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現實生活中,“老賴”是個大難題,人難找、物難查,給權利人造成極大的傷害。
6月底,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下稱“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為切實解決執行難提供專門立法保障。
據悉,草案分為4編17章,共207條,各編依次為總則、實現金錢債權的終局執行、實現非金錢債權的終局執行、保全執行以及附則。
有專家評價稱,民事執行單獨立法將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因為現行規范民事執行程序的法律為民事訴訟法第三編的若干條文,及最高法制定的執行司法解釋,無法從根本上抑制“老賴”現象。
民事案件中,作為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藩籬,執行難不但阻礙債權人實現權利,打擊當事人通過法定程序尋求權利救濟的信心,而且破壞司法乃至法律的權威與尊嚴,損害社會風氣,危害交易安全。
被執行人之所以敢逃避執行甚至公然對抗執行,深層原因是逃債賴債的違法成本過低、社會信用機制失靈、執行威懾機制缺失。
執行難是道德問題,更是法律問題。“欠債還錢”是中國傳統樸素的道德準則,經由法院司法判決的生效裁判文書必須依法執行。由于被執行人缺乏履行能力、法律意識淡薄、被執行人財產查控體系不健全,以及執行隊伍的專業能力不足等綜合因素,造成執行案件在執行過程中遇到阻力。
對付“老賴”,其實辦法不少。如凍結被執行人的銀行賬戶、支付寶賬戶、微信零錢通賬戶,將被執行人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和限制高消費等,但法院執行部門很難全面掌握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失信被執行人592.51萬(單位為“人次”,下同)。2020年,全國新增失信被執行人249.84萬;2021年,全國新增失信被執行人134.12萬。
草案明確,被執行人不履行執行依據確定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禁止其進行高消費及非生活或者經營必需的有關消費,限制其出境。
草案明確,為進一步加大對拒不執行行為的制裁力度、提升執行效果,建立按日罰款制度,對被執行人拒不交付特定標的物的,可以對其按日予以罰款,但是累計不得超過一百八十日;建立特殊拘留制度,針對被執行人持續拒不履行不可替代行為的情形,可以再次予以拘留,但是累計不得超過六個月。
“按日罰款”及“最多拘留六個月”,被許多網友稱為最嚴厲措施。另外,為進一步解決消極執行、亂執行等執行失范問題,草案還規定了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可以就人民法院未實施應當實施的執行行為提出申請的制度和人民法院的自行糾正制度。
相信草案通過、實施之后,將有助于提升背德失信者的道德、經濟和法律成本,擠壓被執行人的逃債空間,將對失信被執行人產生有效威懾。
愿天下無“賴”,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