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君 張榮時
樺甸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余脈,松花江上游,幅員6624平方千米,素有“長白山下黃金國”的美譽。有朝、滿、回、蒙、漢等19個民族,下轄9個鄉鎮、5個街道,全市總人口45萬。
樺甸山川俊秀,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厚重。西團山文化、渤海國文化、關內移民文化等,構成了樺甸寶貴的文化根基和歷史基礎,也為民間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土壤和條件。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東黑土地獨特的民間藝術瑰寶——“樺甸農民畫”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步入了快速發展、規模發展、體系發展的新階段;以輝煌的業績,成為樺甸的靚麗名片,走出吉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一、基本情況
(一)厚重的藝術積淀,斐然的發展成果
“樺甸農民畫”源自唐代渤海國女真人獨特的薩滿宗教文化,宗教法器上的彩繪圖案、滿族刺繡形成了最初的農民畫雛形。清朝光緒年間,關內移民文化與滿族本根文化相互融合,民間藝人將簡單的圖畫融入手工刺繡、剪紙、雕刻的創作過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樺甸農民畫”的產生和形成階段,一部分農民開始拿起畫筆勾畫自己的理想和美好藍圖。采人參、看霧凇、打爬犁、放鹿、割高粱、喂雞、放鴨、兒童村頭玩耍嬉戲、田間勞作構成了“樺甸農民畫”初期的發展元素。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至今,“樺甸農民畫”經歷了逐步發展、快速發展兩個階段,在相關部門的積極引導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樺甸農民畫”步入了多元化運作、多樣化風格、品牌化打造的發展快車道,農民畫藝術不斷傳承和創新,進入規模發展和繁榮時期,產生了強大的國內及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樺甸市先后設立了公吉鄉文化站、市殘聯、公吉鄉中心校、榆木橋子中心校、惠民村鎮銀行等農民畫創作和培訓基地。現有農民畫愛好者1500余人,骨干作者150余人。其中,康梅花被授予“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優秀畫家”稱號;盧鳳霞被第四屆新農村電視藝術節暨新農民才藝風采大賽組委會和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評選為“全國十佳農民書畫家”;陳淑江在第七屆中國新農村電視藝術節“新農民才藝風采”大賽上,被評選為“新農民才藝風采大賽之十佳農民書畫家”。一些作品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國農民畫精品展、第十三屆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評比活動、中國文化館年會·文化藝術博覽會—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成果展、第六屆中國農民歌會系列活動——全國農民書畫作品展等國內外各級美展50余項。共有1000余件作品參加了“世界情·中國夢”中國農民畫精品聯合國總部大展。
其中,2014年有7幅農民畫精品在由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舉辦的“世界情·中國夢”中國農民畫精品展上展出,多國常駐聯合國使節和國際組織代表、聯合國相關機構官員、中外藝術家及媒體記者共400余人觀看了畫展;2016年,樺甸市作為吉林省唯一一個受邀單位參加了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等部門主辦的全國最高規格的農民畫展:“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國農民畫精品展,“樺甸農民畫”受到國際、國內廣泛矚目。相關領導分別以各種形式對“樺甸農民畫”給予高度贊譽和好評。中央電視臺(國際、戲曲頻道)、吉林省電視臺、吉林市電視臺多次對樺甸農民畫進行專題采訪、錄制和播出。《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新華社、新華網、國家數字文化網、《吉林日報》等新聞媒體紛紛開辟專欄,對“樺甸農民畫”進行專題報道。
(二)高度的策略建設,有力的發展舉措
以弘揚農民畫藝術為向心力,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為推動力,樺甸市整合有用之源、舉全市之力統籌農民畫發展。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民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統化的管理制度及扶持政策;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主管副市長為組長,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樺甸市農民畫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領導、督促檢查、狠抓落實。由市文廣新局牽頭,宣傳、廣電、人社、財政、教育、商務、旅游等部門協調配合,進行農民畫統籌規劃、管理和運作;文化館(站)、農民畫協會層層聯動,協力抓好農民畫業務指導、創作培訓、人才培養工作。積極搭建和使用網絡、電視、媒體等宣傳平臺,利用市民(農民)文化節、廣場文藝演出、企業文化活動、校園藝術節等演出平臺,依托魅力城市(美麗鄉村)建設、旅游文化開發、“非遺”傳承保護、民風民俗挖掘等展示平臺,通過國際(國內)展覽(賽事)、創作及理論研討等交流平臺,全方位展示和宣傳農民畫,實現“樺甸農民畫”的跨越發展,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為發揮“樺甸農民畫”整體效益和功能,投資成立了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樺甸市農民畫畫院,共有農民畫創作室1個,農民畫展廳2個;投資建設了農民畫展覽館,用于農民畫創作、培訓、交流和展覽活動。市政府每年還投入不少于10萬元以上,用于人才培訓、理論研究、舉辦和參加國家及省市級展覽、畫鄉交流活動。
2017年9月,樺甸市組織開展了“魅力畫鄉、五彩金城”“農民畫家看樺甸”活動。邀請了中央電視臺書畫家協會秘書長樓建軍,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齊友昌,世界華人藝術協會副會長、中國榮寶出版集團總編輯劉少英,來自東豐農民畫鄉的國家級農民畫家等40余人來樺參觀、創作、交流,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進行了全程跟蹤采訪,并錄播了專題片《畫樺甸》,對打造“樺甸農民畫”品牌,提升樺甸知名度和影響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2019年5月,由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樺甸市人民政府組織承辦了“美麗鄉村·白樺相約”全國農民畫展、“中國農民畫行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研討會、“讓農民畫家說畫”——中國農民畫藝術交流專場等展覽及交流活動。共征集21個省份78個畫鄉的農民畫作品1715幅。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文化報》、人民網、中國新聞社等 30 多家新聞媒體全程采訪報道了這次全國農民畫展的盛況。
(三)規范的運作思路,永恒的發展主題
以變革激發內在活力,以創新破解發展阻力,樺甸市整合有用之策、舉全市之力助推農民畫發展。
一是組建創作協會帶動發展。成立了樺甸市農民畫創作協會,負責組織農民畫作者進行創作,定期培訓創作者隊伍,開展各種農民畫展覽及賽事活動,活躍創作氛圍,發現和培養人才。目前,全市共建有省級農民畫鄉1個(公吉鄉),市級農民畫鄉4個(紅石鎮、二道甸子鎮、八道河子鎮、樺郊鄉),農民畫產業有限公司1個(樺甸市山妹子民間畫產業有限公司),農民畫專業合作社1個(李哲峰農民畫專業合作社),農民畫工作室3個(康梅花、盧鳳霞、陳淑江農民畫工作室)。同時,以文化館為指導、創作、培訓中心,以鄉鎮、企業、學校、行政村為依托,創建了公吉鄉文化站、市殘聯、特殊教育學校、樺甸惠民村鎮銀行等一批農民畫培訓基地,形成了以康梅花、盧鳳霞、王詠梅等國家級農民畫家為核心、精通農民畫創作理論、技法嫻熟、熱愛繪畫事業的師資隊伍。
二是堅持“兩個結合”推動發展。堅持全市骨干作者創作培訓和基層培訓相結合,利用農閑時間每年舉辦2~3期農民畫骨干作者創作培訓班,每期10天,免費提供食宿、紙張、顏料費用,作者不花一分錢參加培訓創作。近年來,共舉辦農民畫骨干創作培訓班30余期,有3萬余人次參加了培訓。文化館還抽出輔導干部定期到各基地及作者家里進行“面對面”輔導,調動創作者的積極性,促進作品質量的提高;編寫了農民畫校本教材、殘聯農民畫教材,在部分鄉鎮中小學、殘聯開設選修課、培訓班,讓農民畫教學進入課堂,幫扶弱勢群體,培養農民畫傳承者和后備力量。
三是抓好理論研討引領發展。為不斷提高“樺甸農民畫”的創作水平,大力加強農民畫的學術研究和理論建設。近年來,每年都在創作班成果展中舉辦兩次理論研討會(聯誼會),挖掘、收集、整理具有樺甸特色的歷史、人文資源,開發黃金文化、白樺文化、薩滿文化及紅色文化,使創作者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如“樺甸農民畫”在創作實踐中敢于大膽嘗試和創新,作品采用剪紙、噴印與繪制、融入國畫水墨相結合的制作方法,突出了強烈的地方色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是開拓產業市場繁榮發展。近年來,樺甸市不斷推動農民畫的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升級,多次召開農民畫事業和產業發展工作會(座談會),邀請域外及兄弟畫鄉專家學者,征集全市各相關部門、農民畫作者在農民畫推廣運作、平臺搭建、產業扶持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出臺扶持發展農民畫的優惠政策,把“樺甸農民畫”做強做大,形成特色文化產業,推動農民畫的價值轉換和良性循環。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畫創作者成立經紀人隊伍,開拓農民畫銷售市場,推動農民畫衍生品開發,以文化促經濟,以經濟手段延伸民間文化藝術觸角,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讓農民畫產業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渠道。
2013年,第一家以農民畫作者為主體的“樺甸市山妹子民間畫產業有限公司”成立,農民畫家王詠梅立足本鄉,放眼市場,廣泛吸納人才,簽約團隊,培養了30多名殘疾人,輔導學生800多人,農民畫更遠銷省內外。2018年,由農民畫家李哲峰牽頭,建立了眾籌合作形式的李哲峰農民畫專業合作社,是市里第一家可復制并推廣、以農民畫為主導的文化創意合作社;企業家張忠全在八道河子鎮楓雪部落打造農民畫村,成為全市文化與旅游產業攜手合作的新亮點。近年來,共有500余幅農民畫作品在各級農民畫展覽展會上售出,全市農民畫銷售累計創收達50萬元,農民畫骨干作者平均年銷售收入近萬元。
二、發展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政策扶持
一是制定相關規定。將農民畫產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業規劃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廣泛采取向上爭取專項資金、政府財政投入和吸納社會力量并舉的方式,將農民畫產業扶持資金納入地方產業引導資金名錄。二是加強創作基地建設。以農民畫創作基地、各類學校和鄉鎮文化站為依托,不斷擴大創作基地范圍和規模。加大對農民畫創作基地、教育培訓機構配套硬件設施的投入,滿足農民畫發展需要。結合樺甸市全域旅游發展,建立農民畫展覽館、農民畫博物館,打造集作品創作與展示于一體的新型農民畫作者培育基地。
(二)培養后備人才
一是建立專業師資隊伍。成立樺甸市農民畫研究會,負責農民畫事業發展整體工作。整合培訓資源,構建市、鄉、村三級培訓網絡,建立全方位、多層次農民畫專業師資隊伍。定期對全市從事農民畫創作的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推動樺甸農民畫創作實現質的飛躍。采取骨干引路、典型帶動等方式,挖掘農民畫愛好者資源,重點培養一批以青年農民、農家婦女、在校學生為骨干的農民畫創作隊伍。二是加大創作力度,積極發揮農民畫基地作用,廣泛開展各級各類和各個層次的教育培訓活動,為“樺甸農民畫”創作提供人才保證。三是加強創作理論研究。組織精干力量對“樺甸農民畫”的歷史源流、藝術風格、表現技法等進行系統的挖掘和整理,從理論高度提煉其藝術價值,引導創作方向。積極溝通協調上級業務部門、單位支持,爭取承辦全國性農民畫展。
(三)打造產業品牌
一是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各類媒體關注和宣傳“樺甸農民畫”,在各級刊物上發表“樺甸農民畫”相關文章。利用樺甸新媒、樺甸發布和政府網站等開設專題、專欄,開辟“文化樺甸”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農民畫相關活動信息。本地內資《白樺林》采用農民畫作為封面,每期專題介紹一個農民畫人物。制作樺甸農民畫主題原創歌曲。匯編歷年來“樺甸農民畫”所獲的榮譽及代表性作品,印制《樺甸農民畫精品集》。撰寫《樺甸農民畫》書籍,收集整理樺甸農民畫探源、發展概述、藝術特征、重要活動掠影等內容。建立農民畫主題賓館,在全市文化廣場、鄉村圍墻、公交站點等繪制和懸掛農民畫。二是打響文化產業品牌。整體設計“樺甸農民畫名片”,統一宣傳口號、統一品牌標識、統一發布路徑,創作一批體現樺甸特色文化的繪畫精品,展示農民畫文化產業蘊藏的巨大潛能和商機,將“樺甸農民畫”做成朝陽產業、富民產業。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得到了地方政府、文化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傳承脈絡清晰,思路方法得當,行動落實有力,業績成果豐碩。傳統的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要不斷挖掘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和廣泛的題材內容,找準脈搏,合理規劃和布局,推動其繁榮發展。
(作者簡介:楊紹君,男,大專,樺甸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張榮時,男,本科,樺甸市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