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信息與文化資源高度共享的時代,如何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為人們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金昌市文旅局堅持倡導“聚力文明實踐、共享文化生活”的主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強化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叫響“中國鎳都·西部花城”“紫金花城·浪漫金昌”的全國文明城市等品牌,集中在文化生態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著力使人民群眾對文化旅游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一、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高質量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提高了社會文明水平,還增強了人民的文化認同,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為鞏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示范區創建成果,必須抓緊落實文化惠民政策。金昌市須精心策劃,積極籌備,傾力打造以文化惠民為宗旨,以百姓參與為主要形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為內容的“印象·金川”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打造“印象·金川”文化活動品牌,不僅在當前文化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下,能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作用,還是讓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的有力舉措,它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地方文化事業走向品牌化。通過舉辦文藝演出、經典誦讀、寫生采風、書畫展覽、非遺進校園等極具特色的系列群眾活動,營造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展現了金昌市獨特的歷史人文文化,使群眾文化活動達到品牌化,實現“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參與文化”的惠民目標。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質量,我們必須改革現行的文化場所管理制度,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一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在市、縣、區的文化館和圖書場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方面,做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改變當前公共文化建設中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局面。另一方面,應當改進和完善圖書館及文化站的管理機制,設置專門的崗位來負責管理工作,使得公共文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與地方的經濟發展相適應。大力開展資源整合和文化共享理念,促進地方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硬件設施投入力度,切實加強基層文化陣地的服務能力。廣泛開展城鄉百姓大舞臺、農村春節聯歡晚會、城市書吧、戲曲進校園等文化活動,滿足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文化愛好者的文化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效能性進一步提升
為群眾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使群眾能夠享受標準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前期引導,當前,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基本建成,但是群眾的文化需求和政府的公共文化投入都出現了新的變化,所以出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結構性供給短缺的新問題。因此,要鼓勵和支持群眾獨立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積極參與各類公共文化資源的經營和管理,創新多種形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與專業化發展。只有通過有效的公共參與,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多元化投資和參與的良好局面,才能突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惠民、育人”的有效性和基層公共文化“知曉真義”的價值取向。
要通過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供給機制,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自上而下的標準化供給制以及自下而上的個性化需求制。要將基層各種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通過有效的組織實現文化資源聯合建設和共享,協調上下層關系,解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不足、質量低下的問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區域與城鄉一體化發展。
金昌市近年來著眼于提高公共文化資源利用效益,著眼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通過實施“四包干”,即市文化館包縣區、縣區文化館包鄉鎮、鄉鎮文化站包村、村包社開展文化藝術業務輔導等做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項目。以“春綠隴原”“戲曲進鄉村”“文藝輕騎兵”“百姓大舞臺”“文化廣場惠民演出月”服務活動等為主要載體,采取“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的形式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演出,全市各類文藝團隊、藝術學校、培訓機構年均開展公益演出1000多場次,年均服務群眾26萬多人次。金昌市突出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群眾、品牌打造等重點文化工作,著力夯實基礎、構建機制,加強管理、創造特色,促使全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為進一步提高文明素質、惠及民生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提高了城鄉公共文化事業,使全市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基礎得到了進一步夯實。
三、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專業性進一步增強
公共文化服務的宗旨是文化惠民,惠民的前提是使公共文化覆蓋各個層面的民眾,最終實現文化服務均衡的目標。推進“全覆蓋”戰略,就是要徹底打破行政布局,聚焦全域、重心下移,進行動態調整,完善基層公共文化的功能與合理布局,使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呈現出以人口分布為導向的扁平化網狀結構,實現全覆蓋。
“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金昌市歷屆領導提升全市文化形象、推動轉型跨越發展的點睛之筆。文化惠民的路徑將通向百姓中間,城鄉居民載歌載舞的身影將隨處可見。高素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肩負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光榮使命。
今年以來,金昌市在鄉鎮(街道)配齊了文化專干,成立了村(社區)文化管理員和志愿者隊伍,掌握和管理基層文化工作。確保每個鄉鎮都有一個宣傳委員會成員組成的綜合文化站,每個綜合文化站配備2~3名宣傳文化干部,村文化室、農舍至少配備1名專職和兼職管理人員。保證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室的正常運營和開放。同時,充分挖掘中國農村發展本土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能人,激發其創作熱情,發揮其帶頭作用,通過網絡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開展社會文化專干培訓,為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培育符合設計要求的文化旅游服務者,讓他們自己成為各村“留得住、用得上、撐得起”的鄉村經濟文化環境建設的中堅力量。
目前,全市12個鄉鎮全部建成了建筑面積350多平方米的綜合性文化站。 在138個行政村建設了包括鄉村舞臺、文體廣場、籃球場、農家書屋、多功能活動室、文化宣傳科普長廊的綜合性文化中心。每個村莊都成立了10多個民間文藝協會。在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一級評定中,有3個文化站被評為一級站,4個文化站被評為二級站,5個文化站被評為三級站,上等級率為100%。全市12個鄉鎮企業實現中國農村發展數字電影公司固定放映點全覆蓋,建成了5個標準化農村社會固定放映廳;全市鄉(鎮)、村級文化教育設施全部可以實現免費開放,所有鄉鎮、村(社區)設置了公共電子閱覽室;實施傳統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和“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計劃”,建成民俗展覽館5個、非遺傳習所7個,全市公共信息服務質量體系研究基礎教學設施項目建設得到了持續不斷的完善。
四、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藝術性進一步深化
當前,人們的生活需求已非簡單的吃飽穿暖,即便在中國農村,逢年過節,閑暇時光,人們也更希望看一臺戲,趕一場廟會,享受文化娛樂生活。在城市,業余時間也成為人們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時光,看電影、看文藝演出,到圖書館、博物館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或到公園廣場、去旅游景點,等等,享受高質量的文化生活,已經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必將提升人們的生活品位。因為健康的文化是社會人文思想的“清潔劑”,在追求文化知識和享受文化生活時,可以培養人們的思想道德,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集休閑、娛樂、文化、餐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新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生活空間不斷涌現,“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百姓大舞臺、鄉村戲臺、文化廣場、非遺傳習場所等主題教育功能空間,很受社會歡迎,有力地提升了文化旅游內涵和質量,不斷完善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的產品供給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全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全覆蓋,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市文化核心區域新建了金昌大劇院、市博物館、市圖書館、市傳媒中心;還有永昌縣文化中心、金川區“三館”等標志性文化建筑,這些場館每天吸引成百上千的市民前來學習參觀。為統籌城鄉發展實施了免費開放、全民健身、數字化文化、農民工文化服務等惠民工程,解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突出問題,真正讓公共文化的陽光普照了所有群眾。
在全市有138個行政村和34個城市社區建設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市社會公共管理圖書館藏書量達到77萬冊,市圖書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圖書館”。永昌縣和金川區旅游接待中心已經建成,81個旅游廁所已經建成、翻新或擴建,50多個星級酒店和旅行社已經開發。金昌智能旅游平臺投入運營,提高了旅游接待服務能力。搭建金昌旅游快速通道,開通了直飛北京、西安、蘭州、成都、上海等地的航線和“金昌號”旅游專列,使游客出游更加便捷。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推進城市主體景城一體化,以香草花休閑旅游為突破口,努力打造“驪靬揭秘、鎳都探奇、紫金賞花、沙漠歷險、鄉村尋美、祁連攬勝、研學體驗、婚慶康養”八張特色旅游名片,建設現代時尚浪漫的休閑旅游城市,實現資源城市轉型發展和布局改造的理念。
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思路,將地域文化與現代元素有效融合,作為文旅融合發展的突破口,發揮“1+1>2”的功能。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數從5年前的181.91萬增長到495.8萬,增長2.18倍;旅游總收入從5年前的9.2億元增長到28.7億元,增長2.47倍。培育開發了紫金苑、玫瑰谷、北海子沙棗林房車露營地、金昌雙灣鎮戈壁香草園、驪靬遺址保護開發等一批重點項目和金川國家礦山公園、金川科技館等一批工業旅游服務項目。
連續舉辦6屆驪靬文化國際旅游節、5屆香草美食文化旅游節暨“薰衣草之約”集體婚禮、4屆金昌國際馬拉松等節會賽事活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組織文藝工作者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送文藝、戲曲、書畫下基層300余場次,系列活動30多項,精心創排大型紅色題材原創音樂劇《焉支花開》《花語》《神秘驪靬》等精品演藝劇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引進中央歌劇舞劇院等國內外知名演出團體來金舉辦文化惠民演出、交流巡演10多場次。《熱血軍旗》榮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小說《西涼馬超》完成創作并出版,文藝原創力得到了不斷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國家A級旅游景區6家,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5個。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亮點,舉辦了中國航天日甘肅金昌分會場開幕式暨“火星1號基地”開營儀式、“火星1號基地杯”中國·金昌青少年生存訓練營活動、第二屆月亮嘉年華中秋賞月金昌站等活動。“火星1號基地”成為金昌研學體驗游的最佳線路。開發建設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為內核的羊肉美食文化街、小吃城、美食城、民俗文化村等旅游綜合服務項目,組織評選出42家特色餐飲名店、10家鄉村旅游餐飲示范點和50多個特色美食菜品,逐漸形成了金昌特色美食系列產品。舉辦金昌旅游商品評選獎勵活動,評選出4家旅游商品龍頭企業和5家旅游商品名品店,全市旅游商品企業從2012年的2家增長到現在的44家。
五、結語
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是文明城市的核心,不斷優化人文環境是文明創建工作的基礎,它將不斷擴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成果,打造健康向上、文明有序的人文環境,以市民文明促進城市文明。擁有“文化自信”的關鍵就是要實現文化的普及,也就是文化的大眾化問題。進入新時代,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加快推動金昌市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金昌市文化建設取得新成就。
(作者簡介:陸娟,女,本科,甘肅省金昌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