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智慧
看著學生有序地坐在座位上吃午飯,我便也開始用餐,可還沒扒幾口,就聽到班上的垃圾分類督導員小寶氣喘吁吁地跑來告訴我:“小暢又把剩下的飯菜倒在可回收的垃圾桶里。”我急匆匆地吃完飯,走到教室一看,果然,垃圾桶里的紙張、牛奶盒上掛滿了殘羹冷炙,垃圾桶內壁也濺滿了零星的飯粒,對于愛整潔的我來說,這衛生狀況“不堪入目”。
垃圾分類是我們學校這學期的重點工作之一。學校明確要求,每班要安排1~2名學生充當垃圾分類督導員,協助班主任督促同學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我移步到小暢的座位旁,只見他若無其事地在寫數學作業。“剩余的飯菜應該倒在哪里?”我放低了音量。“不同的垃圾應該倒入不同的垃圾桶里。”他抬起頭,眼睛注視著我。“你知道剩余飯菜是屬于什么垃圾嗎?”“廚余垃圾。”“應該倒在哪里?”“倒在食堂里廚余垃圾的桶里。”他回答很干脆,接著他為自己辯解道:“我的數學作業沒做完,我急著把課堂作業寫完交給老師檢查……”見他正認真做題,我不忍打斷他的思路,叮囑幾句后,便離開了教室。
事后,我與他的父母進行了溝通,了解到他父母忙于服裝生意,家里請了保姆做飯搞衛生,小暢在家除了讀書,不用做任何家務事,整理書包都是由父母或者保姆幫忙完成。因此,他課桌里的書本、學習用品經常橫七豎八地放著,而且做事有些毛躁,耐心不夠。
為了改變他的這些“毛病”,我為他布置了特殊的“家庭作業”——希望父母能夠利用周末時間,讓小暢到服裝店幫忙,并指導孩子按照服裝的品牌、大小、顏色以及樣式等整理分類衣物,并把分類好的衣物掛在貨架上,以提高孩子的分類意識、審美意識。
此外,我還給他布置了“勞動作業”——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比如拖地、疊被子、煮飯、擇菜、炒菜,并且要合理分配時間,在最短的時間里做最多的事情;并要求家長把過程拍攝視頻發送給我,以便于我對他進行評價,及時指出他不妥的地方,并教給他做事的方法。當然,針對他做得好的地方,我會給他鼓勵和點贊,讓他為自己的進步而樹立信心。
“你們要每天堅持讓他這樣去做,督促他,并及時鼓勵他、贊賞他。”我還會不定時上門家訪,親眼看他在店里給父母幫忙的情景,然后拍攝視頻發送至家長群、朋友圈,并寫上點評。別的家長、同學都給小暢點贊,我就把別人給他的點贊和評論都發給他。
“在大家的鼓勵與贊賞下,孩子的變化很大,每天放學到家把書包一放,就拿出書本、作業本開始寫作業,做完作業就復習鞏固當天學的內容,然后預習第二天上課的內容。就連書包也是自己整理,不再丟三落四了。”一個月后,我去家訪,小暢的爸爸欣喜地告訴我。還沒等我坐下,小暢爸爸接著說:“孩子還學會炒菜了!他做的黃燜雞口感細嫩,十分美味。”爸爸看著正在做辣椒炒肉的兒子,一臉燦爛。
“爸爸,您要請老師坐,別一味夸我了。”小暢還不好意思起來。
后來,在學校,小暢看見教室或走廊上有垃圾,都會主動去清掃干凈,還向我提出來他也想當班級的垃圾分類督導員,為學校的垃圾分類工作出一份力!
看著他的變化,我萬分高興。我想,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無窮的潛力,是一座能量巨大的寶藏,只是很多時候,不被家長與父母發現。我也相信,孩子的綜合能力只有在不斷的勞動實踐中才能得到提升,而學校與家庭教育相互融合促進,共謀略、齊發力、穩節奏、同共振,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