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云
“一人一年一噸碳”,這是北京市民賈峰給自己設定的減碳小目標。
最近兩年,賈峰一直靠騎行通勤。在他看來,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強身健體,節能省油,綠色低碳。過去一年里,他的騎行里程累計超過4000公里,因此節省燃油400多升、油錢和停車費4400元,同時還省下了游泳健身的辦卡費用8000元。更關鍵的是,他實現了“減碳一噸”的小目標。
據統計,中國人均出行6000多公里,碳排放1.09噸,日本是1.55噸,荷蘭高達2.79噸。“為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需要到2030年全球出行碳排放大幅下降。選擇自行車出行,不用依賴電力結構調整,個人出行的零碳夢想指日可待。”賈峰表示。
作為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首席專家,他長期關注國內外減碳進程,并身體力行,堅持騎行,“這種綠色、便利、低投入、見效快的出行方式,應有相應的政策激勵,可參考歐洲國家推行的自行車政策,對購車、騎車行為給予補貼、獎勵。”事實上,如果把這筆減排量放在個人碳賬戶里,將有可能變成能夠兌換實物或貨幣的“真金白銀”,而這并非空想。
近日,不少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紛紛推出個人碳賬戶政策。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首部綠色金融法,其中提到,上海將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并與全市碳普惠相關平臺銜接,鼓勵金融機構為碳積分高的企業、個人賬戶提供優惠金融產品和服務。
此前,北京“MaaS出行”、深圳“碳普惠”小程序都推出了居民減碳兌換激勵的政策。除政府外,包括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建設銀行等一眾商業銀行也推出了基于銀行服務場景的個人碳賬戶。
個人碳賬戶是什么?為何在此時“遍地開花”?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即將迎來一周年之際,個人碳賬戶在“雙碳”進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碳賬戶包含碳排放數據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級評價,是一套完整的碳減排支持體系。去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運行。企業碳賬戶相繼見諸報端,而談到個人碳賬戶,大眾反而有些陌生。
“個人碳賬戶的本質是一種普惠機制,并非是要利用個人碳賬戶達到直接減排,而是為個人的綠色行為來提供獎勵,同時這也是個人碳賬戶的最大優點,即從消費端減少碳排放,而不是直接像碳交易一樣在生產端對碳排放進行管控。”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趙越表示。
換句話說,個人碳賬戶是針對個人和家庭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
盡管不同主體推出的個人碳賬戶形態各異,但大都基于類似的產品邏輯:根據用戶多樣化的碳減排行為形成碳積分,并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讓很多支付寶用戶沉迷于收集“綠色能量”的螞蟻森林就可以理解為一類個人碳賬戶。用戶通過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水電費用等低碳行為獲得“綠色能量”,并在手機里培養虛擬樹,最終平臺在現實世界里種下一棵樹作為對用戶的公益激勵。

目前,北京市正在規劃建設步行與自行車綠色廊道新體系——“城市風輪”,利用城市水系既有基礎設施,完善路面等設施,實現貫穿連接環路的12條綠色廊道。圖為市民在北京二環自行車道上騎行,所獲碳減排量可在相應個人碳賬戶形成碳積分。 圖/視覺中國
“社會對于個人碳減排的理解某種程度上還處于啟蒙階段,所以螞蟻森林通過‘綠色能量’這種虛擬互動式的玩法把它呈現出來。”螞蟻森林高級業務發展專家王小穎表示。
今年以來,個人碳賬戶儼然成為熱潮,不僅地方政府給予政策支持,互聯網平臺、金融系統、第三方機構也在以各自的方式關注或上場參與。
在王小穎看來,個人碳賬戶之所以火熱,根源還是“雙碳”政策的出臺和倡導。
2020年中國“雙碳”目標提出后,減碳降碳的工作重心首先瞄準了占據全國碳排量約90%的高耗能企業,全國碳市場也主要面向年碳排量2.6萬噸以上的企業主體。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碳市場交易主體涵蓋了2162家發電企業,覆蓋的排放量規模約為45億噸/年,首個履約期履約完成率達99.5%。
而在控排企業范圍之外,居民生活以及消費端的減碳降碳也不可忽視。終端消費者的減碳行為最終會傳導到生產端和服務端,從而倒逼供給側在技術、能源、材料和服務上轉型升級、節能降碳,間接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可以預見,個人碳賬戶作為居民個體的“綠色賬本”,有可能成為“雙碳”時代里居民日常生活新的基礎設施,以及大眾參與碳減排的重要載體。
然而,這個過程注定任重道遠。
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順利閉幕,并以造林的方式中和掉峰會產生的溫室氣體,使杭州峰會成為G20歷史上首個“低碳”峰會。同年,螞蟻森林上線。
如今6年過去了,螞蟻森林“種樹”的玩法一直沒變。王小穎親身經歷了螞蟻森林從上線到種下超過3.26億棵真樹的過程。在他看來,這個公益項目始終用“看得見的綠色”來帶動公眾一步步認識碳減排這種“看不見的綠色”。
不過,截至目前,螞蟻森林所提供的“個人碳減排量”的激勵機制依然沒有考慮與“碳市場”銜接。
“參考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一噸碳50塊錢左右的價格,即使用戶一年里通過各種低碳行為節約一噸碳,且可以進入碳市場交易,也只能從交易中獲益50塊錢,實際上對他的激勵效益并不大。”王小穎說。
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理事長陶嵐也持同樣觀點。她認為,全國碳市場的交易方式只針對大型控排企業有效,對于居民個人的可行性卻不高,“有關部門給控排企業發放配額是基于企業過去三年的碳排放數據,這一辦法對居民行不通,也不能平均發放,居民減碳降碳更多要靠宣傳倡導和更廣泛的社會激勵。”
這就是個人碳賬戶大范圍普及遇到的第一道“坎兒”:無法像針對控排企業那樣通過政策監管快速推動,只能建立激勵機制進行正向引導。
減碳需要用戶基礎,對于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的個人碳賬戶來說,實踐中還存在很多不足:個人碳賬戶如何開立尚無相應的制度辦法可以依照;碳減排行為如何計量并轉換為碳賬戶積分,缺乏具體統一的標準;個人碳賬戶在小范圍試點中,尚未被社會公眾大范圍接受。
由此,就產生了個人碳賬戶普及的第二道“坎兒”:各個主體之間尚未相互打通。
從用戶層面來看,不同平臺的減排場景范圍有限又相互區隔,用戶每天獲得的碳減排量不得不散落于不同平臺,用戶體驗差,獲得的權益打折。
從運營主體來看,目前國內各地的碳普惠推廣大多以區域為主展開試點,不同城市各自有自己的一套碳積分機制,相互之間不經過協調無法打通。而對企業來說,大多數平臺都基于自身的服務場景,無法跨平臺實現兌換。
政府想要完成地方減排任務,調動公眾減碳;企業想要增加用戶黏性,同時樹立公益形象。由于不同主體間出發點和定位不同,相互之間的區隔就此產生。
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將不同的“孤島”打通為全國統一市場,并基于共同的方法學,實現各地以及各個平臺的標準互認。如果無法實現這一點,個人碳賬戶就無法真正實現“資產”屬性,只能停留在公益激勵和物質獎勵階段。
“個人碳賬戶目前大多數處于試點階段,會優先實現自身平臺既有減碳場景的接入。實現更豐富的服務場景接入是個人碳賬戶產品的發展方向,但這個發展過程需要政策的支持、生態的協同。”騰訊“低碳星球”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由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與騰訊聯合打造的深圳碳普惠首個授權運營平臺,騰訊“低碳星球”正積極培養居民個體對碳普惠產品的使用習慣,實現正向的激勵循環。
雖然個人進行碳交易很難在短期實現,但是在“雙碳”目標以及“1+N”政策體系推動下,中國碳市場注定“水大魚大”。政府、企業、居民、第三方機構正在共同催生出一個龐大的生態,形成能為個人碳賬戶成長提供養分的天然土壤。
就政府來看,除了完成地方減排任務,政府還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編制碳預算框架,設置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及路徑,建立健全涵蓋單位部門、個人部門的全社會碳減排的制度安排,為個人碳賬戶設置清晰的發展路線圖。在尚未有全國統一的個人碳賬戶政策前,各地抓緊開展試點,也是在搶占未來市場的話語權。
對企業來說,國內市場成熟的互聯網業態可以有效幫助碳賬戶平臺積累用戶。面向受眾,平臺主體需要建立政策鼓勵、商業激勵和碳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更加完善的機制。
就在今年6月底舉行的第十三屆“綠色發展 低碳生活”主旨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要加快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無論是市場還是減排責任體系,關鍵是把碳核算和碳賬戶建立起來,這既包括企業的、地方的,也包括個人的。”
對此,賈峰也表示,全民動員,低碳減排,是社會治理的新嘗試。只有讓每個中國人都成為減碳目標的參與者而不是局外人,才能形成全社會減碳的良好氛圍。
盡管不同主體各自的定位和屬性不同,但在“雙碳”政策框架下,利益相關方仍需把握個人碳賬戶的大勢所趨,形成合力。
可以肯定的是,個人碳賬戶從公益倡導過渡到價值交易,將不再只是一個安裝在手機里的“互動應用”。一個能夠納入不同主體的碳普惠體系亟需建立,政府、企業、個體都將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