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張 艷,李琴娜
漯河市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科,河南 漯河 462000
慢性病并非特指疾病,起病隱匿、病因機制復雜、遷延不愈、病程長的疾病總稱為慢性病,長時間累積以疾病形態損害機體,不重視預防措施,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身心健康。中醫中“未病”指患者機體出現功能失衡或異常,未呈現疾病狀態[1-2]。常規護理存在不全面性,而中醫“治未病”可運用管理學、中醫學相關學科理論、方法、理論,對群體、個體影響健康、健康狀況等風險因素進行全面干預、檢測、評估,進而實現健康目標。本研究選取漯河市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收治的82例慢性病高危患者,探討中醫“治未病”理論的指導意義。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漯河市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收治的82例慢性病高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n=41)與對照組(n=41)。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35~81歲,平均年齡(56.32±5.41)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6.58±0.68)年。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34~83歲,平均年齡(57.69±5.46)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65±0.70)年。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管理委員會研究通過。
(1)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血壓、血脂等檢查確診為慢性病高危人群。②中心肥胖者。③空腹血糖水平6.1≤FBG<7.0 mmol/L。(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存在心腦血管疾病者。③合并全身性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者。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入院后進行常規體檢,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及時觀察患者異常指標變化,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治未病”理論護理。(1)全面了解患者病史、用藥史,掌握患者全部一般資料。遵循中醫四診儀、體質量表推診體質,建立全面健康檔案,完成各項基本檢查,風險評估結合中醫體質,及時通知患者檢查結果,重點關注異常項目,重建合理性、針對性護理方案。(2)依照患者自身實際情況,調整飲食結構,按四時調節生活方式,冬季可食用熱性食物,秋季去燥潤肺類食物,夏季清涼甘酸飲食,春季扶助陽氣類飲食。依據體質進行個體化養護,體胖者食粗糧、健脾利濕、維生素類飲食,體瘦者食甘潤生津、養陰清熱的食飲食,年老者飲食以清淡溫熱為適宜,忌油膩黏硬、刺激生冷的飲食。(3)起居調護,依照陰陽變化調整作息,充足睡眠,冬季早睡晚起,活動量減少,秋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活動量增加,春季晚睡早起,散步外出,調和自然規律和自然環境變化。(4)協助患者進行有規律、合理鍛煉,并且制定運動計劃,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預防勞累。(5)詳細講解慢性病相關健康知識,定期展開專業宣講,耐心講解疑問、耐心解答,鼓勵多參與社交活動。
(1)健康知識知曉度: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記錄對比兩組中藥調理、低鹽低脂飲食、中醫養生運動、規律鍛煉健康知識知曉度。(2)干預前后兩組均采用自護理能力測定表(ESCA)評估自我護理能力,總評分區間為0~172分,分值越高,自護理能力越強;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估自我效能,總評區間為0~4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越好。(3)血壓血糖水平:記錄對比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4)相關指標改變狀況:記錄對比兩組干預前后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腰圍變化。(5)管理質量比較:采用慢性病管理質量評估量表(PACIC)評估,包含自主參與、解決問題和情景和追蹤和協調評分,分別含有3個條目、4個條目及5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5級,各條目分值為1~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慢性病管理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藥調理、低鹽低脂飲食、中醫養生運動、規律鍛煉健康知識知曉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知曉度情況 例(%)
干預前,兩組患者ESCA、GSE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ESCA、GSES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GSES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GSES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值P值ESCA干預前38.25±3.22 38.32±3.21 0.099 0.922干預后95.62±6.54 65.32±5.28 23.082<0.001 GSES干預前21.23±2.34 21.26±2.35 0.058 0.954干預后34.29±3.46 27.32±2.85 9.956<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DBP、SBP、HbAlc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DBP、SBP、HbAlc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血糖水平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血糖水平情況(±s)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1)DBP(mmHg)干預前84.36±6.38 84.25±6.39 0.078 0.938 t值P值干預后76.25±3.36 80.36±3.45 5.465<0.001 SBP(mmHg)干預前130.56±12.28 130.58±12.25 0.007 0.994干預后123.28±5.36 126.25±5.24 2.537 0.013 HbAlc(%)干預前7.21±0.98 7.23±1.05 0.089 0.929干預后5.86±0.39 6.85±0.41 11.203<0.001
干預后,觀察組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較對照組低,腰圍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相關指標改變情況(±s)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相關指標改變情況(±s)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值P值膽固醇(mmol/L)干預前4.98±0.25 4.96±0.23 0.377 0.707干預后3.24±0.14 4.43±0.25 26.593<0.001腰圍(cm)干預前90.43±3.87 90.37±3.82 0.071 0.944干預后83.51±3.19 87.24±3.60 4.965<0.001甘油三酯(mmol/L)干預前2.49±0.16 2.53±0.18 1.064 0.291干預后0.98±0.12 1.57±0.15 19.667<0.001
干預后,觀察組自主參與、解決問題和情景和追蹤和協調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管理質量情況(±s) 分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管理質量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值P值膽固醇(mmol/L)干預前4.98±0.25 4.96±0.23 0.377 0.707干預后3.24±0.14 4.43±0.25 26.593<0.001腰圍(cm)干預前90.43±3.87 90.37±3.82 0.071 0.944干預后83.51±3.19 87.24±3.60 4.965<0.001甘油三酯(mmol/L)干預前2.49±0.16 2.53±0.18 1.064 0.291干預后0.98±0.12 1.57±0.15 19.667<0.001
慢性病不構成傳染,但具有積累性,會形成疾病形態損害,其病因復雜,包括尚未被確認為疾病的總稱,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防治不及,會形成生命、經濟等方面損害。常規護理缺乏中醫學科系統性、規律性,而中醫“治未病”理論認為患者存在功能失調、紊亂,為顯露疾病形態,以中醫“治未病”思想為指導,改善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3-4]。
中醫“治未病”可將中醫優勢和健康維護結合,可根據慢性病高危人群需求和認知相融,改善現狀不足[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藥調理、低鹽低脂飲食、中醫養生運動、規律鍛煉健康知識知曉度較對照組高,提示采用中醫“治未病”可提高健康知識知曉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ESCA、GSES評分較對照組高,提示采用中醫“治未病”可提高患者自護能力與自我效能。分析原因在于,中醫“治未病”對患者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采用適宜技術,運用中醫保健方法干預,減少慢性病發病,防控慢性病發展。通過全面了解病史、用藥史,熟悉掌握患者一般資料,利用四診儀、體質量表推診患者體質,構建健康檔案,做好基本檢查工作,結合患者體質進行風險評估,關注異常項目,建立合理護理方案,定期開展宣講,講解疑問,悉心解答,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識知曉度,提高自護能力和自我效能[7]。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DBP、SBP、HbAlc水平較對照組低,提示采用中醫“治未病”可改善患者血壓血糖水平。分析原因在于,中醫“治未病”對存在長期前期階段慢性病進行有效干預,健康指導,延緩患者病情,改善血壓血糖水平。通過患者體質情況,調節飲食結構,依照四季變化改善生活方式,改善血壓血糖水平[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較對照組低,腰圍較對照組短,提示采用中醫“治未病”可改善患者機體相關指標。分析原因在于,中醫“治未病”理論能實現既病防變、未病先防、病后防復等效果,該理論會將疾病萌芽的趨勢遏制,取得更理想的護理效果,利于控制病情發展,有益于患者身體健康[9]。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自主參與、解決問題和情景和追蹤和協調評分較對照組高,提示采用中醫“治未病”可幫助提高患者自主參與、解決問題和情景和追蹤和協調能力。分析原因在于,慢性病存在病程時間長、服務需求量大、治療成本大等特征,威脅患者健康。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健康指導,能對患者病情起到延緩作用,幫助預后改善。中醫“治未病”能實現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增強患者對慢性病的認知,了解藥物和相關飲食知識,提高患者自主參與、解決問題以及情景追蹤、協調能力[10]。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治未病”理論對慢性病高危人群可提高健康知識知曉度,增強自我效能,提高自護能力,改善血壓血糖水平及相關指標,能提高管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