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于海軍
“在么”這個名字著實吸引眼球,她是重慶彭水高谷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主治醫師。
2010年被分配到鄉鎮衛生院以后,在么就把根扎在了高谷鎮,和同齡人一樣結婚生子、努力工作,沒有因為能力強而選擇離開。
需要說明的是,最初與在么一起分到基層衛生院的同事早已各奔東西。是什么原因讓她一直堅持?
在么說,早些年的彭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弱、經營狀況差、醫院管理亂、持續發展難,剛來時面對醫院寒酸的硬件設施,火熱的心涼了半截。
真的要把自己的青春獻給這樣的基層衛生院嗎?只靠理想信念和奉獻精神能支撐多久?在么說,早些年,基層醫院確實不太容易留住年輕醫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醫改步入快車道,彭水縣實施基層醫療機構集團化管理改革后,基層醫院的醫護們看到了希望。
彭水整合閑散資金、衛生事業經費及部分成員單位原有積累資金構筑“資金池”,資金在集團內部統籌使用,促進機構間均衡發展,解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獨自發展面臨“錢題”的困境局面。
硬件設施齊全了,在么和同事們樂得合不攏嘴;交流和培訓的機會多了,大家有了更多學習和提升的空間,干勁兒更足了。
以前患者來了鄉鎮衛生院做不了的檢查和手術,如今都不是問題,遠程醫療、線上會診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以前在醫院拍個片子還要洗片,如今一個二維碼將看片過程由線下轉移到了線上,少了患者攜帶的不便。
在么說,10年來,基層醫院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獲得感常在百姓求醫購藥的細節里,方便、便宜、選擇多,大家切切實實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