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實施思想政治領導的基本途徑,是隊伍建設發展的靈魂工程、固本工程,整合教育資源、堅持守正創新、提升教育質效對增強隊伍凝聚力、提高隊伍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
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實施思想政治領導的基本途徑,是隊伍建設發展的靈魂工程、固本工程,整合教育資源、堅持守正創新、提升教育質效對增強隊伍凝聚力、提高隊伍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專門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進行了調研。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圍繞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談幾點粗淺認識。
1?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思想政治教育大綱》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中進行的理論武裝和思想引導工作,是黨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實施思想政治領導的基本途徑,是加強隊伍全面建設、完成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是增強隊伍凝聚力、提高隊伍戰斗力、有效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保證[1]。可見其地位何等重要、使命何等神圣、作用何等重大。
1.1? 思想政治教育是強固政治信仰的“鑄魂工程”
森林消防隊伍是黨絕對領導下的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其根本任務就是堅持從思想政治上建設和掌握隊伍。回顧森林消防隊伍發展的歷史,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成功經驗。現階段,森林消防隊伍在改革轉制中不改初衷,在迎接挑戰中不失本色,在時代風潮中不迷方向,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確保全體消防救援人員始終以黨的信念為信念、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主張為主張的重要舉措,是加強政治引領的制勝法寶。當前,森林消防隊伍正處于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更要重視加強對消防救援人員的政治引領,始終保持隊伍的高度集中統一和純潔穩固,確保黨的意志主張和上級黨委決策部署在隊伍內部暢通無阻地得到貫徹執行。
1.2? 思想政治教育是激發政治動力的“礪劍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思想政治教育與隊伍的基本任務和當前具體任務同步開展,中心任務推進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跟進到哪里。回顧森林消防隊伍的歷史沿革,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貫穿于隊伍改革、建設和發展歷程中,常態化地組織理論學習、開展專題教育和經常性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等,有效激發了廣大消防救援人員的政治熱情,為生成、鞏固和提高戰斗力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圓滿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職責、任務,充分發揮了服務保證的作用。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強化消防救援人員政治擔當的主渠道,是完成各項任務的原動力。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保持政治本色的“奠基工程”
把紅色基因融入消防救援人員血脈,讓紅色血脈“一脈相承”是森林消防隊伍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貫之的重要任務。多年來,不論編制體制如何變化,森林消防隊伍都始終注重“四史”和光榮傳統方面的教育,大力弘揚長期孕育形成的職業精神,引導全體消防救援人員牢記職責使命,發揚不畏艱險、不怕困苦、不計得失、不辱使命的優良傳統,保持了隊伍國家隊、主力軍的良好形象。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現階段,面對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和價值形態,引導消防救援人員把愛國心、報國志、民族魂融入血脈,自覺當好黨和人民的守夜人、紅色血脈的繼承者、綠水青山的捍衛者。
2?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通過前期調研掌握,一是在體系內容設置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內容針對性來看:隨著隊伍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消防員隊伍年齡、學歷、經歷“三個倒掛”現象較為突出,不同層級、年齡消防救援人員的思想狀況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很少區分教育對象和層級,授課多為“統一步調”,黨員干部需要學習的內容,也要求普通消防員去掌握。消防員補筆記,背應知應會的現象普遍,自我消化理解時間少,教育認同感不高。從時間保障性來看:目前,周二、周五下午“兩個半天”的教育時間落實質量不高,受會議、迎檢、臨時性任務等影響,被擠占的現象時有發生。以2021年度為例,周二共計51天、周五共計49天,按半天換算合計為50天。周五下午通常開展黨團活動,且相當部分內容無法與政治教育合并,導致周五下午半天教育時間減少,難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大綱》中“站(中隊)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時間不少于42天”的規定。從教育自主性來看:在大課輔導、小課串講的基礎上,還有討論辨析、板報展評、體會征集等各種配合活動,致使基層沒有充裕的時間搞思想摸底、試講試教等,缺乏結合本單位實際的細化研究。目前我支隊僅應急通信與車輛勤務中隊利用自身和地緣優勢開展“火焰藍讀書會”開放性教育,其他單位創造性開展特色教育的招法不多。二是在施教能力培養上還需要進一步用力。從干部教育理念來看:將思想政治教育當做軟指標的錯誤認識依然存在,雖然各級在部署教育任務時反復強調要高度重視,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真正貫徹落實,有的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不夠,有的是等靠思想比較嚴重。從教員隊伍培養來看:“四會教員”既有數量上的不足,也有質量上的欠缺。改革轉制后,支隊參加總隊“四會”比武的政治教員僅1人,其余13名政工主官和四級指揮員還缺乏參加大型教學比武的歷練。教(指)導員不分能力特長,都要充當包攬各項教育的“全科醫生”,缺乏精鉆細研某項教育的“專科醫生”,不可避免出現“貪多嚼不爛”的現象。從教育授課內容來看:當前,基層主要依賴上級編發的《經常性思想工作教材》,教育者不善于結合本單位人員思想實際對基礎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細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豐富教材內容,甚至一些教員編寫教案讓消防員代筆,教育者本身對講授內容不理解,致使課堂缺乏感染力、教育針對性不強,無法引起消防員共鳴。[2]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從教學手段運用來看:隊伍開展教育還沒有完全改變課堂灌輸這種單一的施教方法,教育者在臺上“在線直播”、消防員臺下“離線掛機”的現象比較普遍。比如,網絡、科技等創新手段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到應用,除日常的學習瀏覽外,利用互聯網資源獲取信息、啟發引導、互動評論、思考分析等創新招法還不成熟。從教育資源調動來看:政工干部唱“獨角戲”現象突出,邀請地方專家授課、大(中)隊長帶頭搞教育、理論骨干上講臺等形式還有欠缺。以2021年度為例,支隊組織的集中教育共計76次,其中消防員理論骨干授課11次,外聘專家授課4次,大(中)隊長授課6次,其余均為政工干部授課,一些干部表示有“江郎才盡”的恐慌,為了不丟面、不出丑,只能照本宣科,授課平淡無奇,甚至走過場,直接反映出組課任教能力短板亟需解決。從現實教育效果來看:開展教育的場所僅僅局限于學習室,利用政治環境、榮譽室、訓練場、駐地教育基地等第二課堂創造性開展教育不夠,還沒有推開自主式、啟發式、開放式、互動式、情景式相結合的教育新路子。
3? 提升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質效的對策建議
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增強教育效果,必須在提高思想認識、把握真實思想、滿足合理需求、科學安排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手段上下功夫。
3.1? 善做加法,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滲透力
縱觀森林消防隊伍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適應時代之變、人員之變,善做加法,借力使力,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既要能“借船出海”,還要會“搭臺唱戲”,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騰飛的翅膀。一是“網絡+”。將優質網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增加教育內容網絡供給,真正讓好課、金課“飛入尋常百姓家”。探索創新“三個半小時”實現形式,變“讀報”為“讀屏”,讓“線上學習+線下互動”小組學習模式成為常態。二是“媒體+”。精心打造自身的新媒體矩陣,通過有效策劃,擴大隊伍新媒體的知名度,樹立隊伍宣傳內容的權威性、專業性,開設政治教育學習專欄,建立視頻、教案、課件于一體的學習教育資料庫,牢牢掌握新時期思政課話語權,讓正能量有“大流量”、讓好課有“熱度”。三是“社會+”。充分借助社會資源,與駐地黨校、高校、專業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針對工作中遇到的突出性問題,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業授課、經驗交流和現場指導,及時了解、掌握、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將理論轉化實踐的能力,充實隊伍人才儲備。[3]
3.2? 精做減法,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戰斗力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善做加法,還得精做減法,議教的頻數、上課的次數、活動的樣數、筆記的頁數,都趕不上大家心中有數。精做減法就是堅決消除教育運行中的負面因素,把準“教”的方向、撥正“育”的指向,始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一是降壓。深入細致研究《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將各類教育統起來,杜絕“大雜燴”式的“亂燉”,每個教育日由不同層級教員輪流集中授課并進行評比,在提升教員能力素質的同時分解基層事務性工作壓力,推進教育內容、準備、實施、檢驗全鏈路降壓。二是減負。按照重在掌握、理解消化的原則,杜絕直接按照授課提綱記錄筆記的方式,著重摘記要點、撰寫體會,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從虛到實、由外及里、形神兼備。三是除弊。集中授課前,組織開展試講試教,對教案的針對性、課件的新穎度、講課的感染力進行嚴格把關,摒棄教育的“花架子”和“形象工程”,讓中心環節融入中心任務,真正將戰斗力標準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立穩、落實,提高教育對備戰打仗的貢獻率。
3.3? 細做乘法,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影響力
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特征日趨鮮明,所謂細做乘法就是要善于調動各方資源,系統整合各種力量,形成整體抓教、合力抓教的有利局面,助推教育創新跑出加速度、駛上快車道。一是力量重組。發揮領導干部“關鍵少數”的頭雁作用,發揮好政治教員在隊伍中主力軍的作用,同時,激發消防員的參與熱情,有效融合領導干部的引領力、政治教員的主導力、廣大消防員的推動力,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挑選基層優秀專業崗位人員登臺談經驗教方法,讓我講你聽的“獨角戲”“單向度”變成互教互學的“大合唱”“立體聲”,構建教育共鳴區、共振場,實現教育力量“1+1>2”的效果。二是能力提升。堅持讓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按照“四會”標準,做到言教身教、知兵育兵。“精品課”結束后,隨機抽點班長骨干對本次授課內容進行點評發言、提出改進意見,彌補授課人能力素質“短板”,不斷提升木桶高度,使授課人能力倍增。三是體系重塑。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力量和方法等要素升級基礎上,探索實行大樹分杈破題法(主要把大的討論題分成若干個小討論題、把抽象的討論題分成具體的討論題、把難以弄清的討論題分成大家感興趣的討論題)、理論骨干引路法(主要通過理論骨干預先發言,為其他同志起引路導向的作用)、典型事例剖析法(主要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層層解剖查原因、找教訓、明事理)、聯系實際明理法(主要通過緊扣題意,聯系自身經歷來說明基本道理)、定人定題交流法(主要針對難度較大、理論性較強的討論題,變討論為演講,起到攻克難題、相互競賽的作用)、相互對話釋疑法(主要采取咨詢會、答辯會等形式解疑釋惑,大家各抒己見把問題搞透)等6種課后討論方法,對更好理解消化教育內容、使政治教育入心入腦起到助推作用,促進教育體系功效倍增。
3.4? 巧做除法,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巧做除法,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適應組織形態之變,讓教育的職責界面、層次結構與隊伍的管理指揮、力量編成、人員構成相契合,有效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一是切分職責界面。重建抓教權利與責任體系,厘清上下級、主要領導與其他領導、政治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職責關系,既要求大家一起來做,也要明確各自的主要職責所在,真正做到職責界面清晰、壓力傳導順暢、統籌協調規范,提升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水平。[4]二是區分教育層次。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原則,在教育的過程中,根據人員類型、任務特點、隊伍實際科學區分教育層次,及時掌握消防員思想存量、關注變量、摸清增量,對消防員思想進行科學分析、精準“畫像”,運用“點餐式”清單的方法合理制定差異化教育目標、內容,將“想讓消防員知道的”與“消防員想知道的”統一起來,讓教育“供給側”與“需求側”無縫對接,因材施教,實現總體上的“漫灌”與因人而異的“滴灌”有機結合。三是劃分教育時間。在集中授課基礎上,為基層教育落實的自主性提供時空條件,圍繞授課內容開展相關配合活動,從形式上讓規定動作“出效”、自選動作“出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立起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好樣子。
政治工作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在注重發揮消防員的主體作用,加大開放式教育力度、運用網絡教育手段的同時,還要樹立“用創新的方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的思想,堅持與時俱進,不斷研究探索適應時代特點、緊跟形勢任務、符合消防員需求的更好、更管用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為鞏固和提高戰斗力,高標準捍衛“兩個確立”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
參考文獻:
[1]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思想政治教育大綱[S].2020.
[2]邱玉鵬.關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建言獻策,2020(5).
[3]吳霞.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6).
[4]楊海波,吳永明,劉立穩.新時期提升基層部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對策[J].錦繡,2021(8).
Some 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fire and rescue team in the new era
Yang Zhiyong
(Xilingol League Forest Fire Brigade,Inner Mongolia? Xilingol League?; 026000)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way for the Party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to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fire and rescue team, and it is the soul project and fundamental project of the team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dhere to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m.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