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前不久,一張“外灘長草了”的圖片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照片中,上海外灘廣場空無一人,筆直的鋪路石板縫隙里野草叢生。但是,有記者去實地考察后又發了一組照片,外灘依然燈光絢麗,平整的路石流光溢彩,沒有污漬,更無小草。面對這些照片,有人認為此前的外灘長草是“謠言”。后來,經再次實地考察和辨別,人們發現這是兩個不同的外灘,長草的是北外灘,未長草的是虹口外灘。
真相揭曉了,問題也更多了。在新冠疫情期間,為何去關注外灘是否長草,而不去關心大事和緊迫問題,比如,如何改善人們的物資供應或就醫難等更具體的民生問題?
其實,外灘長草與民生息息相關,因為這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疫情期間,類似的現象不只是在中國出現,在世界很多地方同樣顯現。2020年上半年,意大利威尼斯的游客數量劇減之后,威尼斯運河水質變潔凈,清澈見底,看得見魚兒游弋;印度北方的旁遮普省居民在家中就能看到200千米之外的喜馬拉雅山。這些現象迫使人們思考,人與自然應當有什么關系?
事實上,外灘長草和威尼斯運河清澈見底等現象,稍稍劃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界線。一方面,在自己的家園和城市,人們需要整潔、明亮、寬敞、平坦的環境,讓生活空間更宜人,上海外灘整潔的鋪路石打造的人行道就是這樣一個環境。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外灘無人留連駐足,小草獲得了新的生存空間。
人建造了家園,不愿意讓其荒蕪、破敗,變得滿目瘡痍。但是,在人的家園之外,是否能讓自然物,如植被、動物、微生物,也獲得一個自由生存的空間呢?其實,這就是人與自然相處的基本界線。現在,生態系統屢現危機,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海洋和四分之三的陸地已遭到人為破壞。到2050年,大約100萬個物種可能滅絕,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可能比過去1000萬年快100倍。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國家可能由于野生動物棲息地遭到破壞而面臨生態系統完全崩潰的情況,這也必將影響人的生存。
人與自然相處需要邊界和規則。根據生物地理學的理論,如果人類將所占據的地球一半的地表面積還給大自然,各種生態系統可以基本保持完整,絕大多數的生命能得以生存;若有一半或更大的地表面積處于自然狀態,地球上的生命就能進入安全區。在半個地球之內,依據現存的生態系統計算,有八成以上的物種可安穩存活。讓人類將半個地球還給大自然,似乎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人與自然的關系盤根錯節、相互滲透,一些研究者已經發現,大自然正在通過生態警訊的方式對人類的越界行為做出警示。
在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草長鶯飛的春天缺少鳥兒的歡歌報春就是一個重大生態警訊,促使人類反思,禁止和減少殺蟲劑、除草劑的使用。今天,生態警訊也屢屢不絕。
例如, 紫外線吸收劑(UVA)和工業抗氧化劑是近年來新出現的一類污染物。加拿大魁北克大學里穆斯基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調查了加拿大圣勞倫斯河中的湖鱘和北梭子魚各種組織中污染物的分布情況。紫外線吸收劑和工業抗氧化劑已經出現在這些魚的體內。此外,與在河流上游收集的地表水相比,下游地表水中的UVA、2,6-二叔丁基-1,4-苯醌(BHTQ)和二苯胺水平更高。這表明人們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對河流中這些新興污染物的產生有直接影響,它們也可能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活。
氣候變暖也是一種生態警訊。氣溫升高會使許多動物、植物進入新的環境,它們作為宿主也會攜帶寄生蟲和病原體,由此會促進此前毫無交集的物種間的病毒交換,并且可能導致人獸共患病的溢出,野生動物可能將病原體傳播到人類群體中。
最近,一項關于病毒的新研究敲響了生態警鐘。美國喬治城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個哺乳動物病毒共享模型預測,發現到2070年,3870種哺乳動物的地理范圍在不同的氣候變化場景下可能發生變化;在對其中3139種動物間跨物種病毒傳播的機會進行預測時,研究人員發現,哺乳動物物種間的新相遇有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發生,但將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東南亞人口密度高的區域。在全球氣溫升高2℃的場景下,預計到2070年,因氣候變化驅動的哺乳動物分布重組至少會導致1.5萬次跨物種病毒共享事件。這些病毒共享事件主要由蝙蝠驅動,而蝙蝠可能攜帶容易傳播給人類的病毒。
今天,常見的生態警訊主要體現在人類活動所生產和排放的新興污染物,以及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暖上。
新興污染物可歸結為四大類,即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和微塑料,它們排放到環境中必然對人、其他生物和生態造成危害。
全球變暖造成的水體污染也在持續。既往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的空氣和海洋溫度升高正在迅速融化北極冰層,因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可能大量釋放于水中,并導致沿海動物體內有機污染物的積累進一步增加。最近,挪威水質研究所某研究團隊的新研究表明,冰川融化的加速,不太可能顯著增加動物體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濃度。
挪威的研究團隊對斯瓦爾巴群島伊斯峽灣的浮游動物以及底棲動物進行了觀察研究,并測定了這些動物體內幾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濃度。結果表明,盡管冰川融水的增加并未顯著增加沿海動物體內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含量,但是隨融水進入海洋的陸地沉積物是造成α-六氯環己烷等新興污染物在動物體內升高的重要因素。
目前,這些生態事件敲響的警鐘還稱不上振聾發聵,但也在持續警示人類需要限制自己的行為,維護和善待自然,采取更積極的行動。
中國生態環境部提出了治理新興污染物的總體思路—“篩、評、控”和“禁、減、治”。通過對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環境風險進行篩查和評估,找出需要重點管控的新污染物,然后對其實行全過程管控,包括對生產的源頭禁限、過程減排和末端治理。這就是收到生態警訊后的積極行動。與此同時,疫情期間上海外灘的野草和威尼斯運河的清澈見底也在提醒人們,出讓一些地球空間給其他生物,人類才會擁有更宜居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