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閉園近三個月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再次向市民開放。恢復開園首日,大清早就有不少預約入園的市民在門口等待,期待著這次久違的重逢。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是去年年底新開的市內公園,開放沒多久,就成為了市民游客的網紅打卡點。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竹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介紹,自2021年12月31日開園到3月28日因疫情臨時閉園,園區北區總計接待游客47.8萬多人,其中申園接待了23.7萬多名游客(申園于3月13日提前閉園)。
冬季并不是適合戶外活動的季節,但上海世博文化公園仍然吸引了大批市民到訪,而在上海這個提前到來的酷暑季節,重新開園的世博文化公園魅力不減。
黃浦江岸,潮起潮落,世博文化公園所在的浦東濱江核心地區,可以說是寸土寸金。100多年前,這里也是上海工業文明的發源地:1913年成立上海和興化鐵廠,1946年成立上海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廠,1998年成立上海克虜伯不銹鋼有限公司……園區內的時光印記大道記錄著公園的歷史脈絡,旁邊的海寶則提醒著人們,這里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原址。
陳竹告訴記者,世博會結束之后,這塊土地上陸續進行開發利用。世博文化公園所在區域主要是當時世博會的C片區,是歐美國家館的主要場地。
“世博會A片區如今拔地而起了不少辦公樓,B片區已經是許多企業總部所在地,按照原來商業用地的規劃,世博文化公園所在的將近兩平方公里的面積,土地出讓價值至少1000個億。但上海最終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放棄這部分經濟收益,打造了今天的世博文化公園,在城市中心引入生態的理念,把最好的資源給到人民,讓老百姓享受到城市發展的紅利,同時也能夠為未來城市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基礎。”陳竹回憶,為了將公園打造成能夠與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媲美的高品質生態空間,公園設計團隊考察了解了很多優秀公園的設計和管理理念,同時還請廣大市民出謀劃策,收到了兩萬多份來稿,部分金點子被設計師采納,成為公園的亮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公園南區(尚未開放)中的雙子山,這是南區建設的一個重點項目。
這個想法,是住在公園附近的上鋼三廠退休職工吳正江提出的。據他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現在的世博文化公園規劃范圍內,曾有一座六七十米高的山,是由廢棄的鋼渣堆積而成,可以俯瞰上海周邊景色。
于是,兩座設計最高處達48米的雙子山就這樣在世博文化公園內拔地而起,陳竹興奮地表示,等雙子山建成,將是上海市中心唯一的一座山,而且它還是國內第一座人工仿自然山林。“這座山的結構是用鋼筋水泥搭建起來的,在山體上覆蓋約2.5米厚的土壤,還會栽種樹木花草,配備瀑布流水,形成自然景觀。為了避免地面沉降的問題,山體做的是空腔結構,山體內部設計了1500個停車位,同時還配備了垃圾中轉站、變電站等設施,每一寸土地都沒有浪費。”陳竹透露,雙子山未來在管理上給他們也提出了不少挑戰,比如山體的植被保養——如何保證泥土不會流失,同時還要能夠適合植物的生長,又要有一定的排水的功能?“在設計上、管理上都要攻克很多技術難關,相信建成后一定能成為上海市中心的一大亮點。”
除了雙子山,也有不少市民提出,想在公園適當保留世博會的元素。于是四座上海世博會保留至今的場館:原俄羅斯館、原盧森堡館、原意大利館和原法國館,就被重新改建保留在公園中,通過仿舊式的翻新,完全恢復了當年世博會建筑的原貌。“世博會是一個臨時性大型活動,場館的建設都是按照臨時建筑標準要求做的,如果要保留的話,就要根據永久建筑標準要求來改建。同時也要保持建筑原本的特色,并與公園的氛圍相契合。”
除了盧森堡館內確定了餐飲業態外,其他幾個場館尚未確定用途,但總體定位將以文化休閑、展覽展示、特色商業為主,也會有反映這些國家和地區特色的內容。記者了解到,相關國家的駐滬總領事以及商戶代表都對這些場館未來的合作充滿興趣,希望將其打造成展示他們國家經濟文化的窗口之一。
2021年年底開園以來,公園中的申園得到了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評。在現代時尚的浦東新區,竟也有了一座江南園林,里面是古樸有致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面積雖然不大,卻讓人生出一種“只緣身在此園中”的感嘆。
申園遵循明清時期江南傳統園林的風格設計,同時又極力呈現出海派特色,園中掇山理水、筑橋建亭,構筑了醉紅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滿、松石泉流等“八景”,讓游客移步換景。“以前的江南園林多為私家園林,申園則是面對市民游客的公共空間,所以它沒有高墻深院的感覺,而是通過水系樹木來進行分隔,景在園中,園在景里,渾然一體。”陳竹說。
據了解,申園采取的是預約制,大部分時間預約都很滿,尤其在節假日,不少游客沖著申園慕名而來。有時候沒有預約的游客到了現場,也還要求進去參觀。陳竹不無驕傲地表示,浦西有豫園,浦東有申園,它不僅將成為上海的新地標,也是古典園林的一個新標桿。
世博文化公園這個名字,落點有兩處。一個在世博,一個在文化。
文化的含義很豐富,世博文化公園七大主題園區,幾乎各個都有其文化使命,比如申園代表著園林文化,一塊石頭背后都有故事可講;大歌劇院、音樂之林露天劇場體現著音樂文化;國際馬術中心包含著體育文化;狗Go樂園承載著人與動物的親密關系;而園中的世界花藝園,反映的則是園藝文化。
“因為現在年輕人普遍對家庭園藝感興趣,因此我們也期待把世界花藝園打造成一個平臺,提供跟園藝文化有關的內容,未來還計劃舉辦大型世界園藝文化展。”陳竹介紹,世博文化公園中還有一個大溫室花園,是在世博會保留建筑的基礎上改造而來,里面將種植來自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
“溫室一個主要的功能是科普,因此我們也將設計一系列可以互動的內容和活動,尤其是面向青少年、親子家庭、年輕群體提供可看、可賞、可玩、可體驗的內容。”
走進世博文化公園,游客能感受到其作為多種文化的集大成者,既有傳承,也有創新。這也是園區管理者想要帶給市民的游園體驗——公園應該是開放共享的地方,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和消費水平的人。
記者了解到,目前開放的北區占地85公頃,南區將在2023年底建成完工。屆時,世博文化公園必將成為上海一顆閃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