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娟,黃仁麗,廖曉梅,葉李萍
贛州市人民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屬于膽道疾病常用術式,術中操作孔小,腔鏡容易受灼氣、出血等影響導致阻塞性黃疸、膽道膽漏等并發癥,降低手術效果[1]。術中操作易損傷鄰近器官,擾亂胃腸功能,致使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延遲[2]。由于患者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對手術及術后康復過程存在擔憂心理,影響手術的開展與術后康復效果。因此,加強此類患者圍術期護理干預,增強醫護配合度以確保手術視野清晰,對減少術后并發癥,加快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手術室護理路徑是根據某種手術制定的一種路徑式護理模式,護士依據路徑表提供護理服務可確保患者住院期間均受到持續性、高質量的健康照護,并較好的增強醫患配合效果。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通過優化與改進圍術期護理措施,實現降低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縮短其住院時間的目標[3]。本研究旨在探究LC患者實施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行LC術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4~64歲,平均年齡(56.18±4.23)歲;10例膽囊結石,16例慢性膽囊炎,11例急性膽囊炎,6例膽囊息肉。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6~65歲,平均年齡(55.89±4.37)歲;12例膽囊結石,15例慢性膽囊炎,9例急性膽囊炎,7例膽囊息肉。納入標準:符合LC指征,并擇期行LC術。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手術、麻醉不耐受。合并穿孔、膽囊壞疽、凝血功能障礙等。伴有腹腔感染、腹膜炎。既往腹部手術史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加強宣教,做好環境管理,并觀察病情。術中配合檢測其生命體征,并配合醫生完成手術。術后做好飲食、并發癥預防等基礎護理。觀察組實施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1)成立團隊。組建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小組,選1名資深護士作為組長,邀請專家以集體講座、面對面指導等方式對成員進行專業培訓,要求成員熟練掌握手術室護理路徑技巧。(2)制定護理策略。以常規護理為基礎整合手術室護理路徑內容,訪視護士與主管醫生、器械護士、麻醉醫師等制定護理配合步驟,分析患者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護理對策。護理路徑量表制作完成后由專家審核,要求成員按照路徑表實施護理工作。(3)術前護理路徑。巡回護士術前1 d對患者實施訪視工作,全面評估其病情,并向患者及家屬講解LC優勢與安全性。床旁手機視頻講解手術與疾病有關知識,強調腹腔鏡手術的優勢,鼓勵患者提問,耐心解答。訪視期間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分析負面情緒來源,實施針對性的情感支持與精神支持,列舉康復良好病例,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訪視完成后訪視護士與主管醫生等對接探討術中配合方案,并檢查儀器設備性能,確認儀器可正常運行。術前6 h要求患者禁食、術前2 h要求患者禁水,補充5%~10%葡萄糖溶液(500 mL)。(4)術中護理路徑。常規消毒腹腔鏡器械,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確認手術室路徑表與病歷,向其耐心介紹手術各項操作。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雙臂與身體夾角保持45°~60°,曲肘外旋,同時掌心向上舉其雙臂;開放靜脈通道,協助麻醉師行麻醉工作。手術室護士鋪巾、消毒,按照手術醫生要求調整氣腹壓力14 kPa;器械護士做好器械傳遞,出現術野模糊情況時立即擦拭鏡頭,協助醫生放出電灼煙霧。用保溫毯與暖風機為患者保溫,加溫輸注液體溫度。取出手術標本后于30 min內使用標本固定液處理;術畢協助麻醉師送患者回恢復室。巡回護士清點手術器械數量。(5)術后護理路徑。術后使用止痛泵止痛,指導患者于床上行簡單活動,6 h后下床活動,同時進食流食,嚼口香糖。予以患者多模式鎮痛,配合冰敷等疼痛護理手段。于術后1 d拔除引流管,護理小組成員當天回訪患者,了解其術后康復情況,并將信息記錄至路徑表。
(1)負面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面情緒進行評估,每個量表總分100分,評分越低,表示負面情緒越輕。(2)疼痛程度。術后6 h及術后第3 d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共10分,評分越低,疼痛越輕。(3)機體恢復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排氣、排便、進食及下床活動和住院時間。(4)并發癥。包括阻塞性黃疸、膽漏、內臟損傷、臟器電灼傷等。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面情緒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SAS干預前54.11±6.01 55.47±6.22 1.031 0.306干預后37.70±4.36 46.12±5.18 8.155 0 SDS干預前56.49±7.34 57.62±6.57 0.752 0.454干預后41.44±5.80 48.72±6.28 5.584 0
術后6 h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第3 d VA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術后6 h 5.13±1.03 5.24±1.15 0.467 0.642術后第3 d 1.90±0.29 2.56±0.31 10.195 0 19.794 14.755 P值00 t值P值
觀察組機體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機體恢復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機體恢復情況(±s)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肛門排氣時間(h)21.56±3.47肛門排便時間(h)32.29±3.44進食時間(h)6.38±1.19下床活動時間(h)26.92±3.55住院時間(d)5.03±1.78 26.33±4.01 38.69±4.52 8.27±1.33 32.16±3.91 6.45±1.19 t值P值5.898 0 7.389 0 6.945 0 6.606 0 5.464 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LC是一種微創手術,相較于傳統開腹術,其對機體創傷小,術后切口愈合快,且并發癥少[4]。但手術作為一種侵入性治療方式,會導致患者出現創傷應激反應,改變體內神經內分泌,使得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影響術后胃腸功能[5]。手術還會給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加之對疾病認知不足,過于擔心手術治療效果,滋生諸多負面情緒;此外術后疼痛、并發癥等會加重患者不良情緒,而不良情緒會增加機體疼痛敏感,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延遲患者術后康復進程。臨床過程中發現,手術實施與患者術后康復水平不僅與手術醫生水平、手術室安全隱患等有關,還與圍術期的護理效果、患者配合度等有關[6]。因此,在確保醫生手術水準前提下,還需加強手術室安全管理與醫護人員配合,使手術順利實施,提升患者術后康復效果。
常規護理注重疾病護理,未充分關注醫護配合,手術流程與調理性不佳,應用效果有限。本研究結果提示,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有助于降低LC并發癥發生率,緩解術后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加快胃腸功能恢復,從而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水平。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以縮短患者術后康復進程為目的,護士根據手術流程制作的路徑表有條不紊等完成護理工作,將護理流程系統化,有效增強了護理效率與質量。以ERAS理念為基礎對LC患者實施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縮短術前禁食與禁水時間,能預防術中脫水,還可促進其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術前適量補充葡萄糖溶液,滿足機體能量需求,增強機體手術耐受程度,為手術能量消耗與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奠定基礎,利于術后并發癥的預防;配合術后早期進食與嚼口香糖,有效刺激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而胃腸功能的恢復有利于機體營養物質吸收,加快各項功能恢復,縮短術后康復進程。同時,術前重視健康教育,在口頭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采取手機視頻講解,能夠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滿足患者認知需求,減輕手術與疾病擔憂害怕情緒;教育完成后輔以心理疏導,通過針對性的情感支持與精神支持,疏導患者負面情緒,同時列舉康復良好病例,能夠增強其治療及康復信心,為手術的開展實施及術后康復奠定重要基礎[7]。術前由訪視護士與主管醫生等對接探討手術步驟與配合流程,確保手術各環節緊密相扣,器械護士做好器械傳遞與儀器鏡頭擦拭工作,有效確保醫生手術視野清晰,預防阻塞性黃疸、膽道膽漏等并發癥,并預防電灼刀損傷胃腸壁、膽道等鄰近器官,避免擾亂胃腸功能。采取保溫毯與暖風機將患者體溫維持正常水平,預防體溫下降導致的應激反應,加劇血管負擔,從而減少術中出血,為促進患者術后身體康復奠定基礎[8]。術后實施多模式鎮痛,配合冰敷等手段,可有效減輕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積極配合進行下床活動,早期活動可進一步增強機體功能,促進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基于ERAS理念的手術室護理路徑用于LC患者,促使護理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有效提高醫護人員主觀積極性,促進護理工作的實施,加快患者病情轉歸,從而緩解患者術后疼痛與負面情緒,預防并發癥,促進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