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市南木鎮第一初級中學(537226) 李杰梅
筆者將規律性問題劃分為數字變化類、算式變化類、坐標變化類、圖形變化類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問題涉及的背景不同,解題時需要學生在深刻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歸納和推理,盡快地找到隱含在題干中的規律。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破解這四類問題,教師應為學生做好解題示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解題的技巧。
學生對數字變化類問題并不陌生,該類問題通常給出一組按照某一規律排列的數字,要求學生求出某一項數字的具體值。解答該類問題時需要從給出的已知條件出發,找到其潛在規律。如果題目中給出的數字是具體的,應認真觀察數字,認真分析數字對應位數、前后項的變化情況,找到變化的值與對應序數之間的關系。如果題目中給出的數字是按照某一式子變化的,則需要運用歸納法進行分析。解題時一般寫出數字的前面幾項,相關的規律便會顯現出來。學生若能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積累解題經驗,就能在解題中少走彎路。教師應做好經典例題的篩選與講解,通過解題過程的板書,引導學生認真揣摩與反思解題過程,把握解題的關鍵。
[例1]已知在一列數x1,x2,x3,…中,x1=1,當k≥2 時(取整符號[a]表示不超過a的最大整數),則x2014的值為( )。
A.1 B.2 C.3 D.4
解析:該題的已知條件并不復雜,解題的關鍵在于從給出的等式關系中找到潛在規律。觀察要求解的問題可知,其項數較大,一定存在周期。對此,可結合給出的等式關系以及對[a]含義的理解,算出前面的幾個數,歸納出周期。

可知其每隔4 個數循環一次,其周期為4,則2014=503×4+2,∴x2014=x2=2,故選B。
點評:解答數字變化類問題時應注重分析題干,凡是要求解項數較大的具體數字時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應將解題的重點放在歸納、推理其周期上。
算式變化類問題一般指運算法則按照一定規則變化的問題。解答該類問題的常規思路:審題,吃透題意→按照運算法則計算出結果→分析結果,尋找規律。其中“分析結果,尋找規律”對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要求較高。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牢記常規解法,認真審題,按照給出的運算法則認真計算,并通過觀察結果的形式、各數字所處的位置,分析數字的變化規律,寫出符合所有結果的通式。
[例2]某計算機程序如圖1 所示,每次運算均是將一個數先乘以2,再除以它與1的和,多次重復進行這種運算的過程如下:

圖1
若將π輸入進去,則y10的值為( )。

解析:要想求出y10的具體值還應根據給出的程序分別寫出y1,y2,y3,y4,認真觀察結果的構成,看能否找到所得結果的規律。

點評:該題計算較為復雜,但是只要找到正確的解題方向和規律,便不難解答。需要注意的是,得出計算結果后應注重化簡,分析分子、分母和計算次數之間的關系。
坐標變化類問題通常和函數圖像結合在一起,解答該類問題,需要學生在明確求解問題的基礎上,運用函數、幾何圖形的性質分析坐標間的關系,以及應用函數圖像的平移規律、規則圖形的相關性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等。不僅如此,還需要結合具體的情境作出輔助線,以更好地計算相關坐標。
[例3]如圖2,△OA1B1,△A1A2B2,△A2A3B3…是以B1,B2,B3…為直角頂點,斜邊在x軸正半軸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頂點B(1x1,y1),B2(x2,y2),B3(x3,y3),…均在反比例函數(x>0)的圖像上,則y1+y2+…+y10的值為( )。


圖2
解析:該題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反比例函數相結合的綜合性問題,較為抽象,而且已知條件中未直接給出對應點的坐標。可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怎樣求直角頂點的坐標?(2)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質?(3)相加計算時應注意哪些細節?
顯然,需要作出對應的輔助線。等腰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等于斜邊的一半,運用給出的反比例函數,可分別求出y1,y2,y3,…,y10,而后進行相加運算。為降低運算的復雜度,求和時應注重相關規律的應用。
如圖3,分別由B1,B2,B3,…向x軸正半軸作垂線,垂足分別為D1,D2,D3,…對于△OA1B1,因其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容易得出OD1=D1B1,因為B1在反比例函數的圖像上,所以B1的坐標為(2,2)。設A1D2=a,則B2(4+a,a),代入0),解得即;同理,y3=所以故選A。

圖3
點評:解答坐標變化類問題時應具備靈活的思維,注重幾何知識的靈活應用,同時在計算時應注意觀察,掌握相關的計算規律。
圖形變化類問題要求學生根據圖形的變化求解圖形的角度、圖形的線段長度、周長以及面積等。突破該類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到圖形變化前后的規律。該類問題創設的情境復雜多變,部分習題難度較大,因此教師應多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情境,多與學生互動,避免其走進解題的誤區。同時,注重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動態展示相關圖形的變化,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圖形變化過程中角度、線段長度等的變化,幫助其更好地找到解題的思路。
[例4]如圖4,已知△ABC的面積為1,第一次操作:分別延長AB,BC,CA至A1,B1,C1,使得A1B=AB,B1C=BC,C1A=CA,順次連接A1,B1,C1得到△A1B1C1;第二次操作延長A1B1,B1C1,C1A1至A2、B2、C2,使得A2B1=A1B1,B2C1=B1C1,C2A1=C1A1,順次連接A2,B2,C2,得到△A2B2C2,按照此規律進行下去,若使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積超過2019,則至少需要經過( )次操作。

圖4
A.4 B.5 C.6 D.7
解析:該題文字敘述較多,難度較大,只有充分理解題意,挖掘潛在的變化規律,才能順利地求解。教師應引導學生作出相關的圖形,并通過認真地對比、分析,挖掘題干中的隱含信息,找到操作后得到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面積之間的關系。
連接BC1,則其為△A1AC1的中線,則S△ABC=S△BAC1=S△A1AC1=1,則第一次操作后得到的三角形面積為2×3+1=7。同理,第二次操作后,△A2B2C2的面積為△A1B1C1的7 倍,為7×7=49,以此類推,第三次、第四次操作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積分別為49×7=343、343×7=2401,若要想滿足題意則至少需要進行4次操作,故選A。
點評:解答圖形變化類問題時應注重把握變與不變的量,分析變量是怎樣變化的,而后進行有規律的計算。
為了提高學生解答規律性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既要注重相關解題技巧的教學,又要對習題分門別類地整理,優選精講經典例題,更好地拓展學生視野,使其掌握解題規律。同時,及時組織學生的開展專題訓練活動,趁熱打鐵,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解題能力,靈活地解答各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