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孟加拉國獨立后,飛地問題繼續困擾著印孟兩國政府。在斷斷續續的談判中,兩國直到2015 年才通過交換領土的方式消弭了飛地。印度甚至不惜多讓出了20 余平方公里領土,以求徹底解決存在近3 個世紀的飛地問題。
16 世紀末,從中亞而來、信仰伊斯蘭教的莫臥兒人成為北印度的新霸主。富庶的孟加拉自然吸引了莫臥兒王朝的注意。最終,莫臥兒帝國征服了孟加拉。
印度次大陸北部看似都處在莫臥兒帝國統治下,但莫臥兒王朝統治者信仰伊斯蘭教,與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教信仰并不相容。即便實行宗教寬容政策,莫臥兒的君主還需要依靠北印度的大量印度教土邦王公幫助其維持統治。
土邦對帝國效忠,建立在莫臥兒帝國的軍事實力之上,莫臥兒君主也相應地給予土邦一定政治權力。在此背景下,17世紀末,飛地問題出現了。
科奇比哈爾土邦(下文簡稱科奇)與孟加拉北部相鄰,雖然科奇王公信奉印度教,而孟加拉貴族信奉伊斯蘭教,但據說當地王公與孟加拉朗布爾地區(與科奇接壤)的統治者關系較好。二人經常一起打牌取樂,兩位貴族喜歡用自己手中最常見的物品——土地當賭注。
賭局之上,輸贏無常。在接連不斷的游戲中,兩方邊界的土地被來回交換,形成了章法全無的邊境格局。
另一種說法是莫臥兒帝國大舉入侵科奇。科奇軍隊拼死抵抗,迫使莫臥兒罷兵言和。雙方交戰地區情況復雜,莫臥兒軍隊和科奇軍隊各占據著一些村莊。兩國約定,停戰時村莊被哪國占領,該村莊就歸哪國,進而形成了犬牙交錯的飛地群。
進入18 世紀,由于連年的擴張戰爭和宗教壓迫政策,莫臥兒帝國盛極而衰,境內起義遍地。最終,孟加拉省督穆爾希德·汗宣布獨立。
此后,馬拉塔、奧德等土邦相繼對莫臥兒的“印度地區霸權”發起挑戰。這給西方殖民者提供了絕佳的機會,英法等殖民國家紛紛擴大在印領地,扶持當地王公打起了代理人戰爭。

飛地上的印度居民,走過背后的樹就是孟加拉國
在印度封建勢力內斗的同時,英法葡荷等國相繼在印度沿海開辟殖民據點,不斷擴大在印勢力范圍。
1757 年,英軍在普拉西戰役中擊潰孟加拉軍隊,將整個孟加拉變成了殖民地。不久英軍也征服了科奇,使其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管控下的傀儡政權。
1905 年,英國將面積廣闊的孟加拉省一分為二。英國人聲稱此舉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但當地人認為這不過是分而治之的把戲。孟加拉東西部分別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聚居地,此舉也為日后的孟加拉分裂埋下伏筆。
二戰后,在民族解放的浪潮中,實力衰退的英國人宣布退出南亞。曾經攜手對抗英國殖民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發生了矛盾。
英國不失時機地提出蒙巴頓計劃,即英屬印度境內印度教徒占優地區合并為一國,穆斯林占優地區則合并為另一國,王公土邦自行決定其歸屬。
英屬印度的大部分地區信仰印度教,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印度共和國。科奇土邦并入印度,西孟加拉因為印度教徒居多,也成為印度的一部分。
穆斯林占優的孟加拉東部則與英印西北部一同組建了巴基斯坦,孟加拉東部變成了東巴基斯坦。兩國的邊境上,存在著總面積約120 平方公里的163 塊“飛地”與“反飛地”(因自然地理條件變化、人為統計差異等因素,也有數據為198 塊飛地)。
蒙巴頓計劃的分割方案給印巴關系留下了巨大隱患。諸如克什米爾土邦,當地民眾多信仰伊斯蘭教,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但當地統治者是印度教徒,意圖加入印度。
1965 至1971 年,印巴兩國就克什米爾又爆發了兩次印巴戰爭,體量巨大的印度在戰爭中取得優勢。
1971 年11 月,印巴兩國發生邊境沖突,印軍隨即對東巴發起大規模進攻,支持當地獨立武裝。
東巴與巴基斯坦本土被印度隔開,巴軍主力無法救援。在印度支持下,東巴獨立,建立了孟加拉國。孟加拉國繼承了1947 年印巴分治時的總長4000 公里邊境線,其中的3000公里在巴基斯坦統治時期已與印度劃定。余下的1000 公里中有15 處爭議地點,其中就包括復雜的飛地群。
冷戰結束后,全球格局進入調整期,印孟兩國也積極調整外交策略。1996 年,哈西娜當選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的父親是孟加拉國獨立領導者之一,曾接受印度資助,哈西娜上臺后積極開展對印外交。
雖然印孟政治經濟關系回暖,但依然無法掩蓋飛地問題帶給兩國的巨大困擾。
1996 至2001 年,印孟雙方在飛地群產生了近200 次沖突,100 多名孟加拉公民及軍人身亡,印度方面也有不小的人員傷亡。產生沖突的原因是飛地居民因生活需要走出飛地,但印孟邊防部隊都認為他們非法越境進而開槍射擊。
在印孟兩國關系較好時,飛地內外尚能實現人員和物品的自由流通。一旦兩國關系遇冷,大量的邊界墻和檢查站就將飛地圍得如鐵桶一般。對于飛地居民來說,飛地像是圍城,與世隔絕,難以逃離。飛地居民甚至無法參加投票選舉,對于他們來說,幾乎感受不到“國家”的存在。印孟兩國政府都選擇無視飛地,水、電、通信網絡往往是修到飛地邊緣就戛然而止。
2010 年的一項統計顯示,75%的孟加拉飛地居民曾因“非法入境”遭到印度邊防部門逮捕。被捕甚至成為飛地居民的日常,而他們出行僅僅是為了購物、打水、種地。
2015 年,印度國會終于通過了擱置多年的印孟《土地邊界協議》。印度向孟加拉國交割約70 平方公里的111 塊飛地,換取孟加拉國48 平方公里的52 塊飛地。為了解決飛地問題,印度甚至不惜多讓出了20 余平方公里領土。
飛地交換后,印度和孟加拉分別計劃拿出1.5 億和0.23億美元,促進飛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兩國協議,飛地居民可自由選擇國籍。
令印度沒想到的是,只有3%的原印度飛地居民選擇保留印度國籍。其原因是這些居民不想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在他們眼中,家比國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