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宣亞
中央文明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規范網絡直播打賞,對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等進行了明確。四部門此番伸出羽翼,保護未成年人免受傷害,是向這一新興業態發出警示。
直播打賞熱會對年輕人造成不良影響,國家層面早有警惕。此前,廣電總局也對未成年用戶不能打賞等作出嚴格規定。未成年人是社會的底線,有關部門均發布了相關保護政策,劃出了行業紅線。
近幾年,網絡直播、直播帶貨等新業態迅速興起,為年輕人提供了展現自身價值、獲得合法收入的時代機遇。但與網絡直播急速發展相伴的,還有直播平臺監管缺失、主播群體魚龍混雜、打賞行為無序失范等諸多問題。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便是未成年人。
直播打賞本質上是一種注意力經濟,靠調動人的非理智情緒獲得打賞收入,與此同時,直播平臺中設置的打賞榜單,也極易激起人的攀比心理。對理智尚不成熟、又容易被激發攀比情緒的未成年人而言,直播打賞存在太多雷區。因此從國家層面,以立法、立規的形式,挖出一條保護未成年人的“護城河”,是時之所需。
當然,網絡直播的毒刺不僅會傷害未成年人,同樣會傷害普通的參與者。以直播打賞為例,其中的詐騙手段五花八門。在直播中,很多主播會通過連麥PK刺激粉絲打賞,背后的運營團隊則會假扮粉絲刷禮物,操控打賞榜單、營造緊張氣氛,進而誘騙觀眾跟風打賞。除此之外,有些詐騙類直播打賞App,謊稱如果參與團隊運作刷成“榜一大哥”便可以領取傭金,一旦打賞者參與進來,獲得傭金,嘗到甜頭后便會落入圈套,被騙取巨額財產。
受到直播打賞毒害的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年群體。他們有的手握大額養老金,晚年生活孤單寂寞,一旦情緒的出口聚焦在誘導他們打賞的主播上,就很容易出現過度打賞,甚至被套路詐騙的情況。現實中,有些老人甚至將全部家當都投在了直播打賞中,被騙數百萬元之巨,最終落得“人財兩空”。
直播打賞是一種非理性的經濟形態,它有悖于對等交換的基本經濟規則。在直播平臺,打賞者會為喜愛的主播一擲千金,但他如果除了高排名的榜單之外一無所得,將勢必因為投入與回報不對等而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主播”與“榜一大哥”之間的糾葛已屢見不鮮。除此之外,不少人通過直播在極短時間內財富暴漲,對社會主流價值觀也產生了嚴重沖擊。各種一夜暴富的“神話”,誘引了大量人涌入直播間,意圖通過非常規手段博取關注、獲取暴利,將網絡直播視為成功致富的終南捷徑,制造出種種亂象。
拔出直播打賞的毒刺,規范引導網絡直播行業走入正軌,讓直播平臺在陽光下有序運轉,是理之應然、勢之必然。只有讓直播平臺擁有更加合乎市場理性的營利模式,直播行業才有可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