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妮
7月5日這天,更懂得躲避人體免疫反應的奧密克戎BA.5亞型首度被通報開始在內地引起本土傳播。西安成為內地被BA.5襲擊的首座城市。第二天,北京市疾控中心也通報了3份感染者標本的基因測序結果,BA.5也出現在北京。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在7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近日北京、天津、陜西等地相繼報告由BA.5變異株輸入病例引起的本土疫情,中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7月10日,上海也報告了一例BA.5分支變異株所致感染病例,為境外入境關聯感染者;7月12日至14日,上海多個區開展“3天2檢”。
“Hello BA.5”,同樣在7月5日這一天,美國遺傳與基因科學專家艾瑞克·托波爾發表了這樣一條推特。配圖中,美國、英國、希臘、新西蘭、法國等多國的新冠感染者人數都在近期明顯回升,而奧密克戎的新突變株BA.5正是背后的重要推手。
在免疫逃逸能力本就很強的奧密克戎病毒家族中,BA.5又進化得更勝一籌,在國際上掀起了新的感染浪潮。這一新毒株的出現,使得阻斷病毒的傳播變得更加困難,而現有疫苗作用也在下降,新冠疫情防控面臨新的考驗。
BA.5來到中國并不奇怪,因為在全球,它已經逐漸成為主流毒株。
7月6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全球新冠疫情周報數據,6月27日~7月3日,全球新增新冠病例超過460萬例,達到4月以來新高點。其中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新亞變體BA.4和BA.5,是疫情加劇的主要原因。根據WHO的監測,BA.5已在83個國家被檢出,6月19日至25日期間,在各國每周提交給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GISAID”的所有序列中,BA.5所占的比例從37%上升到52%。
奧密克戎BA.5序列于今年3月15日首次上傳至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該序列來自于2月25日在南非采集的一名患者的鼻咽拭子。BA.4和BA.5在5月成為南非主要新冠病毒變體。
BA.5離我們并不遠。在6月28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介紹,今年2月份以來,中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株是奧密克戎BA.2亞分支系列。5月,國內從輸入病例中首次檢出BA.4和BA.5。
BA.4和BA.5常常放在一起研究和關注,因為其在新冠病毒S蛋白上的突變位點相同,可以將它們的關系看作一對非常接近的“雙胞胎”,不過,BA.5比它的兄弟BA.4傳播得還要更快一些。
“BA.4/5是奧密克戎的亞型,不過,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相比原始奧密克戎,已經出現了很多不同,因為它已經結合了德爾塔的一些特性。”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病毒學家劉善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BA.4/5是從BA.2進化而來,本來BA.2已經比奧密克戎原始株更有傳播優勢,而BA.4/5則在其基礎上又更強了一些。
奧密克戎本就是目前新冠病毒關鍵的S蛋白上突變數量最多的病毒,而亞型BA.4/5繼續進化。美國遺傳與基因科學專家艾瑞克·托波爾形容:“奧密克戎變種BA.5是我們所見過的最糟糕的病毒版本。”因為它把免疫逃逸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而且,因為這種變化,它的傳播性也得到了加強,遠遠超過了奧密克戎家族的其他變種。
BA.4/5與BA.2在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上只存在6個突變位點的差別,不過,其中一個位點L452R的突變很關鍵,這一突變出現在德爾塔毒株中。東京大學一位病毒學家Kei Sato分析稱,這一突變可能會導致病毒更容易與細胞結合,復制能力更好。
英國衛生安全局6月24更新的簡報中分析,奧密克戎BA.5的增長速度比BA.2快35.1%;而奧密克戎BA.4的增長速度大約比BA.2快19.1%。

然而,一個“駭人聽聞”的說法是,BA.5的基本傳染數R0——衡量病毒傳播能力的重要指標,高達18.6。有不少媒體引用這個數據,并形容BA.5的傳播能力已經“超過了人類有記錄以來傳播能力最強的病毒麻疹”。但是,這個說法在學界受到大量質疑。
這個數字的來源通常被描述為:來自南非的最新研究。然而,如果仔細溯源這個數字的出處,發現它出自7月4日一篇發表在學術類媒體《對話》的文章中,來自南澳大學的一位流行病學家估算,BA.2的傳播能力是BA.1的1.4倍,R0約為13.3;而他援引南非的一篇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論文指出,BA.4/5相比BA.2的傳播優勢,類似于BA.2比BA.1,因此,這位學者得出結論,BA.4/5的R0值是18.6。
R0值是基本再生數,指在沒有任何防疫作為介入,同時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一個感染者會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多少個人的平均數。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顯而易見,R0值已經不再適用于衡量當下新冠病毒在現實世界的傳染力,因為大多數人已經接種疫苗具有了免疫力。根據各國提供的真實數據,當初BA.1/2用了一個月左右就替代德爾塔成為全球流行株,BA.4/5則用了3至4個月,說明在既往自然感染、疫苗保護和公衛措施之下,其實它的傳播力并沒有那么夸張。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主任張作風7月7日對南非、法國和萄葡牙的發病高峰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三個國家主要由BA.5引起的日均發病率最高峰,分別為BA.1/BA.2的發病高峰的33%、33%和47%,暴發曲線不支持R0值為18的說法。
不過,學界達成共識的是,BA.4/5的確是免疫逃避能力方面的“大師”。
目前,多個實驗室研究已經一致表明,由疫苗接種引發的抗體在阻斷BA.4和BA.5方面的效果不如早期奧密克戎毒株。即使是具有混合免疫力的人,即完成疫苗接種也感染過奧密克戎BA.1的人,其產生的抗體也很難中和BA.4和BA.5。
6月17日,《自然》雜志發表了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等機構的論文。研究發現,奧密克戎亞變體BA.2.12.1、BA.4、BA.5呈現出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并且對奧密克戎BA.1感染者康復后血漿出現了顯著的中和逃逸現象。
在葡萄牙,BA.5于6月已占所有確診病例所感染病毒的80%。雖然葡萄牙的疫苗接種率超過85%,且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剛剛經歷過奧密克戎BA.1、BA.2的大量感染,葡萄牙仍舊出現了新的一波感染浪潮,新增死亡數也重新回到2022年1月~2月奧密克戎感染高峰時的水平。
7月5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系何大一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奧密克戎亞變體BA.2.12.1、BA.4、BA.5的抗體逃逸現象》,得出的結論是,BA.4/5免疫逃逸是BA.2的4.2倍、是原始毒株的19.2倍;該研究同時評估了21個中和抗體藥物的中和能力,體外實驗研究發現,19個單抗對BA.4/5完全或部分失去中和活性。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說明BA.4/5正在朝著免疫逃逸能力更強的方向進化,會直接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保護效價。
關于它的致病性,一項實驗室的動物研究引發關注。日本熊本大學、東京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5月底在BioRxiv網站上發表的一份預印版研究顯示,倉鼠感染BA.4和BA.5后三到五天,其肺部周邊的病毒載量是感染BA.2倉鼠的5.7和4.2倍。這意味著,對倉鼠來說,BA.4/5更易引發肺部感染。
但金冬雁認為,不應過分解讀這個結果,金倉鼠的上呼吸道和人體并不一樣,而且現實世界也沒觀察到多國新一波疫情的危害明顯增加。包括世衛組織、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在6月下旬的報告中均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奧密克戎BA.4和BA.5相比從前變種會引起更嚴重的疾病。

面對BA.4/5時,疫苗接種依然是關鍵。圖/視覺中國
6月28日,南非科學家在預印版開放平臺medRxiv發布了首個奧密克戎BA.4/5感染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真實世界研究,共納入近3800名奧密克戎BA.4/5病例和之前突變株所致感染的近19.1萬例確診者。研究發現,與BA.1病例相比,BA.4/5病例發生病死、危重癥的風險無差別,且均低于更早版本的新冠病毒株;與此同時,疫苗接種仍能有效預防BA.4/5感染后發生危重癥、病死。
張作風比較了南非、葡萄牙和法國三個國家BA.5和BA.1/BA.2所致的病死率。南非BA.5的平均病死率是0.65%,而BA.1/BA.2是1.33%;在萄葡牙,BA.5的平均病死率是0.17%,而BA.1/BA.2是0.13%;在法國,BA.5的平均病死率同樣低于BA.1/BA.2。從數字來看,這三個國家,都沒有觀察到平均病死率的上升,甚至低于奧密克戎的更早期版本。
劉善慮認為,關于該突變株在真實世界的致病性如何,還要等待進一步的結果,因為人群的大規模數據總是要滯后于病毒學研究幾個星期,甚至一兩個月,需要保持警惕。但他強調,BA.4/5較同家族其他毒株并沒有發生巨大變化,諸如免疫逃避能力等一些特性雖然增強了,但有可能慢慢地,這些特性又會變弱。他強調,疫苗接種依然是關鍵。
BA.4/5很可能會成為接下來國內的流行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衛學院教授魏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過,國內目前動態清零的措施對新的突變株依然有效,因為國內政策并非完全依靠疫苗和藥物,所以奧密克戎毒株當前的生物學變化應該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他認為,常態化核酸檢測,再結合快速流調與公衛管控措施,依然是維持住大城市不出現大暴發的關鍵。
金冬雁建議,需要集中更多力量和資源,讓大家至少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尤其為老人接種第三針;與此同時,還要特別關注那些不具備常態化核酸條件的農村等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防控,如果郊區、農村發生了暴發,還是會反過來影響到大城市。
6月下旬,BA.4/5造成的感染已經占到英國感染者一半以上。英國衛生安全局在6月24日的簡報中指出,到目前為止,得益于疫苗接種,英國感染人數的上升并未帶來重癥和死亡數字的增加,該機構敦促人們,符合條件的人們應該盡快去接種疫苗。
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疫苗和加強針還未完全失效,當前使用疫苗所活化的免疫力,在面對BA.4/5時,依然能夠對重癥、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然而,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苗保護水平隨時間不斷減弱,研究現有疫苗的保護效果,并制定更加細化的疫苗接種策略也很有必要。
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面對BA.4/5,目前國內外疫苗研發與接種策略有三個層面的應對。第一是繼續推進加強針,特別異源或者序貫接種,即加強針與基礎免疫疫苗不同技術路線的“混打”,要比僅接種同一類型疫苗效果更好。
根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7月7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論文,兩劑滅活疫苗基礎免疫后,再用蛋白亞單位疫苗作加強針的異源加強接種,針對原始株和所有奧密克戎亞型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滴度,均高于接種三劑相同滅活疫苗的組。接種三劑智飛蛋白亞單位疫苗的受試者中,與第二劑和第三劑間隔期1個月的接種者相比,在間隔期4~6個月的接種者體內,針對早期原始株的中和抗體滴度提高近10倍,針對所有奧密克戎亞型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滴度提高約30倍。
再者,張林琦說,國內與國際疫苗研發企業都開始著眼于在今年秋冬季的時候,盡可能把抗BA.4/5的疫苗加入到加強針接種當中。高福等人也指出,為了更好防止當前亞型變異株(尤其是BA.4和BA.5)和未來可能流行的亞型變異株的免疫逃逸,研發更新版疫苗作為加強針仍有必要。
從今年開始,國內外疫苗廠商都在陸續研發針對奧密克戎的第二代新冠疫苗。國內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以及mRNA疫苗四種技術路線都在發力奧株疫苗。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所5月9日在湖南省啟動用奧株疫苗做加強針的序貫接種臨床研究;7月9日,國藥中生武漢所的新冠滅活疫苗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5月31日,香港大學醫學院和國藥集團宣布合作展開第二代奧密克戎毒株的疫苗臨床試驗,目標招募1800名已接種兩劑或三劑滅活或mRNA新冠疫苗的成年志愿者。據金冬雁了解,上述臨床試驗應該會在2~3個月后披露比較完整的數據,到時候剛好是秋冬季,這款疫苗有望作為加強針派上用場。
國外兩款主流mRNA疫苗的研發也在發力。6月8日和6月25日,Modera和輝瑞公司分別公告了其研發的基于原始毒株和奧密克戎BA.1兩種抗原的二價疫苗的II/III期試驗數據。兩家公司的二價疫苗作為加強針,都不程度地提高了受試者血清中和抗體的滴度水平。然而,兩家疫苗企業的研究均指出,接種二價疫苗能對BA.4和BA.5產生中和抗體,但抗體水平低于BA.1和BA.2。
鑒于BA.4/5的強勢流行以及病毒特性,6月末以來,美國FDA連續開會,要求疫苗公司的新冠疫苗研發做出調整,需認真考慮疫苗針對BA.4/5的特異性。6月28日下午,長達8個小時公開討論后,FDA疫苗與相關生物制品咨詢委員會以19:2的壓倒性票數,贊成今后美國新冠疫苗加強針中必須包含奧密克戎變異株成分。委員會多數成員還表示,希望新的加強針是同時針對早期原始株和奧密克戎BA4/BA.5毒株的二價疫苗。
但也有不確定因素,張林琦指出,現在病毒變異太快了,到了秋冬季,全球是否還流行BA.4/5都不好說。疫苗研發要追趕病毒變異,還是比較被動的,因此,全球很多實驗室,包括他所在的團隊,都在致力于研發一種通用型或廣譜型疫苗,以不變應萬變。這是第三個努力方向。
國際組織傳染病預防創新聯盟、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分別于去年3月和今年1月宣布撥款2億美元和4300萬美元用于研發廣譜疫苗,旨在預防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多種冠狀病毒。不過,這方面國內外研發進展均很早期。
國內一位參與廣譜新冠疫苗研發的科學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介紹,到目前為止,在新冠抗原上面,還沒有找到一個免疫原性比較強、不易突變又能夠活化廣譜中和抗體的理想表位。因為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太快了,甚至超過了流感病毒。所以他們的團隊的思路是在一個相對較好的抗原表位基礎上加上T細胞表位來設計疫苗。
他說,其實他們早至去年年初便已經設計出了一款廣譜疫苗,然后一直在完善、驗證,也有企業有意向去完成這款疫苗的商業轉化。但是,一款疫苗從研發到上市可能需要投入十幾億人民幣,新冠會如何走向、政府防控會采取什么策略等等,都很難說,因此資本市場和企業現在對疫苗市場的前景也不是很有把握,就沒有積極在推進。這也是現在廣譜疫苗進展并不快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新冠病毒并未停止它的進化,BA.5不會是最后一個突變株。截至7月2日,各國研究人員在“GISAID”等國際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庫中共發現了85個BA.2.75變種的基因序列。該變種最早出現在6月初來自印度的基因序列中,之后迅速出現在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等其他7個國家。BA.2.75是BA.2變種進化出的“第二代變種”,有專家表示,“這一新變毒株或更具傳染性。”
(實習生杜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