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幼年經驗,大約在我兩三歲時,經常坐在自家的門檻上做白日夢。我不自覺地盤著雙腿,背部靠著磚造的墻,神游于蓮花朵朵的光鮮世界。我像小鳥一般遨游在水鄉澤國,花是艷麗的,禽鳥自在地鳴叫,蝴蝶、蜻蜓翩翩起舞。那兒有鳥語花香,有悠閑的涼風。
那兒似乎就是我的家,我常坐在門檻上,向外望去。門口就是澄澈的湖水,水上有美麗的畫舫,有進出的小船。我陶醉在如畫的想象中,舍不得回神。母親看我呆坐在門口,擔心出什么狀況,經常過來叫我,似乎沒什么效果。只要她一離開,我還是陶醉在蓮鄉的幻影之中。我喜歡那個夢境中的光潔、寧靜,酷愛那兒的鳥語花香,陶醉于其中的風和日麗。
日子一天天過去,母親見我還是這樣,于是找來了五叔公,他是鄉下少數有見識的人。他看了看我,于是編制了一個小巧玲瓏的籃子,里頭放了一個有蓋的杯子,說是把我的魂魄安置在里頭,避免我走失。一直到我十五歲,長得夠大,母親才取消這個圈護。除此之外,叔公還要母親多跟我說話,多帶我在她身邊。正因為這個原因,母親常帶著我出去做農事。我也很喜歡當跟屁蟲,洗衣、做飯菜、上街,處處跟著她。
母親為了避免我獨自坐著發呆,開始帶我玩游戲,做各種體能活動,比如幫忙搬柴火,收拾農具,到果園協助簡單的農事。早年的川東農鄉,一年四季都有果樹,果實累累,各種顏色花草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她會耐心地教我觀察和欣賞,尤其是禽鳥之類,更是我觀察的對象。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我一方面可以觀察、試探和了解動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面也忙著跟母親一起勤奮地工作。
母親看到我活潑地跟她在果園里工作,又能改掉做白日夢的壞習慣,當然就放下心中的擔憂。不過,幼年陶醉在蓮鄉夢境的一幕,還是經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每當我悠閑的時候,就會浮現在腦海。于是,我很希望在現實的環境中,找到相同或類似的自然實境。只要有蓮花的地方,都一定去看看,但始終找不到類似的美景。
2006年,有機會去一覽西湖風光,我很希望在那兒看到夢幻中綺麗的景色。結果,還是找不到相似的美景。2008年到揚州,大伙兒去游覽西湖,似有幾分相似,但總不如夢境中的遼闊,那么花木扶疏。我把尋找蓮鄉夢境的事告訴母親,她還是經常笑我。母親八十歲時記憶還清楚,我有空就跟她閑聊過眼云煙的往事,好喚起追憶往事的喜樂。
直到去年,我去鄂西建始縣采風,發現一大片蓮田。那兒群山環繞,一片蓮田,一間茅屋,一條大黃狗,幾只野鴨,幾縷炊煙,織成一幅鄉趣圖。蓮花正開,數百條赤尾金魚在蓮下嬉戲,一個老農,身披簑衣,正遠遠地從雨中向茅屋走來。
這一幕,不正是童年的蓮鄉夢境嗎?原始、古樸,無污染,遠離塵囂。
采風結束,返程途中,我突然想起了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或許,從童年開始,每個人的心中都藏有一個渴望干干凈凈的內心世界吧。
這一天,我童年的蓮鄉夢境,也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