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欣,李宛玲,王冉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產一科,河南南陽 473000
胎盤早剝(AP)起病急、病情發展快,據報道,AP 國內外發病率較高,且近年發病率不斷升高[1]。AP圍產期死亡率較高,常合并產后大出血,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診治,威脅母嬰生命安全。以往通過超聲檢查可提高AP診斷準確率,但無法早期預測AP的發生,不利于臨床早期干預AP[2]。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是ICAM-1具有可溶性的片段,可促進白細胞黏附及聚集,介導炎癥反應,參與免疫系統調節[3]。有報道稱,sI?CAM-1水平異常升高,可趨化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聚集,引起細胞毒性作用,進而破壞胎膜結構,引發胎膜早破,不利于妊娠結局[4]。糖類抗原153(CA153)是診斷乳腺癌的重要標志物,研究發現,在胎兒絨毛膜、羊水及母體蛻膜中也存在一定量CA153,妊娠期CA153水平也存在一定變化,與妊娠結局有關[5]。故而推測血清CA153、sICAM-1可能與AP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但目前關于此類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觀察血清CA153、sI?CAM-1在妊娠中期孕婦中表達,并分析二者與AP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3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分娩的61例AP產婦資料,設為AP組。另收集同期醫院完成分娩的60例非AP產婦資料,設為非AP組。AP組年齡22~30歲,平均年齡(26.25±1.13)歲,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17.5~25.8 kg/m2,平均BMI(22.02±1.04)kg/m2,孕次≤2次43例,>2次18例,初產婦26例,經產婦35例。非AP組年齡21~31歲,平均年齡(25.96±1.17)歲,BMI17.0~26.0 kg/m2,平均BMI(22.16±1.02)kg/m2,孕次≤2次39例,>2次21例,初產婦22例,經產婦38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1 納入標準(1)AP符合《胎盤早剝的臨床診斷與處理規范(第1版)》[6]中相關診斷標準:產婦出現不同程度陰道流血、腹痛等癥狀,伴有子宮持續收縮、按壓時疼痛及胎兒心率改變等表現,并結合病史及超聲檢查等確診。(2)單胎妊娠。(3)產婦建卡后均選擇在醫院進行孕期產檢,并在醫院完成分娩,且妊娠中期(第14~27周末)完成實驗室血清指標相關檢查,檢查結果資料完整。(4)產婦臨床資料完整,資料中包括本次研究所需調查研究內容。
1.2.2 排除標準 (1)既往有AP史。(2)合并心肌炎、腎衰竭等重要臟器疾病。(3)合并肺癌、肝癌等惡性腫瘤。(4)合并凝血功能障礙。(5)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6)合并血液系統疾病。
1.3.1 儀器與試劑長沙湘銳離心機有限公司提供的L500-A型離心機。酶聯免疫吸附檢測試劑盒:均由上海璞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美國Bankman公司提供的DXI800全自動免疫發光分析儀及CA153配套試劑盒。
1.3.2 實驗室指標檢測方法設計產婦相關資料填寫表,仔細查閱產婦相關資料并記錄研究所需基線資料情況,重點記錄實驗室指標情況。主要指標檢測方法如下:采集產婦妊娠中期(第14~27周末)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于室溫下靜置后以3 000 r/min速率離心10~15 min,取上清液置于-80℃環境下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產婦血清sICAM-1、胎盤生長因子(PLGF)、妊娠相關蛋白A(PAPP-A)水平,并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CA153水平,所有操作均嚴格遵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P組患者血清PAPP-A、PLGF水平均低于非AP組,sICAM-1、CA153水平均高于非AP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實驗室相關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實驗室相關指標情況(±s)
組別AP組(n=61)非AP組(n=60)統計值P值PAPP-A(U/L)2.17±0.29 3.24±0.38 t=17.430<0.001 PLGF(pg/mL)58.02(54.25,60.02)66.03(60.66,69.36)u=7.877<0.001 sICAM-1(μg/L)836.36(811.81,898.70)801.75(785.25,820.02)u=8.139<0.001 CA153(U/mL)97.86±5.04 88.61±4.11 t=11.050<0.001
將產婦AP狀況作為因變量(1=AP,0=非AP),并將血清PAPP-A、PLGF、sICAM-1、CA153作為協變量(均為連續變量),對各指標逐個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后,將全部協變量指標納入建立多元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妊娠中期血清PAPP-A、PLGF、sICAM-1、CA153異常表達均與產婦AP發生有關,PAPP-A、PLGF低表達及sICAM-1、CA153過表達可能是產婦AP發生風險因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P<0.05),見表2。

表2 各指標與產婦AP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血清CA153與sICAM-1水平之間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456,P<0.05),見圖1。

圖1 血清CA153、sICAM-1水平之間相關性
將產婦AP狀況作為狀態變量(1=AP,0=非AP),并將妊娠中期孕婦血清sICAM-1、CA153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圖(圖2),結果顯示,當妊娠中期血清CA153、 sICAM-1的 cut-off值分別取 88.97 U/mL、800.20μg/L時,提示孕婦AP發生高風險,且此時血清CA153、sICAM-1單獨及聯合預測AP發生的AUC分別為0.873、0.845、0.878,均有一定預測價值,主要預測參數見表3。

表3 妊娠中期孕婦血清CA153、sICAM-1單獨及聯合預測AP發生的價值分析

圖2 妊娠中期孕婦血清CA153、sICAM-1單獨及聯合預測AP發生價值的ROC曲線
AP病因尚未明確。據報道,吸煙、胎膜早破、孕婦年齡及產次等均可能是誘發AP發生的重要因素,不利于母嬰結局[7-8]。超聲檢查因具有無創、可重復、價格低廉等優勢成為目前AP的首選檢查方式,但其圖像缺乏一定特異性,診斷AP誤診率及漏診率較高,且無法早期預測AP發生,應用受限[9]。故尋求其他方便快捷、安全有效指標早期預測AP發生有一定意義。
妊娠中期是圍生期重要階段,據報道,在妊娠中期進行血清學篩查指標異常十分重要,對預測不良妊娠結局、指導臨床早期干預均有重要意義[10],故本研究選擇妊娠中期篩查產婦相關血清學指標。PLGF屬于一種糖蛋白二聚體,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具有相似生物學功能,可刺激內皮細胞遷移、存活,促進胎盤血管生長,其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胎盤合體滋養層細胞供氧壓力[11]。PLGF水平異常下降,可導致胎盤發育不全,胎兒無法得到充足氧氣,引起胎兒生長受限,嚴重時可能引起子癇、AP等并發癥,不利于母嬰結局[12],故推測血清PLGF可能與AP發生存在一定聯系。PAPP-A是一種與妊娠相關的糖蛋白,在妊娠期主要由胎盤合體滋養層細胞、蛻膜細胞等產生,可保護胎兒免受排斥,對胎盤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13]。據報道,血清PAPP-A水平異常下降,可能與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壓等多種并發癥有關[14],故推測血清PAPP-A也可能參與了AP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AP組患者血清PAPP-A、PLGF水平低于非AP組,且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PAPP-A、PLGF低表達均是AP發生風險因子,提示PAPP-A、PLGF與AP存在一定關系。但PAPP-A、PLGF對AP影響的OR風險值低于sICAM-1、CA153,指標穩定性欠佳,具體結論仍待證實。
sICAM-1是診斷胎膜早破的重要生物標記物,可降低白細胞趨化性,抑制NK細胞活性,sICAM-1表達是形成組織炎癥的關鍵因素[15]。妊娠期孕婦sICAM-1主要存在于胎盤絨毛上皮、胎膜及胎盤血管內皮細胞等部位,一旦絨毛羊膜感染,血清sICAM-1進入母體血液,導致血清sICAM-1水平異常升高,趨化炎癥細胞聚集,加速胎膜破壞,可誘發胎膜早破[16]。Docheva等[17]研究報道,sICAM-1在AP患者中血清水平顯著升高。這提示sICAM-1與AP的發生有關。CA153是臨床診斷、監測乳腺癌的重要標記物,該指標水平變化與乳腺癌病情及預后存在密切聯系,這也得到臨床一致性認可[18]。但目前關于CA153與AP關系的研究較少,具體作用機制尚未明確。研究顯示,CA屬于腫瘤抗原標記物,在胎兒絨毛膜、母體蛻膜中也存在一定CA,孕期母體中血清CA主要來自蛻膜組織,CA水平異常升高提示蛻膜細胞破壞,蛻膜胎盤受損,可能導致AP的發生[19],故而推測血清CA153也與AP發生存在一定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AP組血清sICAM-1、CA153水平高于非AP組,回歸分析發現,妊娠中期血清sICAM-1、CA153過表達是產婦AP發生的風險因子,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一旦發生胎膜感染,血液中sICAM-1水平升高,可進一步趨化炎癥細胞聚集損傷部位,激活補體,破壞胎膜結構,誘導胎膜早破,而胎膜早破是AP高危因素[20],故sICAM-1過表達是AP發生的風險因子。CA153屬于CA重要類型,母體蛻膜中存在一定含量的CA153,水平異常升高提示蛻膜胎盤受到損害,故可能誘發AP[21]。因此,若孕中期監測產婦血清sICAM-1、CA153水平,可能對預測AP發生風險有一定價值。本研究進一步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妊娠中期血清sICAM-1、CA153單獨及聯合預測AP發生的AUC均>0.80,且當二者cut-off值分別取88.97 U/mL、800.20μg/L時,可獲得最佳預測價值,證實上述推測。此外,本研究通過分析產婦孕中期血清sICAM-1、CA153間相關性發現,二者呈正相關,提示sICAM-1、CA153可能互相作用,共同促進AP發生,但這一結果并未被較多研究觀察與證實,確切的機制還尚待明確。
綜上所述,妊娠中期孕婦血清sICAM-1、CA153表達與AP發生有一定關系,二者過表達可能提示AP高風險,盡早監測孕婦血清sICAM-1、CA153水平,可用于預測AP風險,并指導早期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