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禮,盧錦釗,鄧鈞中,彭紅霞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湛江 524000
膝骨性關節炎(KOA)以膝關節軟骨退變和骨質增生為特征,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膝關節疼痛、腫脹和活動障礙,降低日常活動能力,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1-2]。目前,臨床治療本病多以抗炎、止痛等對癥治療為主,地塞米松棕櫚酸酯(DXP)屬于緩釋劑型的糖皮質激素,經關節腔注射后可直達病灶部位,發揮長效抗炎效果,以減輕膝關節局部炎癥反應,降低炎性損傷,阻止膝關節軟骨病變,從而改善臨床癥狀,加快病情好轉[3]。但單純抗炎對患者膝關節疼痛緩解較慢,患者治療過程中仍存在較大痛苦。利多卡因屬于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將其注入關節腔后,可快速抑制患者疼痛信號傳導,提高痛閾,降低機體疼痛感,且利多卡因還可延遲超氧化物產生,減輕膝關節組織病變。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DXP聯合利多卡因治療KOA的臨床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KOA患者88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男27例,女17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58.43±4.36)歲;病情Kellgren分級:25例Ⅰ級、19例Ⅱ級;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2.13±0.36)年;病變部位:30例單側、14例雙側;體質量46~82 kg,平均體質量(64.21±4.58)kg。觀察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58.46±4.38)歲;病情Kellgren分級:24例Ⅰ級、20例Ⅱ級;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2.15±0.37)年;病變部位:31例單側、13例雙側;體質量47~82 kg,平均體質量(64.25±4.61) 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4]中相關診斷;經X線片顯示膝骨性關節炎變化;關節液清亮、黏稠,白細胞計數<2×106/L;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肝腎功能障礙;伴隨全身性感染;本研究用藥過敏;近1個月內使用過相關藥物;精神狀態異常。
兩組患者均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0.48 g/次,3次/d,持續用藥12周。對照組加用DXP(多力生,廣州綠十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60063)治療,取仰臥位,髕骨外側下緣穿刺,常規消毒后,以5 mL注射器針頭穿刺進入關節腔,若有積液則抽出,若無積液則于關節腔內注入1 mL DXP,之后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2)治療,穿刺方法等同對照組,關節腔內注射2 mL鹽酸利多卡因,之后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兩組患者注射后休息10 min左右進行膝關節緩慢活動,持續5 min,并避免患處活動,保證充足休息,1個月后評價療效。
(1)臨床療效。顯效為疼痛等癥狀消失,功能基本恢復,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為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功能明顯改善,對日常生活及工作影響輕微;無效為未達上述標準。(2)疼痛評分。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后,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疼痛狀況進行評價,由患者主觀判斷,總分10分,得分高則疼痛強。(3)膝關節功能。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調查量表(WOMAC)評分評價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包括日常生活、疼痛和關節僵硬,共24項,總計240分,得分高則膝關節功能差。(4)血清學指標。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后,采血離心處理,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基質金屬蛋白酶3(MMP-3)和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1(TIMP-1)水平。(5)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關節液3 mL,離心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水平。(6)不良反應。惡心、頭昏等。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5.45%)較對照組(81.82%)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62,P<0.05)。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治療后VHS評分為(1.62±0.23)分,低于對照組(2.15±0.3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70,P<0.05)。
治療前后觀察組治療后日常生活、疼痛、關節僵硬及總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情況(±s)分
a表示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日常生活治療前58.62±7.14 58.45±7.06 0.112 0.911疼痛治療前15.26±2.12 15.32±2.16 0.132 0.896關節僵硬治療前6.32±1.48 6.29±1.43 0.097 0.923總分治療前82.33±7.89 83.05±8.12 0.422 0.674治療后21.26±3.26a 27.54±3.69a 8.460 0治療后17.53±2.19a 23.44±3.62a 9.266 0治療后2.61±0.45a 3.62±0.67a 8.301 0治療后0.65±0.14a 1.02±0.29a 7.622 0
觀察組治療后MMP-3較對照組低,TIMP-1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情況(±s)μg/L
a表示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MMP-3 TIMP-I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治療后22.36±3.15a 19.36±3.02a 4.560 0治療前26.41±3.58 26.39±3.52 0.026 0.979治療后15.11±2.16a 18.36±2.54a 6.466 0治療前15.32±2.25 15.36±2.28 0.083 0.934
治療前后觀察組治療后TNF-α、IL-1β、IL-6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情況(±s)
a表示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TNF-α(pg/mL)治療前43.15±6.32 44.08±6.37 0.688 0.494治療后50.13±6.28a 58.35±7.24a 5.689 0治療后17.25±3.02a 21.43±3.58a 5.920 0 IL-1β(pg/mL)治療前22.05±3.64 21.87±3.58 0.234 0.816治療后9.21±1.45a 12.43±1.69a 9.592 0 IL-6(ng/L)治療前115.26±10.25 113.42±10.51 0.831 0.408
對照組出現1例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7%;觀察組出現2例惡心、1例頭昏,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82%。不良反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2,P=0.306)。
膝關節為人體重要關節組織,可承受較大的應力,結構穩定靈活,能為下肢活動提供良好支持。但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可出現退行性變化,減少軟骨供血,致使關節軟骨變性、破壞,關節滑膜增厚,分泌物逐漸增多,久之則可激活磷脂酶A2及基質金屬蛋白酶,促進多種炎癥物質分泌,加重滑膜細胞功能及結構損傷,誘發KOA[5]。KOA發病后不僅能引起強烈疼痛感,還可大幅降低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影響工作及生活。
DXP屬于類固醇藥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多種作用,經關節腔內注射后起效更快,利于抑制關節腔內炎癥物質生成,阻止巨噬細胞等向炎癥部位聚集,以減少炎性滲出和浸潤,降低炎癥反應程度,加快無菌性炎癥消失,解除神經根受壓狀態,從而緩解患者疼痛感[6]。MMP-3、TIMP-1在關節軟骨基質的合成與代謝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MMP-3可加快軟骨基質內蛋白多糖分解,而TIMP-1則是MMP-3抑制劑,兩者正常情況下維持動態平衡狀態,一旦兩者失衡,則可提高蛋白分解酶活性,加快關節軟骨崩解,促使關節軟骨組織病變。炎癥反應在軟骨損傷中也占據重要作用,TNF-α、IL-1β、IL-6可反映炎癥活躍程度,其中TNF-α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可誘導炎癥細胞聚集,并能阻止軟骨基質合成;IL-1β為常見炎癥因子,是誘發關節軟骨破壞和軟骨基質降解的始動因子;IL-6具有多細胞效應,能擴大炎癥反應,加速軟骨組織病變。本研究結果表明DXP聯合利多卡因可增強KOA治療效果,加快無菌性炎癥消退,糾正體內MMP-3與TIMP-1失衡,以促進病情好轉,增強膝關節功能,且不良反應少。利多卡因屬于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具有良好鎮痛作用,經關節腔注射后,可穿過膝關節滑膜,對神經進行阻滯,以抑制疼痛信號傳遞,快速減輕患者疼痛,且該藥還可抑制白介素-3、白介素-5及粒細胞-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引起的嗜酸性類細胞凋亡,以阻止超氧化物生成,保護關節軟骨組織。與DXP聯用可更好起到協同鎮痛作用,以加快關節腫脹消退,減輕關節活動痛、壓痛,進而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DXP聯合利多卡因可提高KOA患者臨床療效,維持體內MMP-3與TIMP-1動態平衡,加快無菌性炎癥消退,緩解臨床癥狀,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