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院校輔導員;鄉村振興;職業生涯
輔導員職業生涯歷來屬于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的范疇,但由于輔導員的政治屬性原因,大多數輔導員相關研究多被納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疇。比如,彭慶紅、耿品認為“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盵1]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前提下,強調輔導員的政治屬性必須毫不動搖,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視輔導員崗位職責的豐富性和職業生涯發展的必要性。尤其是在當前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征,如碎片化、即時化和專業化等。這就需要對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進行深入研究,以求促進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的健康發展,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一、開展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研究的重要意義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研究是一個時代命題。一般認為,輔導員職業生涯包括內生涯和外生涯兩方面內容。從內生涯發展方面來說,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研究關乎輔導員自身的發展,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個體發展。從外生涯方面來說,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研究關乎輔導員的崗位職責,需要考慮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學生管理水平,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輔導員作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信息化背景下學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 開展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研究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輔導員是離學生最近的老師,尤其是在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學生的飲食起居、上課實習、獎助學金評定等各項工作負主要責任,因此,輔導員職業生涯對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影響較大?!半S著客觀環境和學生身心特點的不斷變化、學生教育管理范圍的不斷擴展,輔導員必須具備過硬的職業技能,才能履行好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盵2]特別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學生的手機應用水平已經不止于上網、打游戲、刷劇等內容,他們還有更多的應用APP,這種情況下,如果輔導員的信息化水平僅限于微信發語音,就很難跟上時代潮流,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不僅如此,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也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發展的產物之一,職業生涯規劃課的主要任務是結合職業生涯人物訪談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很多學生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的首選對象就是自己的輔導員,這就需要輔導員及學校從學生全面發展方面重視輔導員的職業生涯問題。
(二) 開展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研究是輔導員自身發展的需要
信息化背景下,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破解了之前不低于1:200 的疏離狀態。在信息化來臨之前,輔導員與學生的互動,主要是通過主題班會、團課和文體活動等固定的時間、地點、場景進行交往,輔導員只要提前在辦公室或者其他特定工作場所即可完成工作任務,不需要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在信息化背景下,輔導員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終端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途徑增加了,相應地也增加了大量的線上業務,需要輔導員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從最初的會使用計算機到現在能熟練地使用手機完成各種office 軟件,這都是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內容。
(三) 開展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研究是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輔導員是學校教師中的特殊群體。因為評職稱需要,他們要當任課教師;因為管理學生工作需要,他們要滿足學生在校期間的所有正當教育需求。尤其是對于思維活躍、行為多變的高職生來說,當好他們的輔導員需要有多重技藝。比如,新生軍訓要求輔導員陪同一起參訓,重新體驗大一新生的軍旅生活;學生繳納醫療保險,輔導員就要了解醫保的政策并掌握全套報銷手續;學生外出實習,輔導員要像實習指導老師一樣,陪同學生前往實習企業并時刻掌握其動態……當然,最需要輔導員掌握的技能是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科學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在截至某一時刻前通知所有的學生完成某項任務。特別是疫情常態化防控以來,輔導員每天的任務就是提醒學生完成釘釘疫情防控打卡任務??梢哉f,正是有了輔導員的辛勤付出,人才培養質量才能有所保證。除此之外,輔導員還要將教學和學生管理中的心得體會總結提煉成學術語言,變成一篇篇論文和一個又一個項目課題,為學校的科研實力提升增磚添瓦。更有積極優秀的輔導員通過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服務社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與學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有機融為一體。以筆者所在的農業院校輔導員帶隊開展的暑期社會實踐為例,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平臺和新媒體宣傳手段進行縱橫式報道宣傳,擴大農業職業教育的影響力。2021年,學校被農業農村部、教育部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開展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研究也是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面臨的問題
盡管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得到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但是落實到全國上千所高職院校中,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經過前期在省內高職院校的調研和問卷分析,概括來說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存在著輔導員個人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齊、日常工作信息化要求不斷提高、信息水平提升渠道有限等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 高職院校輔導員日常工作信息化要求不斷提高
“在信息化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工作環境、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成效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盵3]不只是高職院校,所有普通高校輔導員隊伍工作信息化要求都在不斷提高,但是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信息化要求會更高一些。究其原因,普通高校的學生信息化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相對較高,基本上不需要過多地干預學生自我管理,但一定要選好學生干部,然后適當加以引導和教育,學生便可自我探索和成才,遇到特殊情況才需要輔導員干預。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單招入校,即便是普招入校的學生,大多自我管理水平較差,服從管理意識不強,通過電腦、手機等信息化工具完成任務能力不高,這就需要輔導員在最基礎的文字錄入、表格設計、圖形處理、視頻剪切等各式各樣的工作中花費大量精力,這些工作對于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師來說還能勝任,年紀稍大一些的教師會有些吃力。
(二) 高職院校輔導員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齊
由于輔導員崗位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適合從事輔導員工作。有的老師因為性格、專業、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在傳達落實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政策信息時,只會當“二傳手”,不會結合學校、學院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跟不上時代潮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管理育人的工作成效。有的輔導員信息化水平能不斷更新提高,能用手機APP 等熱門應用,通過微信、釘釘、抖音等應用平臺給學生及時傳達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求職創業等信息,從而將信息化技能融合到輔導員工作中,切實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 高職院校輔導員信息化水平提升渠道有限
輔導員信息化水平與其學科專業背景有一定關系。輔導員的政治屬性往往局限了從事輔導員工作人員的專業背景,學政治、法律、管理學等相關文科背景專業的教師具有天然的優勢。但他們的信息化水平相對于計算機等理工專業背景的輔導員來說,就很不占優勢。以筆者所在的農業職業院校來看,一般是具有農業類、管理類、教育類等學科背景的人員從事輔導員工作,具有計算機等理工科背景專業的從事輔導員工作的較少。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有關輔導員信息化能力的培訓很少,相當一部分高校從來沒有進行過此類培訓,很多時候要靠輔導員自己摸索學習,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輔導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積極構建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長效機制
要解決上述信息化背景下影響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問題,就要從體制機制上著手,積極構建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長效機制。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 將信息化水平作為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指標
要緊扣時代特征,將信息化水平作為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和選聘的關鍵衡量指標,探索開展輔導員信息化水平評比工作,激勵輔導員不斷提升信息化工作能力。輔導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將具體的學生管理工作有機融入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團建等信息化校園建設工作中來,在工作中不斷提高個人信息化水平,掌握學生正在使用的熱點詞匯和熱門應用,了解學生日常思想生活狀態,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進而為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提供一種新路徑。
(二) 健全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制度體系
要充分認識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從人的全面視角和輔導員成長規律入手,科學制定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制度體系。綜合考慮輔導員的內生涯、外生涯發展需求,考慮到制度實施落實的時效性和銜接性,確保輔導員信息化工作有人想干、有人會干、有人能干,確實解決輔導員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齊的問題。要結合專業特征,科學制定輔導員信息化培訓,力爭3~5 年內對所有專兼職輔導員完成全員信息化培訓任務。此外,輔導員要根據職業生涯規律,主動探索開展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實踐。如曹威威認為“高校輔導員應把握職業發展的周期規律,構建以自我反思與科研提升為主的‘二次成長’路徑,實現高校輔導員發展模式由一元‘工作型’向二元‘工作—研究型’轉變”。[4]
(三) 積極構建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長效機制
要充分認識信息化背景下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意義,將信息化背景下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作為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與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其他工作相融合。將信息化背景下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與學校信息化建設、“三全育人”、網絡育人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構建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長效機制。如廖慧芝、曾振華認為“高校應當建立個人、學校相關部門責任共享的輔導員職業生涯管理機制,強化規劃意識,加強引導培訓,考慮分類培養,規范和完善相關評價機制,創造有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