/j.cnki.cn11-4098/f.2021.33.001.
[5]于霞.財政和金融政策融合支持鄉村振興制度分析[J].中國外資,2020(06):31-32.
[6]沈鋒.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財政投入保障制度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8(12):8-12.
作者單位:沂南縣市場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