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總有家長問:哪里有適合孩子看的勵志故事?我想,其實不用刻意去找,看看青少年金庸的故事就好。
就從金庸10歲時說起。說說他的學習。
1934年,金庸10歲,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小學初小畢業。他的成績排在第一。1936年,從袁花小學高小畢業,至此金庸的小學時光結束。成績又是班上第一名。隨后金庸考入嘉興初級中學,初一結束,成績仍是班上第一名。這一年里,他還讀完學校圖書館三分之一的藏書。當然,由此看來學校的藏書也不是太多。
二
1937年10月,金庸升初二,書不能讀下去了,日寇登陸杭州灣,嘉興危急,學校只能轉移。當時,校長張印通率領全校師生200余人,一路流亡向南,途中極盡艱苦。13歲的金庸也在其中。經過兩個月戰火中的流亡,師生到達浙江麗水。同年8月,7所流亡學校合并成立浙江省立臨時聯合中學。金庸入學就讀。
在一度患上瘧疾的情況下,金庸仍然取得優異成績,而后升入聯合中學高中就讀,獲第二名。高二那年,金庸轉入衢州中學,擔任班長,成績又是全班第一名。
這已經是拿了多少第一名了?
三
1942年,金庸18歲。這時焦躁的日軍侵略愈急,衢州亦被攻擊,中學轉移到山里,畢業班被迫提前畢業。
18歲的金庸一路向西,志向滿懷,欲報考西南聯大。他先乘火車到江西,不幸遭遇暴雨,鐵路路基被洪水沖毀,火車無法行進。于是金庸步行翻山到江西南豐,不幸縣城又陷落,只好轉赴戰火不斷的長沙。
如是輾轉數月,金庸耽誤了考期,不得不暫時到湘西投奔同學,去操持農場。至此,從浙江一路流亡求學而來的他已經輾轉突破了日軍數道防線。
第二年,金庸振作精神,從湖南奔赴重慶參加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雖被錄取,但此時的他經濟已極困窘,無錢支付各項開支,于是未赴西南聯大,而是留在了重慶,入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就讀。大一結束,金庸總成績全校第一。又是一個第一。
1944年,金庸因為替同學仗義執言,被勒令退學。他臨時謀了一份職業糊口——圖書館管理員,在此期間抓住機會,博覽群書,飽讀國外文學名著。
次年8月,21歲的金庸無法熄滅繼續讀書求學之渴望,給湖南大學校長胡庶華寫信,懇請獲得一次“借讀”的機會。然而請求被拒,金庸未能如愿。
四
1946年,金庸帶著遺憾進入報社工作。但他讀書求學的夢想仍然執著不歇。大約在同年年底,金庸又打算到浙江大學讀碩士。竺可楨校長勸慰他說:一個人求學問不一定要有學位,在哪里都可以做學問,都可以服務社會。金庸這才暫時放下求學念頭。此后一年多,他在《東南日報》供職,然后又到東吳大學法學院求學。
1947年,金庸讀了湯恩比著作《歷史研究》,深感欽佩,產生了做湯恩比學生的強烈愿望。當然,那時候的金庸是無法如愿的。
1948年,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來臨,24歲的金庸因為工作原因赴香港,加入《大公報》,開啟了一段傳奇。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里就不贅述了。
五
學者嚴曉星曾經說,你要是讀了金庸的故事,會覺得他后來的一切榮光都是應得的。國難之下,顛沛流離,輾轉求學。偌大一個中國,幾乎容不下他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但這人就像頑強的野草籽一樣,只要你給他一絲讀書的機會,他就甘之如飴。
后來,金庸晚年,以80多歲的高齡去劍橋讀博士。這居然招致了許多非議,不少人說一把年紀了,跑去鍍什么金啊,作秀。
金庸求學,不是80多歲來“作秀”,而是在童年、少年、青年時一直在“作秀”。他在不可能中尋覓一切可能的求學機會去“作秀”。讀書求學,對金庸而言,應該是他的信仰。
金庸的青少年經歷,讓人不自覺會想到司馬相如的一句話:“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金庸,便是成就了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
如果說什么啟示,也很簡單,篤定自己所愛,克服一切困難去追求。
行我所行,落子無悔。
(文/六神磊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