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楊志胤進行遠程會診。
近年來,隨著公眾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及胸部CT檢查日益普及,肺結節的診斷開始頻頻出現在體檢報告里,讓不少人緊張不已,甚至有人以為自己得了肺癌。
事實上,絕大部分肺結節屬于良性病變,僅有一小部分為惡性病變,即早期肺癌。
那么,什么是肺結節?怎樣區分良性、惡性?發現后該怎么辦?近日,《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楊志胤。
隨著胸部CT的普及推廣,尤其薄層CT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肺結節的檢出率。相關話題也持續引發公眾關注。
肺結節并不是疾病名稱,而是一個醫學影像專業術語。通常是指CT上看到肺部出現小于3厘米的腫物,其中,97%屬于良性病變(炎癥、纖維鈣化灶、血管瘤、錯構瘤等),僅有3%屬于惡性病變,即早期肺癌。
如何判斷肺結節良性還是惡性?在此方面,醫生會根據其性質、大小、密度、形態、數量(單發或多發)等方面去解讀影像,并進行鑒別和判斷。
一般而言,結節越大,發生惡變的可能性就越高。按大小分類,直徑大于3厘米的病灶,醫學上稱之為肺部腫塊;小于3厘米的為肺結節;小于1厘米的為肺小結節;小于0.5厘米的為肺微小結節。
以密度為例,良性結節多為高密度,邊緣清晰且光滑。反之,惡性結節則密度不均勻,邊緣模糊,出現毛刺樣改變,同時可能伴有胸膜牽拉等。
根據影像學表現,肺結節可分為實性結節和磨玻璃樣結節。楊志胤說,實性結節多為良性,極少為惡性。而磨玻璃樣結節又分為純磨玻璃樣結節和混合性磨玻璃樣結節,前者質地均勻,后者質地不均勻。但兩者都屬于有風險的結節,只不過前者風險較小,發展速度緩慢;后者肺癌概率更高,發展速度也更快。
在形態特征方面,如結節出現分葉狀、毛刺、血管集束征等癥象,這也意味著惡性概率大大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盡早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提高肺結節診斷的準確率,關鍵在于醫生對CT影像的解讀。在此方面,可以集中影像科、胸外科、呼吸科等多學科優勢,同時結合患者家族遺傳史、生活習慣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楊志胤說。
生活中,有些人體檢時發現肺部有結節,感到緊張不安,甚至聯想此前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懷疑自己得了肺癌。
“一般來說,肺結節沒有任何癥狀。如果不是通過影像學檢查,人們基本不會知道肺部有結節。”楊志胤說。
作為一名從事胸外科臨床診療工作30余年的醫生,楊志胤說:“我們經常會遇到因為過度緊張而前來就診的患者。有些人肺結節小于3毫米,反復檢查后還是不放心,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此階段,醫患溝通很重要。醫生在接診的同時也要向患者科普相關醫學知識,輔以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克服心理壓力。醫病,也要醫心。”
目前來看,臨床上處理肺結節的方式主要有定期復查和微創手術。
絕大部分肺結節屬于良性病變,僅有一小部分為惡性病變,即早期肺癌。
首先,定期復查。主要針對直徑小于8毫米的結節,難以判斷其良性或惡性,二者模棱兩可,可采取動態觀察、定期復查。
其次,微創手術切除。主要針對影像學上高度懷疑惡性的肺結節,且達到微浸潤程度。此外,對于長在重要部位的肺結節,由于創傷較大,術后可能會影響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因此要全面評估圍術期并發癥風險,并提出預防方案,降低手術風險。
楊志胤表示,早期肺癌并不可怕,尤其是肺部小結節,盡早發現、盡早診斷、盡早治療是可以治愈的。真正可怕的是早期肺癌沒有癥狀,患者又對此不甚了解。因此,提高公眾對肺癌的認知,加大力度開展科普尤為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我國2020年新增癌癥病例457萬例,其中肺癌82萬例。肺癌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殺手之一。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健康工作的基本方針。積極推進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治療效果,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楊志胤介紹,以上海九院胸外科病房為例,近幾年來,收治患者中5年生存率大幅提升。他認為,這不僅歸功于抗癌新藥、新療法的不斷研發和引進,也得益于早期發現率的不斷提高。
“從結節發展到肺癌需要一定的時間。一旦進入中晚期,預后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他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發生癌變的風險也有較大差異。楊志胤介紹,比如有長期吸煙史、長時間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和患有肺部慢性疾病的人群,都屬于高危人群。
“長期抽煙的人的肺癌發病率是不抽煙人的10~20倍。”楊志胤說。因此,他建議,30歲以上或者有特定高風險的人群要堅持每年定期體檢,并進行胸部薄層CT檢查,“一年一次的CT檢查,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損傷。”
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戒煙戒酒,保持心情愉悅;合理膳食,注意營養搭配;規范作息,不要熬夜;堅持運動,增強免疫力等。“預防肺癌,要從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楊志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