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欣
常言道,“君子動口不動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說話時常會伴隨手勢的交流。偶遇陌生人問路時,你可能會在口頭說明的同時伸出手指示方向;向朋友描述某一新事物時,你也許會用手“比劃”物體具體的形狀;上臺演講時,激昂的話語伴隨著充滿感召力的手勢。由此可見,“動口也動手”是人們交流的常態。那么,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么人們這么喜歡使用手勢呢?
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手勢不僅是手的移動,也在傳達信息,幫助人們補充口語表達中較難描述的部分;使用手勢還能增進人們學習、理解新知識的能力。
在生活中,人們使用的手勢非常復雜、豐富,在科學研究者的眼里,手勢有不同的分類,不同種類的手勢在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麥克尼爾教授曾在1992年提出了對手勢內容的經典分類,將手勢分為標志性手勢、指向性手勢、節奏性手勢和隱喻性手勢。具體來說,標志性手勢是人們用來指代物體的形狀、大小和動作的手勢,例如,當我們將雙手交叉并輕輕揮動手指時,指代的是“飛翔的鳥兒”;指向性手勢則往往意味著對物體和空間方向的指示,例如,示意他人“看飛機”時,手指向天空中的飛機,即通過手勢表明飛機的具體方位;節奏性手勢代表對重要事物的標記,起到提示的作用,如指揮家通過手勢告訴演奏家音樂的速度和節拍;隱喻性手勢通過具體的手勢比喻抽象的概念,促進抽象信息的理解,如表達“抓住機會”時做出手抓握的動作。
不過,這四種手勢并非人類天生就會使用,而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逐漸習得的。學會使用更多的手勢往往意味著學習和理解能力的發展。研究表明,嬰兒時期最早學會的是指向性手勢,例如,9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夠跟隨他人的手勢看向近處的物體,12個月大的嬰兒可以使用手指指向自己感興趣的物體。在嬰兒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的時期,使用手勢首先能夠幫助孩子和成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隨著幼兒產生初步的語言能力,標志性手勢緊隨其后出現。兩歲左右的幼兒使用標志性手勢的頻率明顯增加,而在四五歲時,兒童識別和理解他人標志性手勢的能力就趨于成熟,已接近成人水平。標志性手勢作為對語言描述的補充,也象征著兒童語言能力的提升。
節奏性手勢通常出現在兒童5歲左右,學會使用這種手勢的關鍵意義并不在于掌握具體動作,而在于手勢所展現的兒童理解力的提升。例如,兒童在朗讀詩時拍打手掌附和,表現了兒童對詩歌韻律的理解。
相較于以上三種手勢類型,兒童學會使用隱喻性手勢的時間較晚,主要出現在小學階段。學齡期兒童已能輕松用手勢表達隱喻,如將一伸一縮的手掌比喻為“閃爍的星星”,是由于兩者的外形有一定的相似性。隱喻性手勢表明兒童能夠清楚地理解實際物體和比喻物體之間的聯系,也象征著兒童隱喻理解能力的發展。
變化豐富的手勢在不同生活場景中作用各異,最常見的作用表現在語言交流方面。手勢的使用象征著人們對信息的理解,同時,觀察他人的手勢也有助于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為什么手部的動作能夠帶來如此有效的幫助?大腦也許能告訴我們答案。
20世紀90年代,意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里佐拉蒂在對恒河猴的研究中發現,當恒河猴觀察其他猴子做出一些具有目標指向的動作時,如抓握香蕉,它們特定腦區的某些神經細胞會處于強烈的激活狀態。也就是說,恒河猴的大腦中存在一類能夠“映射”其他動物動作的神經細胞,就像鏡子一樣將動作反映在大腦里,這類細胞被科學家稱為“鏡像神經元”。
通過鏡像神經元,恒河猴從觀察中“學會”了這種動作,這意味著它的大腦完成了對動作的識別,同時理解了該動作的目標含義,例如“獲得香蕉需要用手抓握”。因此,恒河猴不但能夠識別其他猴子的動作“是什么”,更能理解它們“為什么”使用這個動作,并能預測出接下來它們的動作將如何延續。

之后,大量的研究表明,與恒河猴類似,人類的大腦中也存在這類用于匹配“觀察動作”和“執行動作”的鏡像系統。正是由于鏡像系統的存在,人類才能夠理解他人的手部動作,以及使用自己的手部動作描述具體的事物,以表達情緒或想法。在語言的進化過程中,這種手部動作逐漸演變為現代人使用的手勢。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大腦中有關手部動作識別的鏡像神經元所在的區域與負責語言功能的布洛卡區具有同源性。因此,手部動作和語言加工在人類的大腦中具有共同的神經基礎。正是由于這樣的機制,促使手勢成為語言表達的補充。
我們已經了解到手勢傳達信息的基本機制,現在可以更具體地思考如何借助手勢提升學習效率。
首先,如果想利用手勢提升學習能力,那么不僅自己要使用手勢,也要觀察和學習他人的手勢。已有研究表明,兒童觀察成人使用指向性手勢有助于詞匯學習,例如,成人使用指向性手勢指向水杯,并同時說出“水杯”這個詞匯。通過手勢作為中介,兒童就能夠將語言符號與環境中的物體聯系起來。這類方法能夠擴展到更廣泛的學習中。在觀看他人教學時,教學者往往會結合一些手勢進行表述,通過學習教學者的手勢,我們可以將手部動作和學習信息聯系在一起,加強記憶。
其次,使用手勢需要判斷其合理性,不能盲目地采用手勢學習。例如,口頭語言說出數字“3”,手勢卻做出數字“2”,在這種情境下,手勢和語言傳達的信息出現不一致。面對沖突信息,人們往往會消耗更多的認知資源去理解,反而損耗了學習的有效性。面對不一致的手勢和語言信號,人們可能產生錯誤的學習信息,導致學習成果的質量大幅降低。因此,教學者應避免做出誤導性手勢,學習者也需要對手勢的正確性進行判斷。
在生活中,手勢作為一種便利的交流方法,補充了人們的口頭語言,同時,手勢也是一種強有力的教學工具,能夠促進人們從多角度進行學習。準確靈活地運用手勢,讓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達更豐富;動起雙手,讓學習新知、提升技能更有效率,不再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