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創偉 李緒友 李春民 李萬德 章承林
(1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0; 2 林下經濟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200)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原產于浙江臨安、余杭等地,因其筍體粗壯潔白、甘甜可口和營養品質優良等特點,深受大眾喜愛[1]。雷竹筍是森林蔬菜新秀,純天然的綠色食品[2]。1994 年崇陽縣開始引種雷竹進行試驗,1999 ~2003 年進行大面積推廣[3]。在崇陽雷竹產業發展過程中,曾有過盛期輝煌,也經歷過彷徨和停滯。但是,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只要堅持集約經營管理,相關配套技術措施到位,種植雷竹就可以產生比種糧、茶、果更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長期使山川秀美的崇陽縣大地增綠、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自2013 年開始,先后有“雷竹良種與早出豐產栽培技術推廣示范”“雷竹良種與早出豐產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等多個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在崇陽縣進行推廣,對崇陽雷竹產業的發展起到較大推動作用。但與江蘇、浙江等省雷竹生產強縣相比,崇陽雷竹產業還存在很大差距。問題主要表現在雷竹產業發展規劃、雷竹科學研究、銷售市場、雷竹龍頭企業、示范基地建設等方面,產業化有待進一步加強?,F就雷竹基地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僅從技術層面提出對策,希望提高雷竹種植基地的育竹水平和經濟效益,為雷竹產業發展起到一定指引作用。
1.1 基地選擇不科學。崇陽縣雷竹主要種植在境內海拔800 m 以下的低山區、丘陵區和河谷平畈區,調查發現,縣域內陸水河流域雋水河沿線有不少河灘地和稻田被開發為雷竹園,雨季漬水嚴重,加之管理不善,造林成活率不高。
1.2 良種壯苗使用率不高。近年來,崇陽縣桂花、白霓、青山、石城等鄉鎮建設了一批大面積集中連片的新基地。通過調研發現,筍農對雷竹優劣品種辨別不清,如用寬葉雷竹、早園竹甚至高節竹等普通品種替代雷竹優良品種,導致雷竹良種種植面積只有50%左右,同時良種單一,主要為細葉烏頭雷竹。另外,沒有建立專門的雷竹竹種園,造林時大多在筍園采挖竹種,部分母竹徑級較小,壯苗使用率不高,導致造林后局部地塊出現成片死竹現象。
1.3 竹園撫育管理不到位。雷竹造林后,由于技術和人員的原因,相當部分新建竹園存在栽后管理不善甚至處于無人管理的自然放任狀態,新建竹園撫育除草不及時,造成竹園荒蕪;另外,新建竹園內還存在違規套種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的現象;進入受益期的雷竹基地,在林地管理上存在著粗放經營、施肥量嚴重不足等問題;施肥品種上存在著重化肥、輕有機肥現象。
1.4 竹園留養結構不合理。根據調研發現,不少竹農在采筍期忽略了挖筍和留養的關系,導致竹園內立竹未能均勻分布,竹林長期出現“天窗”和林中空地現象。同時,部分雷竹基地當年留養的新竹平均胸徑逐年變小,地下鞭結構差,竹鞭出現上浮。特別是覆蓋的雷竹林地,出筍高峰期外界氣溫較低,不宜留養母竹,而清明前后竹林已基本無健壯竹筍出土,導致新竹生活力弱,立竹結構失調嚴重。另外,部分雷竹林中存在著老竹、開花竹、病蟲竹未及時除盡現象,導致竹園立竹密度過大,降低了單位面積鮮筍產量。
1.5 連年覆蓋不科學。進行冬季覆蓋保溫的竹園,未能“堅持輪作制,實行隔年易地”的科學覆蓋原則,還存在原地連年覆蓋現象。覆蓋期間雷竹園處于高濕和缺氧狀態,從而使地下鞭系統遭受嚴重破壞。有的竹農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連年實施覆蓋栽培,使竹林不能得到及時更新,衰退嚴重。
2.1 選地適竹。雷竹實生幼竹發筍多,幼竹生長快、生長量大、蒸發作用強,竹鞭生長也快,對水肥要求較高[4]。新建雷竹基地,一定要選土層厚度50 cm 以上的微酸性沙壤、紅壤和黃壤,且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低丘崗地。凡地表徑流的匯集區域、地下水位很高的凹形溝谷、或完全平坦透水性差的平地,皆會因漬水爛根造成大片死竹。若將河灘地和稻田開發為雷竹園,需要采用深溝高壟等排水措施,加強竹園撫育管理,否則即使連年補栽也無濟于事。
2.2 良種壯苗。崇陽縣雷竹有3 個品種,其中細葉烏頭雷竹出筍期與寬葉雷竹、青殼雷竹相比,具有出筍期早、產量高的特性,是值得推廣的優良品種。母竹要選用1 ~2 年生的嫩竹,竹鞭完整,留枝5 ~6 盤,竹竿直徑3 cm 以上。竹種與竹筍是“母子關系”,受遺傳基因影響,竹細筍小,竹粗筍大。
2.3 及時撫育。新建未滿園的雷竹基地,應在每年4月和9 ~10 月份進行2 次撫育鋤草,淺鋤深度10 cm左右,避免雜草與雷竹競爭。同時,雜草腐爛后會變成有機肥料,便于竹根吸收利用和改良土壤。嚴禁在竹園內套種高稈型玉米、藤蔓性紅薯等農作物,避免因耕地等生產環節對竹鞭造成損壞。
2.4 精準施肥。施肥應先“知地”,即清楚竹園土壤中各主要肥料因素實際水平和狀況,根據“缺啥補啥”的原則,定量施肥。這樣才能避免林地施肥的盲目性,增加竹園施肥的科學性;才能以較少的施肥成本,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
2.4.1 建園施肥。根據“最小養分律”,對新建雷竹園而言,竹林生長狀況的好壞、鮮筍產量的高低會受到土壤各種養分中相對含量最少的養分所限制。為此,應進行測土配方施肥。采集土壤樣品時應在竹園的耕作層中部,即20 ~25 cm 的深度處挖取,經多點取土后混合,裝于透氣的布袋內,送到當地土肥站化驗。對照化驗單,按照雷竹土壤養分的分級參考標準(表1),首先補齊“短板”,優先施用竹園土壤中最為缺乏的肥料。

表1 雷竹土壤養分分級參考標準
2.4.2 撫育培肥。撫育培肥直接關系到鮮筍產量和質量。因此,雷竹基地撫育管理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堅持每年1 次深翻,4 次下肥。深翻在6 ~7 月,用二齒角鋤翻地,深度20 cm 以上。雷竹園施肥應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長期單施化肥,會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造成土壤板結,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同時,單施化肥所產的鮮筍口感遠遜于施用餅肥、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竹園所產鮮筍。第1 次施肥在采筍期進行,將化肥施入挖筍后的土坑內,稱為“產后肥”;第2 次施肥在6 ~7 月份竹園深翻時進行,通過深翻埋入土壤,此時是新竹鞭生長期,稱為“長鞭肥”;第3 次施肥在9 ~10 月份進行,此時是竹鞭發芽期,施肥可促進竹鞭上筍芽分化,稱為“催芽肥”;第4 次施肥在11 月中旬進行,每畝施餅肥150 kg,或復合肥150 kg+尿素50 kg 混合施用,稱為“保溫肥”。
2.5 采筍及留養母竹。采筍期必須每天巡園挖筍,進行嚴格的疏筍養竹,促使立竹分布均勻,增加鮮筍產量。疏筍貫穿于整個爆筍期。留養母竹時間宜在清明前1 周內進行,過早留養母竹會影響竹筍產量,原因是早期留養母竹會使已分化的筍芽因營養不足而不能出筍,過遲則影響留養母竹的質量,使母竹生長細弱。建園1 ~4 年未滿園的雷竹基地,每株母竹留筍2~3 個,筍間距60 cm 以上,其余全部采收。建園5年以上已滿園受益的雷竹基地,應適時、適量、適對象地挖筍,留筍養竹。適時是指全部采收早晚期筍,只在中期筍中確定選留筍對象;適量是指中期筍(清明前后1 周)中,每畝選擇200 ~250 個壯筍大筍進行留養,讓其長成新竹,其余中期筍一律挖除;適對象是指根據挖近留遠、挖小留大、挖密留稀的原則采收過密筍、并筍、病蟲筍、退筍等。
2.6 控制密度。竹園單位面積立竹的密度與鮮筍產量和經濟效益密切相關。雷竹立竹密度以900~1000 株/667m2為宜。立竹過密,竹林郁閉度會過大,竹葉光照不足,單株立竹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碳水化合物相對減少,影響竹筍生長;同時單株立竹根系和竹鞭生長的地下空間受限,養分和水分嚴重不足,致使竹筍量少體瘦。在每年6 ~7 月份深翻竹園前要進行清園,挖除6年以上老竹、叢枝病竹、弱竹和開花竹,讓立竹分布均勻,每2 m2留竹3 株;調整立竹年齡結構,1 ~5年的立竹比例各占竹林20%;對于沙壤地竹園,要砍除頂梢,降低竹林整體高度,避免風吹導致立竹東倒西歪。
2.7 易地覆蓋。凡進行冬季覆蓋保溫的竹園,不能在已覆蓋過2 年的竹林內原地重復,必須實行間隔2 年的輪作制,以促進地力恢復,確保竹林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