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亮 (上海順來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針對不同國家的特點各國開發出適合本國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其中LEED 評估體系(由美國綠色建筑認證委員會制訂并推出)應用范圍較廣。因為本項目所涉及到的改造主要包含空調家具、設備材料等的選用以及內部裝修,不涉及建筑整體結構的改變,所以采用應用廣泛的LEED標準認證體系。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作為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當今各國采用最為廣泛的綠色建筑評級系統之一,以創造更為可持續及更健康的未來為宗旨。LEED 標準最早能夠追溯至1993年,其評估體系最初由USGBC起草,并在1998年8月發布深化后的1.0版本。自此,LEED 標準經歷了多次改革更新,其中分別在2001、2003、2009以及2015完成了四次重大變更,于2019年更新的V4.1版本是目前采用的最新版本。
在LEED標準的V4.1 版本中,根據建筑范圍以及建筑類型的差異,共分為建筑運營與維護(LEEDO+M)、城市與社區(LEED for Citiesand Communities)、室內設計與施工(LEEDID+C)、住宅(Residential)以及建筑設計與施工(LEEDBD+C)五大類,其中各類均根據建筑類型不同進行劃分,并且參照的得分標準不同。對五大類再進一步細化為七大核心項(可持續場址(Sustainable Sites)、能源與大氣(Energyand Atmosphere)、結合整合過程(Integrative Process)、室內環境質量(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選址與交通(Locationand Transportation)、節水(Water Efficiency)以及材料與資源(Materialsand Resources))開展評分。其中能源與大氣分值所占的比例最大,不同建筑類型的分值存在差異,均保持在約30%~35%。其次為室內環境質量和選址與交通,約占15%~20%,其位置在LEED 標準中較為重要。材料與資源占比與節水相當,均為10%~15%,對整體評分影響最小的是整合過程與可持續場址。
本裝修設計施工改造工程位于上海市區,業主新租賃了辦公樓的一層樓面,建筑面積約2700平方米。本項目從大樓的標準交付狀態改造升級成符合業主要求的新辦公空間。在本項目中引入LEED ID+C 標準金級認證,其LEED綠色建筑評估體系通過8大方面對建筑項目進行評定。根據金級對總分要求,項目得分需要在60~79分之間。
在設計過程中,如何根據LEED 的評價要求制定合理的規劃措施和評分點,從而創造出一個綠色的LEED空間,滿足業主的實際需求,是設計師的關鍵考慮之一。該項目的總體規劃基于LEED 的ID+C評分要求,如下表所示。該項目總分為61 分,符合LEED 金級認證標準。在整個八個類別的得分規劃中,結合整合過程得2分,選址和交通17分,用水效率6分,能源和大氣14分,材料和資源5分,室內環境質量8分,創新6分,區域優先3分。每個主要子項目類別的設計考慮點也經過了深入考慮和規劃。

LEEDID+C項目得分表
辦公場所的選址交通對于低碳環保影響很關鍵。在初期客戶選擇辦公地點時,我們設計協助客戶,選擇周邊密度高和用途多樣的區域,選擇公共交通發達的區域,這些區域可以通過優質的公共交通到達,而且交通類型多樣化(公共汽車和地鐵)。同時,沒有租賃或者購買的專用停車位,以被動減少汽車使用,鼓勵公共交通低碳出行,項目滿足得分要求。
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是生態綠色建設的重要措施。本項目對于室內的沖廁潔具、小便斗、水龍頭、廚房水龍頭等潔具用水量均在基準值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減小20%~40%用水量,所有新安裝的上述潔具均須要貼有“watersense labeled”。使用滿足LEED 要求的低流量/沖水量用水潔具。基于用水基線用水量減少40%。盥洗間洗手龍頭:要求流量不大于1.9L/min;節水小便斗:要求流量不大于0.5L/次,雙沖馬桶:要求流量不大于3/4.3L/次。
作為LEED評估體系中較為核心的能源與大氣,其評估宗旨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對建筑能耗進行優化,鼓勵采用更為環保的能源。在各子項評分點中,設計過程重點是對優化能源利用及基本冷媒管理進行設計。
3.3.1 基本冷媒管理
為了使得全球臭氧層變薄速度變慢,嚴禁或限制在對原有建筑以及新建建筑進行改造裝修過程中采用CFC設備,在項目設計中提前考慮了環境保護。本項目在設計過程中,空調、采暖以及機電通風設備都采用了環保冷媒R407c,冰箱則使用了環保冷媒R134a,整個項目均未采用CFC作為制冷劑。
3.3.2 優化能源使用
項目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能源效率優化。LED 節能燈具作為照明燈具,照明功率與LEED標準相比減少了56.35%,此項目所達到的節能效果遠超預期制訂的目標。而且該項目選用的是智能照明控制系統,75%照明負荷通過人員/照度雙感應進行控制,即白天辦公室受到強烈的太陽光照射時,照明系統會自動關閉,當辦公室區域內無人員時照明系統同樣會自動關閉。
LEED的材料和資源評定中,可回收物的存儲和收集,營建和拆建廢棄物管理計劃是必須完成的項目,營建和拆建廢棄物管理也作為環保考慮和得分項實施。本項目在設計中重點考慮降低室內生命周期中的影響,以實現環保的目標。
本項目設計時選擇回收再利用的建材達50%以上。盡可能保留大樓原有金屬系統天花吊頂,可拆卸循環使用;保留原有架高地板。內墻隔斷大量采用可回收系統玻璃隔斷,并且為裝配式系統。該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建筑產品的回收利用率,進而降低使用新材料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及避免出現浪費問題。
本項目選用了許多當地材料,采購、提取或者冶煉的范圍不超過800km,為了減少運輸就近選擇所需的產品及材料
室內環境質量不僅直接影響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適度,也反映了綠色環保措施的有效性。本項目設計考慮了LEED環保措施有:最低室內空氣質量表現、環境煙控、增強室內空氣質量策略、低逸散材料、施工期室內空氣質量管理、室內照明、自然采光、優良視野。
3.5.1 提高室內空氣質量,增加新風量
本工程新風系統為本建筑原有系統。經評估,原系統新風量不符合要求。在本設計中,對新鮮空氣系統進行了升級改善新鮮空氣的供應。室內新風量超過ASHRAE62.1-2010標準所要求的最低新風量(即增加30m/(H 人)),從而確保室內空氣質量滿足質量要求,增加人員的舒適度,以避免出現空調疾病,提高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新風系統具有直接新風量測量設備,精度可達設計最小新風量的±10%。當新風量變化超過新風量設定值的15%時,發出警告提醒。
3.5.2 空氣質量監控系統
本項目在各個人員較為密集的區域均安裝了CO濃度監測裝置。在人員密度相對較低的區域則安裝了新風流量計,所有監控系統都配備了相應的報警裝置。當空氣質量低于質量最低要求的10%以上時,相關系統就會自動啟動換風機,快速降低內部CO2濃度,以確保建筑內人員的生產力和健康狀況。
3.5.3 選擇低逸散材料
在設計選材時,優先考慮對室內化學物質和污染源控制,可以在初期就能實現較好的效果。項目在設計階段,就將主要裝飾材料的環保要求寫入材料表,本項目主要選材策略如:
(1)油漆和涂料是項目中使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要求VOC含量必須滿足環保要求,項目設計選擇了多樂士家麗安專業凈味。(2)吊頂、墻體、隔熱和隔聲材料VOC含量也必須需要達標。因此,本項目中設計采用了吸音板、布藝裝飾面、金屬裝飾面、石膏板墻面、瓷磚等材料,這些材料的指標均能實現LEED對低逸散的要求。(3)地毯在項目中的使用量也非常大,項目設計選材使用了國際高品質品牌,VOC含量均滿足LEED的要求。(4)家具產品的選擇為系統家具,在場外定制并完成通風,滿足ANSI/BIFMA e3-2011 Furniture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ections 7.6.1 and 7.6.2的標準(2012年之后取得的Green Guard Gold認證也滿足)。(5)內部黏合劑和密封膠也會導致污染產生,因此,合劑和密封膠VOC 含量也必須達標(包括地板黏合劑),本項目地毯選擇使用了環保膠片。
另外,為了防止大樓人員被暴露在有害化學制品環境中,本項目配置了獨立的清潔間,并提供隔間單獨存放清潔用品,而且還配備了排風系統。
3.5.4 室內照明
對于照明的設計,個人區域為個人用戶提供個人照明控制,有三個調節范圍(開、關和中度)。提供能夠降低環境光水平至中等的控制。中度水平的調節范圍是從最大照度的30%至70%。
3.5.5 采光和視野
為了更好地引入自然采光和提供最佳的視野。本項目設計布局將靠近玻璃幕墻的采光面全部留給開放辦公區,獨立房間布置在內側核心筒區域。此種設計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引入采光和提供最佳視覺開闊效果,既美觀又節能。
本裝修改造項目在實踐過程中,盡可能確保多方面能夠超過LEED綠色建筑評估系統中的相關要求,以期望得到創新分值,在高質量交通、綠色情節、綠色教育以及減少停車數量等方面取得更高的表現加分。
通過本項目的設計案例可以看出,綠色建筑的發展重心正逐漸轉移至用戶舒適度和健康,未來建筑行業的主流必然是健康建筑。LEED標準作為歷史悠久的評價體系,已經具有一定的領導性和權威性。當前社會,綠色建筑的概念早已被大家廣泛接受,針對綠色建筑的各個評估體系最根本的仍然是評價標準本身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本文在對目前相對先進及運作較為成功的LEED 標準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本項目在LEED認證過程中的所采用的措施及設計方法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將為既有建筑裝修改造項目完成綠色建筑評估認證提供更多的借鑒意義,提高綠色建筑在國內土木建筑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