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葫蘆者,福祿也。葫蘆形體優美,色黃如金,寓意吉祥,賞玩者眾多,為大儒名家所推崇。據考證,人類種植葫蘆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葫蘆也不例外,它是藝術品,也是很好的遠古文化傳承的載體。
“我的父親也是一名老手工藝人,我從事這項是耳濡目染,慢慢的自己也喜歡上這個,以前沒有平臺和條件去研究這些,現在生活富裕了,網絡平臺資料大量涌入,給了我開葫蘆博物館的信心。”說到博物館,劉振像是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著他跟博物館的淵源。
從喜歡到愛好、從愛好到特長、從特長到專業,劉振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在傳統文化和科技進步之間反復摸索,直到兒子問起劉振,“那是不是給葫蘆里放個小朋友就能叫葫蘆娃了?”從這個時候起劉振才開始思考創新和傳承的關系
2021年,博物館從劉振腦袋里跳到了現實生活。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由一個種植展示棚、五個展室、一個外廊展區七部分組成。現有藏品8000余件,以傳承中華文明,挖掘、保護非遺文化產品及其技藝為己任,主要開展葫蘆種植,葫蘆創作技藝傳承,葫蘆文化收藏、展覽、研究等活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館中陳列著的葫蘆,更多的是那些通過場景性彩陶故事講述的葫蘆文化。邊看邊聽,極富趣味。
推陳出新,才能不斷創新。在葫蘆種子培育方面,劉振進行科學雜交、適度干預,讓葫蘆長出形態各異的造型,極大地豐富了葫蘆的文化內涵,其商品附加值也水漲船高,一件葫蘆產品賣到數千、上萬元不足為奇;為了更好地植入新時代文化元素,劉振通過刻、烙、雕、鏤、蝕刻等技法,將花鳥蟲魚、人物景色等各式圖案付之其中,普通農產品搖身一變成為了藝術品;結合傳統節日、紅色故事、民俗故事、十二生肖等都可以將其藝術化地運用不同技藝展現在葫蘆上,今年春晚流行的二十四節氣也給了劉振很大靈感,將傳統的東西配套創作,能夠展現出更全面、更厚重的文化內涵。
在保留傳統內涵的同時,也要注重與現代消費相結合。劉振制作開發了樂器、酒具、茶具等各類與葫蘆有關的文創產品。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和消費人群,將來可以圍繞打造高端的、定制化的手工觀賞葫蘆、中端的文創產品、低端機器加工葫蘆的發展模式,有效增加鄉村就業、提振鄉村經濟、服務鄉村振興。
說到對未來規劃,劉振信心滿滿:“我想更深入挖掘葫蘆傳統文化,共同開展葫蘆觀光、工藝體驗等文旅休閑項目,形成特色產業鏈,既走‘數量型’也走‘質量型’,提升創造力、提高產品力、讓葫蘆的路越走越寬,也讓我們鄉村發展的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