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豐 喬靜濤 楊美芳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云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指出,云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提及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岡考察的場景,云岡研究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們仍然激動、興奮。
近日,山西省科技工作者走進云岡研究院,參觀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現場,了解到青年科技工作者用實際行動踐行囑托,用青春與時間賽跑,補天地之缺,繪山河之秀,傳文化之道,讓科技與文化融合,讓歷史與現實交匯,探索出一條數字化保護之路,用高新技術讓國之瑰寶守得住,活起來。
仲夏時節,氣溫已是很高。16號石窟前的工作平臺上不時有工作人員出入。進入窟內,一股涼氣撲面而來,舉頭向上望去,工作平臺上高像素數碼相機、站式掃描儀、三維激光掃描儀與石像相向而立,正在采集著石像的各類數據?!翱邇鹊氖駳v經千年,風化、水汽等自然現象的侵蝕給石像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傷害?!痹茖芯吭簲底直Wo中心文博館員谷立鵬介紹,數字采集就是為了更好地記錄石像當下的狀態,為洞窟建立數字化檔案,采集的相關數據將形成龐大的數據庫,未來用于石窟保護和修復。青年科技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不移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解決云岡石窟千百年以來的風化問題。
云岡石窟內的造像內容豐富別致,洞窟體量巨大,窟形復雜,想要完成數據采集與建模,是一個既艱難又浩大的工程。“就拿一尊佛像來說,完成其三維數據,需要從多角度,進行1000張左右的拍攝。”谷立鵬說,以第13窟為例,要采集的數據相當于一個中等數字城市的數據量?!盀榱苏业阶钸m合云岡石窟的采集方法,我們團隊不斷改進技術,與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共同研究與探索,針對石窟高浮雕造像的特點,從大場景到細微雕刻,采用不同技術進行采集,最終形成多元數據融合的采集模型,解決了石窟雕刻的數字化獲取幾何與色彩、存儲與展示等難題?!惫攘Ⅸi說。
將三維數據、文獻資料、電子資料、照片、視頻進行數據歸檔是谷立鵬的日常工作之一。云岡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電腦就可調取存儲的相關資料,不用再親自到窟內觀察、測量,或去檔案室翻看紙質檔案。
其實,電腦只是調取資料的工具,真正存儲資料的是數字云岡先進計算中心。
谷立鵬將記者帶到文保大樓地下一層的數字云岡先進計算中心,一排排高大的機柜,不時閃爍著綠光。谷立鵬笑著說:“這里是云岡石窟數字化工程的中樞,目前收集到的所有資料都在這里存儲。數字云岡先進計算中心是2021年建成的。它是國內首個以圖形圖像計算能力為主的高性能先進性計算中心,也是全國文物系統首個先進計算中心?,F已成為云岡石窟保護、研究、管理等服務的‘智慧大腦’?!?/p>
數字技術與傳統保護技術的融合,讓蒙塵之寶窺見舊時風光?!敖裉斓倪@個畫法,比原來更合理。我在圖上改了啊?!笔掷L室內,文博助理館員王娜將畫室門邊柜子上貼著的線圖再次做了調整,這已經是對線圖的第37次修改。每一幅手繪線圖在繪成前修改幾十次早已成為了常態。
從前,趴在案前畫圖就是王娜工作的全部。如今,先進的制圖軟件讓王娜的繪圖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傳統手繪圖形是把正射影像圖打印出來,放到燈箱上,再附一張酸紙進行繪圖?!笆掷L一幅圖,往往需要1~2個月,完全不變形也就做不到了。用電腦繪制一張線圖只需要10天左右,而且圖易修改、易保存,誤差也在2毫米之內。”王娜說。
為什么要繪制線圖?
云岡石窟屬于砂巖,加上窟內的石雕多,時間久了,容易脫落。為了與脫落搶時間,保存更為完整的文物資料,供考古人員使用,線圖的價值就彰顯了出來。
王娜帶著記者走進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到過的洞窟。“習近平總書記當時就在這里察看雕塑、壁畫,詳細詢問石窟開鑿歷史、藝術風格、文物保護等情況。線圖是文物保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一定不能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p>
不久前,20窟內找到了西立佛的一塊石雕,無法復原石雕的原始形狀。經過王娜和團隊3天的線圖繪制,成圖很快就可看出,這塊石雕屬于佛手部連著拇指和食指的一塊?!斑@幅線圖為西立佛的還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王娜高興地說。
2021年12月,《云岡石窟山頂佛教寺院遺址發掘報告》(全三冊)正式出版,全書包括繪制線圖及拓片近3000張。“我們是云岡石窟線圖的首創團隊。未來,我們會努力繪制出更精確的線圖,為云岡石窟的研究提供更有價值的成果;我們會努力傳承和發揚‘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為云岡石窟的文物保護研究盡心竭力。”王娜說。
云岡石窟與佛造像都是不可移動文物,將云岡文化“搬”出去向全世界展示,是云岡科技工作者們多年來共同的理想。
向著目標不斷前進,云岡數字化團隊開始接觸3D打印技術。在團隊努力下,2017年,通過3D打印技術,云岡石窟第3窟復制窟落戶青島城市傳媒廣場,完成世界上首例大型不可移動文物原比例復制工作。
在云岡石窟數字化室辦公樓外,一臺巨大的3D打印機特別顯眼?!斑@就是讓云岡石窟‘活起來’‘走出去’的功臣之一?!蔽牟^員周宇超介紹道,“2017年,在青島城市傳媒廣場展出的3D打印的等比例第3窟,還是用鋼筋固定的。如今,通過我們對技術的升級,3D打印的石窟,不再需要鋼筋了?!?/p>
“許多人問我們,為什么要把石窟一比一打???打印得小一些不是更容易‘走出去’嗎?”周宇超解釋道,想讓石窟“走出去”,就得還原石窟每一個細節。如果縮小,就會丟失許多細節。
在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展廳,在周宇超的推薦下,記者戴上VR體驗設備,一朵佛蓮將記者托舉在石窟半空,一尊尊雕像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記者眼前,觸手可及,讓記者感受到數字云岡石窟的恢弘和精彩。
2018年,第18窟復制窟落戶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成為云岡在京對外宣傳窗口。同年,3D打印的第13窟七佛造像亮相福州第八屆博博會。
2019年,3D打印的第20窟亮相外交部藍廳山西全球推介會。
2020年9月,云岡石窟第12窟音樂窟3D打印窟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啟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2020年12月底,3D版第12窟音樂窟又從浙江“走”到上海,開啟了云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
……
青年科技工作者們運用VR、AR、數字化等科技手段,令文物可觸摸、可感知,讓云岡的含笑佛陀走出冰冷的石壁“活起來”,讓云岡歷經1500多年的石窟藝術走向世界,向世界傳播云岡文化。
奮斗者,正青春。云岡研究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在新時代山西文物保護建設的征程中櫛風沐雨、接續奮斗,建設“數字云岡”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傳承不絕,讓世界領略云岡石窟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