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摘要:基于全民消防的社會發展時代背景,我國互聯網、移動端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的大規模普及、推廣,為消防領域開展滅火救援提供了新思路、新要求。文章將互聯網結合日常消防救援工作,分析了“互聯網+”模式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的重要性與可行性,隨后闡述了該機制的構建方式與其運轉流程、核心作用,以供消防隊伍參閱借鑒。以此助推我國公共消防事業穩定、健康發展,為社會大眾筑牢公共消防安全保障。
關鍵詞:“互聯網+”;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
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整體提升了對公共消防安全的重視,消防意識比以往得到了明顯鞏固。因此,我國消防領域應主動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滿足大眾就公共消防安全提出的現實性需求,與時俱進地完善、優化滅火救援機制。將互聯網深層次引進日常消防滅火救援中,確保消防工作開展有序性、完成實效性,搭建出“互聯網+”前沿性消防領域滅火救援新格局。而這需要我國消防隊伍秉持“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則,立足當地消防事業發展實況,將互聯網技術合理引入消防系統內部,創建出整體性、可行性、系統化、大眾參與的全民化公共消防滅火救援機制,促進消防事業長足進步。
1? “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的重要性
1.1? 加強接警工作時效
火患災情的正確報警流程應為報警人精簡、正確的講述出火災地點、著火部位、起火點的物質屬性、是否存在人員被困、火勢蔓延等情況。詳細信息需等候接警人員的詢問,并將姓名、聯系方式等基礎信息逐一陳述。然而,在極緊急的火災事故接警中,對于密集性建筑物分布、寬廣性地域空間布局情況,接警人員單純憑借“119”電話渠道的雙方對話難以及時、精準收獲相關信息。加之,在較特殊情形下,如報警人對火災地點生疏,方言、口音較重,無法精準、實時地將火災報警信息一一描述。由于迅速、準確的火災現場信息的收取是救援黃金時間的核心要素,應保證接警人員第一時間掌握正確的火災信息,配合消防力量完成火患的快速撲救,預控重大火災事故的發展。
1.2? 保證救援決策質量
當前,消防救援任務統一由當地消防指揮中心向各區域消防中隊下發,而消防員在接收到救援任務派發時,其通常對細化性火情信息了解甚少,且在實際緊張的出警過程中,可落實的救援準備工作較為有限。因火災事故一手信息資源獲取的滯后,消防隊伍往往在抵達事故現場后再全方位迅速偵查火勢各項實況,而后制定救援方案。此外,救援力量的具體配置同樣為抵達火患現場后施以細化分配,可導致救援實效性緩慢。由于與火災被困人員交流渠道的缺失,消防人員不能在出警過程中對其采取專業化的自救指導,可能造成最佳自救時機的錯過,提升被困人員的危險性。當火災現場人員可正確利用移動端、互聯網就當下火情信息時上傳于系統平臺,消防隊伍則可在抵達火患現場前將火情了解清楚,還能夠在此間制定救援預案及救援力量,達成高效救援的核心目標,增強消防任務執行成效。
1.3? 提供事故調查憑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明確提出,消防機構如有需要,有權對火災現場進行必要封控,調查火災事故發生原因,統計火災實際損失。火災事故原因調查工作對日后災害防范具有現實意義。由于火災調查核心目的在于確定著火原因。因此,火災事故突發初期的火情信息對確認著火點、起火位置、火患形成原因至關重要。然而,困于消防力量不足的客觀性現況,調查人員需在消防滅火工作結束后方可進入現場采集相關信息。而因火災現場細微性痕跡、關鍵性物證在火勢環境中的高溫、群眾逃生、救援條件等諸多因素催化下,較易形成破壞,不利于后期調查工作的有序推進。對此,在火災現場圍觀的群眾可通過照片、視頻等形式將火災事故初期情況施以記錄、保存,并上傳于當地消防指揮中心,可對后期事故發生原因的調查提供助力[1]。
2? “互聯網+”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的可行性
將火災現場周邊群眾通過攝影、攝像等形式采集的信息進行整合,可為火災調查提供依據。
2.1? 網絡報警平臺及工具的普及
時代變遷,在移動互聯網的引導下,現代化移動技術、海量信息資源隨之誕生,徹底革新了大眾日常生活。如今,我國網民人數規模日漸壯大。據調查,在火災事故發生后,人們通常選擇智能電話進行火情報警。對此,網絡的普及、大數據的推廣使用恰好為火災信息提供了關鍵性技術支撐。
2.2? 消防安全建設民眾基礎夯實
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建設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全民化消防救援機制離不開群眾的輔佐,消防安全設施是社會公共安全基本建設。總結近年來“119”火情報警情況,社會大眾對消防安全關注程度日益提高,樂于參加消防滅火工作。對此,可以預計,隨著我國人民群眾整體公共法治理念、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以及移動端、互聯網技術的逐步創新升級,社會大眾就消防安全事業的重視性、參與性逐漸高漲[2]。
3? “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的實踐方法
“互聯網+”模式的全民化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的首要任務是創建全民公共消防專用網絡平臺。可由當地消防隊伍承載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已成熟的互聯網平臺載體,成立消防應急滅火救援專屬平臺,例如將公眾號為媒介搭建的“119網絡平臺”。當火災事故突發后,大眾可利用官方公眾號向當地消防指揮中心發布火患災害信息以及動態更新火情現況。
為加強救援機制構建工作的規范性、實效性,保證消防救援工作完成效率,消防領域可批準在某城市救援機制先行試點。該試點在救援機制試用中可采取“雙軌制”,即沿用以往傳統的公共消防體制,最大化減少大眾生命、財產損失。在此前提下,可積極宣傳、推動“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平臺構建、實踐踐行。并以“一年”為消防系統平臺創建周期,隨后應對該試點城市內部消防平臺運行實況深度分析和評估,科學判斷該試點城市消防平臺的運用、示范成效。提取其中有效性、重點性系統建設經驗,逐一向我國各地推廣,逐步完善搭建“互聯網+”的網絡火情接警、消防指揮平臺。“互聯網+”模式的全民化消防滅火救援機制創建方式及流程如圖1所示,其核心工作為以下兩點:
一是大范圍宣傳推廣。為確保大眾對“互聯網+”全民化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了解、理解透徹性,可逐漸接受、認同、應用該公共消防平臺切身參與社會消防活動。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職務職能,深度、靈活運用多渠道面向社會極力宣傳、告知該機制與公共消防平臺的信息,如下載及使用方法、全民消防現實意義、滅火救援工作重要性等。傳播路徑可選擇當地政府部門微信公眾號、地方電視臺及廣播、報刊等。在全民消防理念的引領下,可多角度激發社會大眾參加公共消防活動的積極性。二是正確引導。當地政府部門應搭配設計、下發公共消防有關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向社會大眾實施正當引導。嚴格遵循“漸進、有序、創新”的根本準則,指導大眾在發現火患災害時第一時間運用網絡消防平臺完成火情報警,主動投身于公共消防安全的建設工作中。另外,政府部門還可推出獎懲機制。對推行網絡消防平臺具有貢獻的優秀單位或個人施以表彰獎勵;就宣傳、落實不力的單位或個人,特別是惡意危害、阻礙“互聯網+”全民救援機制踐行的主體,應予以嚴懲。爭取與當地相關政府部門以協同、協作的工作形式,助推該工作的有序開展、高質落實[3]。
4? “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運行流程及核心作用
4.1? “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運行流程
在“互聯網+”這一前沿性模式下,當火患災情突發,報警人可利用移動端就時下火災現場各項一手信息逐一上傳于網絡消防接警中心,并共享事故位置,可明顯縮短火災地點具體介紹需消耗的用時;智能移動端的視頻、語音功能的靈活搭配使用,可減少報警人就火情陳述的時間,突破以往接警人員對報警人過度依靠電話溝通的禁錮;另外移動端自身持有共享特征,火災事故管轄區內的消防中隊同樣可及時發現火情,在等待消防指揮調度前就可對火情現況進行更深度的掌握[4]。“互聯網+”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運行流程及核心作用見圖2所示。
4.2? “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核心作用
4.2.1? 強化消防隊伍火災事故分析精度
憑借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實時接收的火災事故現場圖片、視頻等信息資料,消防員可將其作為關鍵基礎要素,更為直觀、精準的全面了解、剖析火勢現況。一方面,指揮中心能夠更加合理、科學、客觀的判定火患災情的事故等級、危害類別,增強指揮調度正當、高效性;另一方面,可為接收滅火救援任務的轄區內消防員籌備滅火救援條件。消防員能夠在出警過程中就火災事故現場路線、周邊水源及固定式消防設施、著火點主體等情況進行了解,制定初步滅火救援計劃,為消防工作爭取主動權與時間,達成消防隊伍“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核心目標;此外,與著火點管理者有效交流,消防人員不僅可指導其實行初期簡單、必要性滅火自救行為,還能夠對著火現場各實情實現進一步掌握。例如,倉庫突發火災事故后,在消防隊伍與單位主體雙方進行及時溝通,可清晰確定存儲物品的數量、類別以及倉庫內部分布情況,為后期消防隊伍正式抵達事故現場可精準、合理、高質的執行消防救援工作提供便利。
4.2.2?; 及時調整消防隊伍救援工作方案
在當地實施、踐行“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救援機制,報警人除了可悉數提供現場火情信息外,還能夠對火勢發展、人員傷亡等動態現況實行及時更新。保證消防隊伍在到達事故現場前可依據實時更新的火患信息進行分析,隨時變更、調整消防救援預案與滅火戰斗力量。針對火勢發展、蔓延速度較快及火情突變的火災事故,指揮中心可依賴實時更新的現場火災實況,重新配置救援力量。對于已接受消防任務的消防員來說,其同樣可根據火勢發展及時申請支援。特別是某些典型性火患災情,利用接警中心統一調度平臺可迅速組建專家組,就救援方案施以多方專業化的商榷、研討,革新以往消防員只可在抵達事故現場后才能夠獲取火情信息的情況,確保后期滅火救援工作完成的時效性。
4.2.3? 提供后期火災事故調查基礎憑據
公共消防指揮平臺將報警人采集、上傳的火災事故照片、視頻等信息資源作為火勢初期的火情實況記錄,可對火災案件的發生原因起到基礎憑證的價值,具有較強重要性。對此,“互聯網+”模式的全民消防救援機制可就后期火災事故調查、判責提供關鍵指導與核心依據。
4.2.4? 降低火災事故假警問題出現的頻率
報警人所上傳的圖片、視頻均擁有“實時”特征,可對應降低“報假警”這一不良社會現象的出現。另外,指揮中心也可在階段時間內根據同起火災事故的報警頻率、熱點,確定火警真實性。在短時間內,同一地點或小范圍內發生頻繁性火警熱點,則可排除“假警”問題,為實際性火災事故。這樣可減少消防隊伍徒勞往返的概率,杜絕消防戰斗力、資源的無端性消耗。
5? 結語
綜上所述,全民參與的“互聯網+”消防滅火救援機制的健全構建、深度踐行可實現轄區內精準、及時的火警定位與事故實況信息資源的傳輸、分析,有益于消防員針對時下火災現場進行全面、便利的了解;還能夠在火災事故接警、出警過程中正確、高效完成滅火救援力量的合理配置、部署與基本救援計劃的正當設計、制定,可在爭取更多重要性黃金救援條件的前提下大幅強化消防隊伍救援戰斗力。此外,因滅火救援工作專業性較強,鼓勵、引導全民參與救援活動,并非要求大眾代替職業化救援隊伍執行救援任務,旨在人民群眾為公共消防事業提供有力支持。從而多方位推動我國消防領域長遠發展,營造出安全、穩定、有序的社會公共消防系統,大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免受火災的侵蝕。
參考文獻:
[1]李傳杰.基于“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J].低碳世界,2020,10(7):224-225.
[2]趙云龍.關于構建安全高效滅火救援行動機制的分析與思考[J].今日消防,2021,6(1):69-70.
[3]柳健.消防隊伍重大滅火救援信息接報處理的幾點思考[J].今日消防,2021,6(2):53-54.
[4]金靜,李洋,劉靜琪.基于“互聯網+”的全民消防滅火救援機制構建[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9,26(5):139-142+149.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 national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mechanism
Ma Ning
(Yongdeng County Fire and Rescue Section of Lanzhou,Gansu? Lanzhou? 730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universal fire protection, the large-scal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new-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terminals in our country have provided new ideas 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in the field of fire protection. The paper combines the Internet with the daily fire and rescue work,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et +" model of the national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mechanism, and then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peration process and core role of the mechanism for reference. In this way, it will promote the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public fire protection undertakings, and build a public fire safety guarantee for the social.
Keywords:"Internet +"; universal fire protection;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