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樂 葉金艷
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語言運用很強的課程。小組閱讀不僅是一種新的閱讀理念,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量,使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閱讀整合能力,使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那什么是群文閱讀呢?目前,我們一致認為,群文閱讀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針對一個主題或多個主題進行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如何操作呢?這可能是作為一線老師最關心的話題。下面,我將重點介紹基于統一教材的“1+x”小組閱讀教學方法。這種多文本閱讀的改革是以教材為基礎的,是對教材進行改造和拓展的綜合性閱讀。
一、群文閱讀與統編語文教材結合的內涵
小組閱讀主要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得出相同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充分避免學生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產生的打盹、徘徊現象,而且可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1+X”是較早出現的多文本閱讀形式。首先,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與所學文本相似的其他文本,然后總結出這種教學模式,形成了一種多文本閱讀形式。
“1+X”以教科書中的一篇文章為核心,推動閱讀與核心文章主題相同的多篇文章。通常,核心文章會被精讀,而其他文章則會被略讀。在教學過程中,以“1”作為重點,在“1”字上下大功夫,在引導學生理解核心文章基本內容的過程中,融入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提高學習能力的內容,以此為“X”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里的“1”主要是以課內、教材內的文章為主,“X”則是由老師根據單元統整而選擇補充的那些與“1”主題相似的課外文章。例如,今天我執教的《古詩詞里的家國情懷》就是根據所在的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拓展的,本單元主題是“責任”,其核心就是感受先輩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中,第9課《古詩三首》展現了不同時代詩人的情懷,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之前學生已經學了這三首古詩,鑒于此我把主題拓寬為“古詩中的家國情懷”,進行了選文的重組。新的組文《古詩三首》包括《出塞》《從軍行》《石灰吟》,其中《從軍行》選自本單元,學生新學比較熟悉,《出塞》與《從軍行》從內容上同屬邊塞詩,詩文結構、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上比較相似,所以我以古詩《出塞》為教學的重點,“以一帶三”帶動其它古詩的學習。在古詩文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把粗知大意作為讀懂的標準,必須按照古詩文學習的要求,在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想象畫面,感悟詩情并復習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能力。
二、“1+X”群文閱讀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融合的策略
1.教師應積極把握好教學關鍵點
為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要要發現群文之間的關聯點,合理找出每篇文章中的聯系,從而做到以點帶面。那么,如何充分發現文章間的關聯點呢?首先,我們可以先閱讀同一主題的文章,然后讓學生提煉教材中相同的主題,從而掌握主題文章的閱讀方法。其次,還可以進行同一體裁文章的閱讀,將同一體裁的內容相關聯,并將群文按照散文、小說、詩歌、童話等類型進行組合,最終把教材中的文章當作輻射點,更好地掌握此類題材課文的原則以及特點。例如,在進行《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因這篇文章屬于童話類,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朗讀掌握兩棲動物的生長過程,知道它在生長中所發生的形體變化,進而讓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愿意主動觀察自然的奧妙。同時,也要借助閱讀材料中的圖片,不斷提高自主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然后根據這篇課文向外拓展,運用同類文章進行對比,強化學生對于文章類型的認識及應用。教師也要根據文章特點,不斷設立自身的教學目標,從而靈活的尋找閱讀文章的關鍵性。
2.充分建立求同存異的思維模式
小學階段是語文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1+X”群文閱讀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求同存異對于群文閱讀教學方式而言,是拓展閱讀的基礎,同時從單篇到多篇,從課內到課外,從而保證了學生學習思維的養成。
例如,老師帶領學生學習亨特·海利布(hunter hailib),這是一門小學五年級統一版的漢語課程。學生有必要獨立學習新單詞:獎勵、規勸、誓言、傾盆大雨等。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進行閱讀,感受課文中海力布為救百姓不惜犧牲自己變成石頭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最終對全文內容進行歸納與總結,領悟海力布那種熱心助人、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感受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及感染力。為此,教師可以先以故事導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分析,明白海格力是怎么獲得寶石的,為什么海格力為了救他人而選擇自己變成了石頭。為此,在自主探究的環節中,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充分明白海力布這個人物的性情,從而找出作者寫作過程中的思路及他想要表達的意境。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完成對詞句意的深度解析,幫助學生在之后的學習與寫作中建立良好的借鑒基礎。
3.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進行群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很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其中運用說教的手段,可以讓學生合理理解群文閱讀的意義所在,并在進行閱讀的同時,根據教師的說教,關注文章中所蘊含的新鮮詞語及句子,進一步保證引導學生發現、總結、梳理及運用多種多樣的詞句,為之后的語文學習奠定有利基礎。
例如,在進行統編版二年級《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中,教師可以將閱讀重點放置在整體結構說教過程中,并且利用群文閱讀的手段,讓學生能夠通讀文章,合理發現文章中的結構之美。例如,可以發現首段及末段中所具有的“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在熨斗熱的時候敲擊,幫助學生理解“這種結構被稱為頭到尾回聲”。”然后利用群文閱讀的形式來加深首尾呼應的認識,從而把這種表達方式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來。
多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群文閱讀,合理對比名篇的寫作手法,小學生的閱讀教學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基于此,要合理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讀汪曾祺《自報家門》的片段,感受名家的不同的寫法。然后,建議學生多閱讀相關的名篇,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想象能力,鍛煉學生的泛化能力,使學生形成更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學生和教師都是促進小組閱讀教育的重要參與者。教師應選擇課文類型,提前安排預習內容,并進行有效指導。學生還應積極思考課外閱讀并記下相關筆記。小學階段是語文閱讀積累的重要階段。現階段開展語文小組閱讀教學十分重要。允許學生閱讀多篇相關文章,可以充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改善語文教學中的不足,增加學生的閱讀范圍和閱讀量,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閱讀技能。在課堂上,我們還應與師生合作,認真交流和總結,共同促進小組文本閱讀教育形式的有效發展,合理發揮小組文本教育模式的優勢,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2022年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