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德霞 茍彥梅 張軍偉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測繪工程學院 甘肅 天水 741020)
關鍵字: 無人機測繪技術;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與學生都要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與學[1]。課程思政則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無人機測繪技術》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及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核心課程。主要涉及無人機安全飛行操控、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無人機傾斜實景三維模型等相關內容,知識點多、實踐性較強是其主要特點。將思政元素滲透到課程理論與實踐技能教學過程中,構建“三全育人”的課堂格局,強化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實現學生能力培養與價值引導的和諧統一,是該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才,“培養什么人”事關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育人標準[3]。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課程思政則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將價值引領融入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中,幫助學生塑造崇高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院校培養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具有指導意義。
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以新型“人工智能”無人機應用為載體,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制定技術路線,把價值引領要素及思維方式的培養巧妙地融合進課堂教學,整合課程育人功能,增強育人實效,讓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得益彰,同時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相輔相成的人才培養新機制。
目前圍繞無人機測繪課程思政教育的相關實踐研究正在起步階段,如何有效提煉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以及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式和策略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需要在綱領性文獻遵循、既有系統整合重構、關鍵要素重點突破、外部資源協同融合和內外節點轉化升級中探尋正確出路。
本文圍繞“人工智能”無人機產業,依托無人機專業技能開展課程設計,將無人機測繪與創新教育深度融合,同時將強國科技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有針對性地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改革教學育人機制、強化創業實踐訓練,協同打造“專業+思政”,致力于探索“教、學、做”三位一體“課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根據人才培養特點對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完善,秉承“課程承載思政”和“思政融入課程”的理念,優化課程設置,將思政內容納入專業課程的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案設計等各個方面,通過課程設置對思政體系進行建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明確課程思政的內容和要求,根據專業課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潤物細無聲的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使課堂教學的過程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心志、涵養品行的過程,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4]。
課程中融入什么思政元素,怎樣融入,是課堂設計一個重難點。針對專業課程思政要素的挖掘,一方面可從知識點入手。可從知識的來源和發展、技術應用、產業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等挖掘知識所蘊含的價值觀、思想及表達的情感。另一方面對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拓展,以講故事的形式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故事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要注意故事應與課程內容相符,以小故事凝聚大智慧,開辟課程思政新路徑;也可以對當前熱點及難點問題進行剖析、思考和比較,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
教師要充分挖掘無人機課程中與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專業倫理等相關的德育元素,依托理論與實操的有機結合與實際運用,以“理實一體”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科學態度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同時從專業知識背后的人文社科以及歷史演變入手探索專業課程的育人內涵,通過時代的巨大變革過程,講授科學的思維方法、創新意識、求真向善的追求,引發學生對科學,甚至是哲學與人生的思考。
無人機測繪技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核心目標是從“三全育人”出發,開展“四融通”,將創新教育、勞動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及工程倫理教育融入課程內容、專業知識點,并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展,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實踐項目為載體,結合多種授課方式方法完成專業課程學習與立德樹人的目的。

圖1 無人機測繪技術課程思政要素設計理念
《無人機測繪技術》課程思政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圍繞無人機及測繪技能人才的職業要求,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同時也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解決其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偏差問題。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及痛點,培養其家國情懷、擔當責任;引導大學生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制度、遵從行業規范,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5];引導和教育學生弘揚團結合作、吃苦耐勞的精神[6],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等。
課程思政效果最直觀的感受者是學生[7]。因此,要立足于學生,從常態性、階段性及長期評價三方面對課程思政進行評價。常態性評價是針對每堂課的教學評價,更多地用于學生反饋和教師教學反思。階段性評價是在期末進行,主要考察學生的言與行。長期評價是學生進入頂崗實習階段,通過回訪及最終的實習總結,考察學生的職業道德及政治素養[8]。
4.1 常態性評價。《無人機測繪技術》課程常態性評價主要從每堂課學生汲取的思政元素的多寡來評價,如無人機測繪數據獲取需要提前申請空域,不能黑飛;在飛行前與飛行中需嚴格按照無人機飛行操控安全準則進行飛行;無人機測繪對我們當地及社會能帶來什么效益,如美麗鄉村建設中可用無人機測繪技術建立鄉村三維實景,基于電子地圖,采用全景地理信息、多源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通過全景、音頻、三維等方式,可以直觀而真實的還原美麗鄉村的現實場景,不受時間限制,隨時隨地瀏覽,并可以實現數據的跨平臺在線服務,立體展現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就、特色及相關服務等信息。
4.2 階段性評價。階段性評價主要是通過課程實習及期末考試來評價。項目式的實踐性考試真實地反映了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啟迪與價值引領。如空中三角測量的精度決定DOM 及其他成果的精度,在數據操作處理過程中對成果精度的要求體現了對工作的精益求精的優良品質。
4.3 長期性評價。長期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學生頂崗實習中。頂崗實習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完成從學生向職業人轉變的重要環節。通過對頂崗實習學生的回訪,與實習單位同事的交流,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實踐水平,考察學生對崗位的適應、團體的融入情況,考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工作態度、敬業精神等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
本文從優化課程體系、重構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合理教學評價幾個方面探究了《無人機測繪技術》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樹立職業安全意識,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學服務社會,增強學生的擔當,考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工作態度、敬業精神等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通過各階段的考核評價,引領大學生的思想脈動,全面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新時代話語自信,詮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表1 無人機測繪技術課程思政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