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淑琴 馬麗君 徐昊




內容提要:雙碳目標下,節能減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征收能源稅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應對能源問題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國并未形成完整的能源稅收體系,考慮到數據可獲得性,本文以當前較為完善的成品油消費稅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動態面板模型實證研究其節能效應。研究表明,我國能源稅制可以通過“成本內部化”和“倒逼創新機制”產生顯著的節能效應,但是也受到以下約束:能源稅負的設計并未充分考慮能效與環境成本的影響,其對能效低、環境成本高的能源產生節能效應反而略顯不足;能源稅的節能效應呈現明顯的“累退性”,收入懸殊地區和產業結構非優化區的節能效應明顯落后于收入非懸殊區和產業結構優化區;受制于明顯的收入結構差異,我國能源稅的“累退性”逐步凸顯,而且廠商可以憑借價格、工資以及勞動力市場供需機制將能源稅負轉移給家庭部門,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和非現代產業部門所受的影響最為深刻,產生明顯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反而不利于能源節約型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能源稅的征收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雙重紅利”,能源稅產生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受到所得稅優惠的反向調節作用,由于稅負轉嫁的影響,企業所得稅的調節作用較個人所得稅更為明顯。因而能源稅的“累退性”應成為能源稅制完善和創新的關鍵所在,與所得稅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應成為稅制協調的發力點。
關鍵詞:能源稅;累退性;人力資本扭曲效應;要素替代;能源節約型技術進步
中圖分類號:F81242;F4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2)03-0122-12
收稿日期:2021-01-26
作者簡介:雷淑琴(1976-),女,江西臨川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管理;馬麗君(1997-),女,山西忻州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稅收理論與政策;徐昊(1995-),男,江蘇揚州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經濟、產業經濟、能源資源與環境經濟。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重大研發與推廣專項課題,項目編號:212400410512。
一、引言
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一制造業大國,在全球倡導節能減排的背景下我國碳排放壓力日益凸顯。據《2020年BP能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3417億噸,其中我國排放量高達9826億元,占比高達288%,在2010-2019年間我國碳排放增長速度高達1196%①。當前我國能源消費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碳排放的重要主體,2019年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占全球消費總量占比為243%②。同時,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煤炭為主導,如圖1所示,我國2010-2019年間人均煤炭消費量明顯高于其他三類能源,雖然自2013年起人均煤炭消費量有所下降,但是自2018年起人均煤炭消費量反而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相比之下,歐盟各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主要以石油消費為主,人均煤炭消費量遠低于天然氣消費量且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可再生能源人均消費量呈現逐年上升態勢且于2019年與人均煤炭消費量近乎持平。因而,相比于歐盟各國,我國能源使用效率處于明顯劣勢,如2017年我國能源強度是世界水平的18倍、美國的25倍、歐盟的33倍③。根據《BP2030世界能源展望》提供的信息,歐盟和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也遭受著能源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而當前能源消費的集約化程度遠遠超過我國,這表面上與我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人力資本以及粗放式發展模式等經濟因素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是能源消費有著明顯的外部性,如果沒有政策的扶持,并不能依靠市場機制自動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歐盟國家早在2003年就頒布96號能源稅指令,就歐盟各成員國的能源稅適用稅率和征稅范圍進行了規定,與之相比,反觀我國能源稅的制定和效用的顯現卻是不盡人意。因而本文旨在從實證和理論分析我國現行能源稅制的節能效應、總結歐盟國家近年來能源稅改革的經驗,以期為完善我國能源稅制,提高我國能源使用效率與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供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政策建議。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總體來看,我國學者對能源稅的定義大致存在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最初有關狹義能源稅的官方概念主要源于IPCC2001年第三次評估報告,其將能源稅定義為“對能源中的能量征稅,以減少對能源消費需求的依賴程度,進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后部分學者就能源稅定義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韓風芹(2006)[1]認為化石燃料中的能量是能源稅的主要征收對象;姜克雋和胡秀蓮(2007)[2]認為能源稅是以能源消費者為納稅人,與能源消費行為有關的稅收。可見這部分學者將能源稅的征稅對象限制于能源產品本身的能量稟賦,而其征稅目的主要是通過稅收負擔將能源消費所產生的外部性成本內部化為價格機制,以減少能源過度使用進而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與碳稅的作用機制不同,狹義能源稅對能源使用效率和行為并沒有產生明顯的引導效果,僅對能源使用量和使用行為產生約束力度。就廣義能源稅來說,支持該觀點的學者們大致認為與能源生產消費相關的稅收都應納入能源稅范疇。郭驪(2008)[3]指出能源稅包括能源消費稅和能源環境稅兩種,即能源稅不僅要對能源產品本身消費能量征收一定稅費,還要就消費行為產生的環境外部性征稅。樊麗明和郭琪(2007)[4]認為外國促進能源效率提升的兩種方式主要為通過狹義能源稅收增加消費成本以及投資高水平能源效率技術和產業,因而其認為能源稅可以劃分為能源消費稅(消費稅、資源稅與燃油稅)、能源環境稅(碳硫氮稅)以及能源基金稅(能源補償稅,鼓勵高能效產業投資)三大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狹義能源稅僅對能源消費規模進行了約束,并未在產業結構、價值鏈以及技術水平等深層次原因上產生有效的引導作用。對此,能源稅制度的設計必須將能源消費產生的環境成本納入到成本核算體系,不僅對粗放式的生產模式進行約束和有序引導,還要設計好長期可持續發展規劃,對當前效益不足而后續綠色化潛力較大的產業與技術項目進行重點引導與扶持。
國內外學者對能源稅節能效應的研究可以分為直接和間接效應兩類,其中直接效應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所謂直接效應指的是能源稅可以直接將與能源消費相關的外部成本內部化,矯正能源消費因為稀缺性和環境污染導致的負外部性,進而有利于抑制企業和居民對能源的過度消費需求[5]。目前不少學者已經從實證角度對該效應加以驗證,但是并未得到完全一致的結論。Li等(2012)[6]從實證角度分析汽油價格對汽油消費的影響以反映汽油消費稅的節能效應,結果表明汽油消費稅的征收有效地矯正了汽油消費行為中產生的負外部性,顯著抑制了汽油消費。Salari和Javid(2016)[7]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提高家庭部門的電力消費稅負可以通過價格機制抑制家庭電力消費量。然而居民消費除了與價格機制有關,還會與產品需求價格彈性相關,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的產品能源稅負所提升所產生的能源溢價反而并不能有效地抑制居民消費。Mendelsohn和Kristin(2001)[8]通過對美國兩州的汽油消費彈性進行測算并將汽油消費稅的節能效益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由于汽油價格缺乏彈性,因而汽油稅的節能減排效益并不明顯。間接效應指的是能源稅可以通過影響研發創新進而作用于能源消費。Lin等(2014)[9]指出適當的環境規制在導致企業成本上升的同時也會倒逼企業加快綠色產品和綠色工藝創新,進而實現節能效應。而高昂的環境成本不僅使得企業難以承擔,反而會阻礙綠色技術創新[10]。更甚者,部分企業為了可持續經營只能通過“尋租”以及投機行為獲取非法利益,反而固化甚至進一步惡化粗放式的能源消費模式。烏力吉圖和張鳳瀅(2015)[11]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成品油消費稅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進而實現能源消費集約化。由上述文獻分析可知,大多學者和政策實踐都表明能源稅的征收具有較為明顯的節能效益,但是具體效應的顯現受制于特定能源的需求價格彈性和能源稅負大小。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能源稅能夠產生明顯的節能效應,但是具體效應的顯現受制于能源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與能源稅負大小。
除了產品需求彈性和征稅力度會對能源稅的節能效應產生影響外,也有學者提出能源稅的節能效應也會因為經濟結構的不同存在明顯差異。蒲方合(2016)[12]指出我國能源稅不利于收入合理分配,具有一定的累退性。具體表現為中低收入群體和盈利能力不足的非現代部門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性強而且創收能力薄弱,一刀切式的能源稅制不僅沒有起到激勵創新的作用,而且還會加重弱勢群體和產業部門的稅收負擔,抑制能源轉型動力。由于我國人口密度大,能源稀缺性突出,因而相對其他產品而言,能源需求彈性缺乏,這反而將導致政府對企業施加的能源稅負壓力會通過價格機制由行業部門轉嫁給家庭部門,進而抑制家庭部門的人力資本支出傾向,加劇不同行業、部門以及收入群體間人力資本配置的非均衡狀態,產生明顯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出:勞動力資本水平的提升是價值創造的唯一來源[13],若不加以一定結構和力度的政府干預,反而會進一步加劇人力資本扭曲效應,影響企業技術進步動能,固化能源依賴路徑。如果要從根本上改變能源消費的粗放模式,我國必須要從能源節約型技術進步角度著手,其核心就是要實現要素間長期可持續替代關系[14]。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要素間邊際生產率之比等于要素相對價格之比,如果技術進步以能源為偏向,即技術進步是可以提高能源使用的相對邊際生產效率的,在均衡狀態下能源的相對價格也將會提升,倘若此時有其余要素與其存在替代關系,那么能源需求也將會下降,技術進步將有利于形成節能效應[15]。而要素替代動力的來源并非是物質資本間的簡單價值轉移,人力資本質量和結構的優化才是賦能技術、機械設備以及可再生能源對傳統能源的可替代性的動力源泉。能源稅具有“雙重紅利”效應,一方面可以通過成本內化降低能源損耗和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能源稅征收減少資本和勞動稅負擔,進而有利于人力資本培育和推動經濟增長[16]。可見,如何實現并釋放“雙重紅利”的潛在動力對于減緩甚至扭轉人力資本扭曲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而打造可持續發展節能工藝和技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基于上述文獻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能源稅的節能效應呈現明顯的累退性,具體表現為其對收入差距懸殊地區和產業結構非優化區域的節能效應較收入差距非懸殊地區和產業結構優化區域明顯落后。
假設3:累退性會通過加劇收入分配非均衡產生人力資本扭曲效應。
假設4:“雙重紅利”的充分實現對扭轉人力資本扭曲效應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優惠力度的提升對能源稅收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起到了反向調節作用。
假設5:由于能源的需求價格彈性較為缺乏,廠商有較為明顯的稅負轉嫁動機,這將導致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力度對人力資本扭曲效應的反向調節效應較個人所得稅更強。
三、模型設定與變量選取
(一)模型設定
在考慮數據可獲得性的基礎上,本文選用2003-2014年中國30省份(除西藏、港澳臺)面板數據作為實證樣本④,考察能源稅對能源消費水平的影響和能源稅引致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由于能源消費水平和人力資本的變動是一個漸進、累積的過程,本文引入能源消費水平的滯后一階項構建如下動態面板模型:
lnYi,t=α0+α1lnYi,t-1+α2lnXi,t+αclncontroli,t+provincei+yeart+εi,t(1)
其中,i表示我國各省份(i=1,2,3,…,30);t代表年份(t=2003,…2014);Yi,t表示i省份t年的能源消費水平和人力資本;Xi,t表示i省份t年的能源稅負;controli,t表示可能影響汽油、柴油消費量的其他特征變量;provincei表示不可觀測的省份固定效應;yeart表示不可觀測的年份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α0表示該模型的截距項;α1能源消費稅負的回歸系數,其大小與正負值用以代指能源稅開征對于能源消費量的影響力度與作用方向。此外,為了表示避免異方差的影響上述所有變量本文都取以對數形式。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目前我國雖然并未設立完整的能源稅收體系,但是作為能源稅制中重要稅目的成品油消費稅的構建已經較為成熟,我國成品油消費稅包含汽油、柴油、航空燃油、潤滑油等七類子稅目,汽油和柴油在居民生活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因而本文以汽油和柴油消費稅為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中國能源稅的政策效應。基于此,本文的被解釋變量分別選用人均汽油消費量cons_qy和人均柴油消費量cons_cy表示。此外,為反映由于能源稅累退性所產生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借鑒昌忠澤(2019)[17]的做法選用普通高等學校畢(結)業生數表示人力資本,為避免人口變動帶來的測量誤差,本文將該指標除以地區常住人口,使用每萬人中普通高等學校畢(結)業生數表示人力資本水平。
2核心解釋變量
由于我國《稅務統計年鑒》僅統計了全國成品油稅費數據,樣本數據極其有限,而《國際石油經濟》中統計了2003-2014年30省份的汽油和柴油零售和批發價格,Li等(2012)在實證分析汽油消費稅的節能效應時提出可以采用汽油零售價格表征汽油消費稅。同時《國際石油經濟》中早期的汽油價格僅為90號汽油的零售和批發價格,因而本文借鑒黃春元(2017)[18]的做法主要選用90號汽油和柴油的實際零售價格(以2002年為折算基年,按照歷年來各省市的燃料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進行折算)作為能源稅負的衡量指標。
3控制變量
本文借鑒邵帥和楊莉莉(2010)[19]、齊紹洲等(2015)[20]的做法。選取以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1)政府干預程度(fs),選取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占GDP比重作為衡量指標。
(2)居民收入水平(dr),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衡量指標。
(3)對外開放程度(open),使用經營單位所在地進出口總額與GDP比值表示(進出口總額用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折算得到)。
(4)產業結構(dus),選用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示。
4調節變量
為反映“雙重紅利”中稅收激勵對人力資本扭曲效應的負向調節作用,本文使用如下公式反映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激勵程度:
(1)個人所得稅激勵程度(yhptax),選用1-地區個人所得稅征收總額國內生產總值表示。
(2)企業所得稅激勵程度(yhcotax),選用1-地區企業所得稅征收總額國內生產總值表示。
以上變量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分省年度數據、CSMER數據庫、其中汽油、柴油零售價格來源于《國際石油經濟》中統計的各地汽油和柴油零售價格。表1給出了上述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四、實證分析
(一)能源稅“節能效應”的實證結果分析
重點研究汽油和柴油消費稅開征是否影響人均汽油和柴油消費量,以反映我國能源稅制的節能效應。為驗證模型估計結果的穩健性,本文于表2模型(1)-(6)中分別列示了采用雙向固定效應、面板工具變量法和一步穩健系統GMM的估計結果,實證結果表明:一是被解釋變量人均汽油lnprice_qy和柴油消費量lnprice_cy的一階滯后項在表2模型(1)-(6)中均高度顯著為正,這證實我國能源消費水平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累積的過程,表明本文設定的動態模型具有合理性。二是核心解釋變量汽油和柴油零售價格的回歸系數皆為負,這說明征收汽油和柴油消費稅能夠起到抑制能源消費的作用。其中,為消除內生性問題的影響,本文分別選用實際柴油零售價格和實際汽油零售價格作為模型(1)和模型(2)的工具變量重新估計,理由如下:一是柴油和汽油價格皆與原油價格相關,因而滿足了相關性要求。二是柴油和汽油需求的變動難以影響到對方價格,因而滿足了排他性要求。工具變量法的估計結果如表2模型(3)和模型(4)所示,兩個模型的工具變量選擇也顯著拒絕了不可識別和弱工具變量的原假設,柴油和汽油價格的回歸系數依然為顯著為負。此外,我們依次比較模型(1)-(6)中汽油和柴油消費稅估計系數大小可以看出雖然當前國內已執行的汽油稅率顯著高于柴油(無鉛汽油消費稅為152元/升,柴油消費稅為12元/升),但是汽油消費稅所產生的節能效應反而不如柴油消費稅。對此,本文給出如下解釋:一是汽油作為交通工具主要燃料,需求價格彈性小于柴油,導致汽油消費稅的節能作用反而較為不足,這證實了假設1的準確性。二是汽油的環境污染程度和能源損耗效率皆不如柴油,但是節能效果反而不足,這也間接說明我國汽油稅并未將汽油產生的環境成本和能耗效率損失充分計入稅收成本。三是當前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差異較大,而且總體居民收入差距和產業結構分布不均衡,能源稅征收的累退性將通過收入和產業結構矛盾產生人力資本扭曲效應,進而不利能源轉型動力的形成。
(二)基于能源稅節能效應“累退性”的異質性分析
主要采用基尼系數和產業結構優化水平作為分類變量,以驗證能源稅節能效應的“累退性”。其中,由于我國當前并未公布2003-2014年各省級基尼系數,因而本文借鑒田衛民(2012)[21]做法進行測算,產業結構優化水平選用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表征。此外,本文選用聯合國標準,即基尼系數05為居民收入差距懸殊與否的邊界,產業結構優化水平使用1為產業結構優化區與非優化區的邊界,上述模型的具體實證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在以基尼系數為分類變量的實證模型中,本文發現兩個區域能源價格的回歸系數雖然都為負,但是收入差距非懸殊區能源價格的回歸系數顯著,而收入差距懸殊區的回歸系數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汽油和柴油消費稅征收的節能效應都呈現收入差距非懸殊區明顯高于收入懸殊區,即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弱勢群體占比越高的經濟結構中能源稅的節能效應越弱。而在基于產業結構優化水平分維的實證模型中,本文發現產業結構優化區和非產業結構優化區汽油和柴油實際零售價格的回歸系數都顯著為負,而且產業結構優化區的節能效應要明顯強于產業結構非優化區。上述實證結果皆驗證了假設2的準確性,能源稅的節能效應有著明顯的累退性。
(三)能源稅的“人力資本擠出效應”檢驗
為驗證能源稅節能效應的“累退性”引致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本文在表2模型(5)(6)的基礎上使用人力資本作為新的被解釋變量進行重新估計。結果如表5模型(1)、(2)所示,汽油和柴油實際零售價格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這說明能源稅率的提升能夠顯著抑制人力資本投入,當前我國能源稅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是明顯存在的,驗證了假設3的準確性。值得注意的是,汽油價格上升對人力資本產生的抑制作用顯著大于柴油,這說明較高的稅率也會產生較強的人力資本擠出效應,進而弱化能源稅的節能效應,與上文“節能效應”的回歸結果一致。
(四)能源稅的“雙重紅利”檢驗
稅收基本職能在于籌集財政收入,在保持現有規模的收入基礎上,能源稅籌集的收入可用于減少個人所得稅或企業所得稅的總體稅負,用以減少人力資本擠出效應和加速人力資本-節能技術創新轉化,因此本文引入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激勵程度以及兩稅優惠力度分別與汽油和柴油實際零售價格的交乘項(為減弱多重線性的影響,本文將交乘的兩變量都分別在取交乘項之前都進行了去中心化處理),以考察能源稅籌集為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提供的優惠空間對能源稅人力資本扭曲效應的反向調節作用,其實證結果如表5模型(3)-(6)所示。我們可以發現汽油和柴油實際零售價格分別與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交乘項皆顯著為正,說明在征收能源稅的同時,如果降低個人和企業所得稅可以避免其因為“累退性”而產生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進而實現稅制結構綠色化,這驗證了假設4的準確性。此外,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所得稅所產生的反向調節作用要明顯優于個人所得稅,這是因為能源的需求價格彈性不足,企業可以更為便利地通過價格機制、勞動力市場供需機制將能源稅負轉嫁給消費者,因而企業所得稅優惠力度的提升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傾向,而且還會抑制其產生的稅負轉嫁動機,進而產生更為廣泛的節能效應,這驗證了假設5的存在性。
五、歐盟能源稅的征管經驗借鑒
為研究歐盟能源稅的具體結構和經濟效應,進而提煉出適應我國能源稅制發展的政策經驗。考慮到歐盟能源稅制的政策框架來源于歐盟2003年能源稅第96號指令(即EnergyTaxationDirective2003/96/EC)[22],該文件確定了歐盟對不同能源種類征收的最低稅率。在借鑒該文件的基礎上,根據歐盟2020年7月1日頒發的《消費稅Ⅱ-能源產品和電力》(EXCISEDUTYTABLES-PartIIEnergyproductsandElectricity)[23]一文就歐盟各成員國對主要能源征收稅率和稅款條件分類別進行整理分析。當前文件將能源稅的具體稅基劃分為煤和焦炭、汽油、柴油、煤油、重質燃油、液化石油氣、天然氣、電力等多種類型。本文選取歐盟各成員國對煤和焦炭、汽油、天然氣和電力四項等對我國能源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能源稅的征收情況與政策安排進行梳理,以期對彌補我國能源稅的不足提供政策建議。
(一)煤和焦炭適用稅率和條款
在歐盟地區,與煤炭相關的消費稅率和增值稅率主要與其具體用途相關。目前歐盟將煤炭的具體用途劃分為商用與非商用兩類進行稅制劃分。依據歐盟2003年能源稅指令要求,對用于商業用途加熱的煤炭所征收的最低稅率為每千兆焦耳015歐元,而非商用加熱的煤炭所應征收的最低稅率為每千兆焦耳03歐元。本文將歐盟各成員國煤炭所對應的消費稅和增值稅進行了梳理,整體來看歐盟各成員國就用于非商業用途的煤炭消費行為征收更高的稅率,與煤炭交易相關的增值稅率大致在20%上下起伏。這主要考慮到稅負轉嫁的影響,企業會將能源稅負成本轉嫁給家庭部門,進而產生更為嚴重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而且本文實證結果也表明企業所得稅對人力資本扭曲效應的反向調節作用較個人所得稅更為明顯,能源稅給予的稅收優惠空間如果給予企業部門不僅能夠有效地抑制該部門的人力資本扭曲,還能減弱企業部門的稅負轉嫁動機,因而其所產生的節能效果更為明顯。
在煤炭消費稅率的制定方面,歐盟不僅考慮了煤炭消費規模的影響而且將煤炭消費所產生出的環境污染成本納入到征稅成本體系中。例如,丹麥提出1GJ煤炭消費所應該征收的稅負主要由依據煤炭消費能源所征收的狹義能源稅5670丹麥克朗與1GJ煤炭消費所產生溫室氣體的外部成本(即碳稅)168丹麥克朗組成。其中,瑞典不僅在煤炭稅成本體系中考慮了煤炭消費所產生的環境成本,而且就碳排放績效設置了稅收激勵機制。瑞典就工業企業生產行為設置了碳排放交易計劃,并就達成碳排放交易計劃的企業給予碳稅部分免征得優惠政策,否則要就每噸煤炭消費承擔2976瑞典克朗的稅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丹麥還是瑞典兩國在構建能源稅的成本體系中,環境成本的稅負都占了絕大比重,瑞典的狹義能源稅僅為2061瑞典克朗/噸,幾乎為環境成本的1/14。
在稅收優惠方面,歐盟聯合體主要就農業、漁業、園林業以及鐵路在煤炭能源消費方面給予了一定的稅收優惠,這對鼓勵支持第一產業發展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激勵作用。由于能源稅收的經濟效應存在一定的累退性,經濟基礎越不好的部門和人員越容易承擔更多的能源稅負,加大經濟發展負擔,我國工農業發展基礎差距較大,在征收能源稅的過程中,要極其重視能源稅所產生出的累退性,給予弱勢群體和部門更多的激勵措施,能源稅的主要作用是推動長期可持續的能源生產和消費轉型,而不是短期內完全壓制消費規模,要給予所有市場主體較為充足的能源轉型和發展機會。
(二)汽油適用稅率和條款
歐盟將汽油相關的稅收劃分為含鉛類和不含鉛類兩類,而且兩者征稅率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歐盟規定含鉛汽油最低征稅率是每千升421歐元,不含鉛汽油最低征稅率為每千升359歐元。這是由于不含鉛汽油內含的環境污染成分較含鉛汽油少,使用無鉛汽油的汽車,尾氣排放中的碳氫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將大大減少,這將極大程度地減少劣質汽油消費所產生的環境負外部性。同時有關汽油征收的增值稅率與煤炭相比都在20%水平線上上下波動,稅收負擔相近,這是因為歐盟各國較早的實現了由煤轉油的能源轉型進程,盡管煤炭產生的污染成本較汽油更為顯著,但是市場機制對油氣需求有著較大的依賴性,因而歐盟國家相應提升了汽油應承擔的稅收負擔。當前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比重仍居于主導地位,在增值稅稅率方面不可照搬歐盟做法,而應該借鑒其以市場機制為定價的方式,依據煤炭市場需求相應加大對煤炭施加的增值稅率。除了以含鉛與否作為汽油稅率征收的標準,部分成員國還設置了別的差異化環境標準,例如:德國在不含鉛汽油的基礎上又按照含硫量是否超出10mg/kg這一標準設置了差別稅率;奧地利按照汽油內生物燃料含量和含硫量為標準,如果消費的汽油標的物最低生物燃料含量低于46升或者硫含量大于10mg/kg,那么消費者將承擔較高的稅率;比利時按照辛烷值水平設置了差異稅率,辛烷值成分越高享受的稅率優惠越高;斯洛伐克嚴格禁止含鉛汽油的銷售,并在不含鉛汽油基礎上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生物物質的含量標準,而且該標準隨著時間演進變得更加嚴格(斯洛伐克規定2018-2019年生物乙醇成分要求為59%,2019-2020年生物乙醇成分為62%,2020年起該標準上升為74%)。此外,匈牙利為減弱因能源稅率標準設置缺乏彈性而產生的要素扭曲效應,將世界原油物價水平作為設置汽油差別稅率的重要標準,當世界原油物價超出50美元/桶時,能源價格上升將自動抑制部分過剩的能源需求,匈牙利政府將相應降低稅率,避免此時由于稅負過高加劇人力資本扭曲效應。
(三)天然氣適用稅率和條款
歐盟將天然氣的稅率劃分依據主要分為動力燃料、商用和非商用三類,其中用作動力燃料用途的天然氣使用的能源稅率最高,為每消費1單位GJ天然氣承擔26歐元稅負,用作非商業用途的天然氣承擔稅負為03歐元/GJ,承擔稅負最低的為用于商業用途的天然氣,稅負為015歐元/GJ。這與煤炭差別稅率的設置模式一致。一方面是為了抑制由于外部性而導致的天然氣過度消費所產生的能源浪費,動力燃料是造成能源損耗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是考慮到稅負轉嫁的影響,企業會將能源稅負成本轉嫁給家庭部門,進而產生更為嚴重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
從圖2各成員國天然氣適用增值稅率情況來看,歐盟天然氣增值稅率較煤炭和天然氣而言有了較為明顯的優惠力度,這主要是由天然氣內含清潔成分較高,所造成的環境負外部性較少所致。在稅率標準的設定方面,大多數成員國主要選用天然氣年消費量作為稅率設置的主要維度,由于天然氣屬于清潔能源范疇,當前歐盟成員國主要以油類消費為主要能源結構,鼓勵能源結構向“油轉氣”轉型,是當前政策的主要引導方向。因而,希臘、意大利以及荷蘭三國分別就天然氣消費量設定了累退式稅制結構,年度天然氣消費量越高享受的稅收優惠力度越大。同時,比利時和瑞典兩國政府提出按照環保協議與污染物排放協議的完成情況,就企業消費天然氣的行為集約化程度進行評估,對于完成協議環保要求的單位將享受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此外,歐盟各國對天然氣稅率的設定考慮以減少能源稅“累退性”所造成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為政策目標,對于農業、園林業以及漁業的天然氣消費給予一定的能源稅優惠力度。同時,在兼顧公平性減弱扭曲性方面,天然氣消費稅政策提出對于用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給予一定的優惠力度,如地方公共客運、國防設施、公共管理以及殘疾人補助、救護車能源消費等。
(四)電力適用稅率和條款
對于歐盟各成員國,電力消費稅率同樣被分為商業用途與非商業用途兩部分,其中商業用途的電力消費按照05歐元/MWh稅率征收,而非商業用途按照1歐元MWh稅率征收,其征收目的仍是以緩解因企業稅負轉嫁動機而進一步加劇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為主。同時,為了鼓勵能源轉型,歐盟不少成員國(如意大利、荷蘭、斯洛伐克等)都要求按照電力消費量設置“累退式”差異化稅率,即電力消費量越高所承擔的能源稅負將會越低。在稅收優惠方面,能源稅“累退性”依然是歐盟稅制所注重調節的重要領域,享受電力消費優惠的主要行業與天然氣優惠條件涉及的行業相一致,“農林漁業”和“交通基礎設施行業”(如地鐵、鐵路交通、有軌和無軌電車等)均可以享受一定條件的稅收優惠。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能源稅旨在矯正能源使用負外部性,引導能源節約型技術進步,歐盟國家早有普及推行,因此本文圍繞如何利用能源稅實現能源集約型技術進步,從制約能源稅節能節約效應釋放的因素入手,并分別采用2003-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和歐盟各國能源稅經驗分析對此進行實證和現實案例檢驗,得出如下結論:(1)能源稅負的設計并未充分考慮能效與環境成本的影響,其對能效低、環境成本高的能源產生節能效應反而略顯不足。(2)能源稅的節能效應呈現明顯的“累退性”,收入懸殊地區和產業結構非優化區的節能效應明顯落后于收入非懸殊區和產業結構優化區。(3)我國能源稅的“累退性”逐步凸顯,而且廠商可以憑借價格、工資以及勞動力市場供需機制將能源稅負轉移給家庭部門,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和非現代產業部門所受的影響最為深刻,產生明顯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反而不利于能源節約型技術的研發與推廣。(4)能源稅的征收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雙重紅利”,能源稅產生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受到所得稅優惠的反向調節作用,由于稅負轉嫁的影響,企業所得稅的調節作用較個人所得稅更為明顯。因而能源稅的“累退性”應成為能源稅制完善和創新的關鍵所在。
(二)政策建議
1明確能源稅的功能和基本含義,繼續完善能源稅種,取消不合理的能源稅率的基礎設計。我國要明確能源稅的功能是為了將外部性成本內部化,其根本目的并不是限制能源消費,而是限制能源消費中不合理成分和不可持續模式的進一步擴張,鼓勵能源節約型技術進步、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環境等長期綠色可持續目標的實現。因而當前我國能源稅制的設計一定要以長期發展可持續為目的,不少學者提出狹義的能源稅概念,認為應就消費能源內含能量大小進行征稅,這僅僅在能源規模上產生了約束作用。為實現能源集約化的長期目標,我國能源稅率的設計應該學習歐盟經驗,將環境外部成本納入到能源稅率的制定環節,本文比較得出歐盟在能源稅率中的外部成本份額遠超出狹義能源稅比重。同時,我國當前能源稅種較為缺失,消費稅僅對成品油的消費行為進行了約束,而對居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主導地位的煤炭并未設置應有的征稅條款。此外,增值稅中居民煤炭生活用品給予了9%的優惠稅率,這反而不利于引導能源消費和生產環節實現“帕累托最優”配置。基于此,一方面我國能源稅制的設計應優先提升煤炭消費行為的適用稅率,以充分反映煤炭市場需求、內含能量規模與外部性成本,另一方面能源稅制既要包括諸如煤、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種類,還有電力、熱力等二次能源種類,能源種類眾多,短期內能源稅制改革很難將所有能源種類囊括其中,因而我們更應遵循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可以根據經濟和市場發展程度與結構,在已有成品油消費稅的基礎上,對能源消費占比較高和外部性影響較大的能源(煤炭、石油)稅制進行優先設計,等時間經驗充足后再逐步轉移到更加復雜的天然氣和電力消費上。
2以鼓勵能源結構轉型的長期目標為重點,設計富有彈性的能源稅定價機制與優惠政策。我國當前能源稅的激勵措施主要采取以最終經驗成果分割比例變動的直接引導措施,而在事前的間接引導方面(通過企業的稅基減免以實現企業從事特定研發和生產活動的行為進行激勵)較為乏力。歐盟注重能源稅在能源結構引導中的長期激勵作用,設置了按照不同能源消費和生產條件,當前特定種類的能源消費量是各成員國經常使用的差異化評價標準。對于部分污染程度高、市場需求高的能源(如汽油、煤炭)歐盟并未提供任何消費行為補貼,而對于處于轉型目標中的清潔能源(如電力、天然氣)歐盟成員國提出“累退式”激勵措施,即清潔能源消費量越高,清潔能源消費者享受的稅收優惠越充足,以鼓勵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化方向轉型。也有不少成員國就能源內含成分的清潔化程度(如是否含鉛、含硫量、生物質能含量等)和能源消費行為是否滿足環保協議等提出了彈性稅率機制。同時,為避免能源價格機制變動所產生的扭曲效應,匈牙利也提出按照能源市場價格波動設計反向稅率變動的能源稅率定價機制。這些間接引導機制的引入對于鼓勵我國實現長期可持續的能源轉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注重能源稅率結構性調整設計在減少能源稅“累退性”和“要素扭曲效應”的負面影響。由于能源稅是針對能源內含能量與能源消費引致的外部性成本征收的稅種,其節能效應具備一定的“累退性”。這是因為收入較低部門和個人往往難以擁有能源效率更高的技術設備與人才儲備,反而比收入更高部門和個人承擔著更為沉重的能源稅負,此時“一刀切”的能源稅制度反而會固化現有能源消費路徑,甚至由于稅收部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收入較低的部門的發展資金,進而產生較為嚴重的“尋租”行為。能源稅的征收不是以控制能源消費規模為重點,如何引導能源消費模式集約化才是其政策本質,因而歐盟各成員國對收入較低和經濟發展基礎不好的部門和行業提供了一定的稅收激勵,比如農業、園林業以及漁業享受一定的稅收激勵,同時為弱勢群體能夠享受公平的發展機遇,歐盟也對用于交通基礎設施普及、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共管理項目的能源消費行為提供了稅收優惠。此外,能源稅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也因征收對象不同而存在明顯差異,由于能源需求價格彈性缺乏,企業部門的稅負轉嫁動機十分明顯,其所產生的人力資本扭曲效應不僅體現在企業部門,還會進一步轉嫁給家庭部門,尤其是收入較低的家庭,因而歐盟國家對于商業部門更多的能源稅優惠。基于此,我國在能源稅款目設計時更要注重將更多的稅收優惠給予發展基礎較為工農業以及低收入群體,由于企業存在明顯的稅負轉嫁動機,能源稅給予企業部門的優惠要更為集中。同時,在能源使用和建設項目方面,我國能源稅制要給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項目更多的優惠,以減少“累退性”對我國弱勢群體和部門的負面沖擊。同時,能源稅也存在“雙重紅利”不僅對環境污染和能源浪費存在抑制作用,還可以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減少對其他稅收的依賴性,如果在能源稅征收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所得稅優惠,反而還能對人力資本扭曲效應產生反向調節效應,打造能源節約型技術進步的可持續優勢。
注釋:
①201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數據為8776億噸,數據來源為《國際統計年鑒》。
②數據來源于《2020年BP能源統計年鑒》。
③數據來源于http://wwwchinapowercomcn/zx/jzqb/20200826/28667html.
④在地區層面,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柴油和汽油零售價格以及相應能源消費量皆未統計西藏地區數據,因而本文只能將西藏地區從面板樣本中剔除;在時間維度層面,各省市汽油、柴油零售價格的數據僅統計了2002-2014年間數據且2002年及以前汽油、柴油消費量重慶、寧夏、海南三省份存在缺失值,因而本文最終只能選擇2003-2014年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參考文獻:
[1]韓鳳芹.能源稅開征的必要性及方案設想[J].財政研究,2006(4):53-55.
[2]姜克雋,胡秀蓮.中國能源稅體系設想[J].綠葉,2007(7):26-27.
[3]郭驪.論構建中國特色環境稅體系[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5):11-16.
[4]樊麗明,郭琪.公眾節能行為的稅收調節研究[J].財貿經濟,2007(7):57-63.
[5]蘇國燦,童錦治,黃克瓏.我國消費稅稅率與征稅環節的改革及其福利效應分析——以煙、酒和成品油為例[J].財政研究,2016(9):19-29.
[6]LiS,LinnJ,MuehleggerE.GasolineTaxesandConsumerBehavior[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12,64:302-342.
[7]SalariM,JavidRJ.ResidentialEnergyDemandintheUnitedStates:AnalysisUsingStaticandDynamicApproaches[J].EnergyPolicy,2016,98:637-649.
[8]Sipes,K.,andMendelsohn,R.TheEffectivenessofGasolineTaxationTomanageairPollution[J].EcologicalEconomics,2001,36(2):299-309.
[9]LinH,ZengSX,MaHY,etal.CanPoliticalCapitalDriveCorporateGreenInnovation?LessonsfromChin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4,64(2):63-72.
[10]GrayWB.TheCostofRegulation:OSHA,EPAandtheProductivitySlowdown[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77(77):998-1006.
[11]烏力吉圖,張鳳瀅.燃油稅改革: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S1):508-510.
[12]蒲方合.再論成品油稅制改革——以成品油消費稅為主[J].財會月刊,2016(5):64-67.
[13]白永秀,劉盼.人工智能背景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J].經濟學家,2020(6):16-25.
[14]張華,魏曉平,呂濤.能源節約型技術進步、邊際效用彈性與中國能源消耗[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2):11-22.
[15]王班班,齊紹洲.有偏技術進步、要素替代與中國工業能源強度[J].經濟研究,2014,49(2):115-127.
[16]何平林,喬雅,寧靜,等.環境稅雙重紅利效應研究——基于OECD國家能源和交通稅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9(4):33-49.
[17]昌忠澤,陳昶君,張杰.產業結構升級視角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適用性研究——基于中國四大板塊經濟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9(8):62-74.
[18]黃春元.成品油消費稅經濟效應的實證研究[J].稅務研究,2017(7):101-106.
[19]邵帥,楊莉莉.自然資源豐裕、資源產業依賴與中國區域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2010(9):26-44.
[20]齊紹洲,林屾,王班班.中部六省經濟增長方式對區域碳排放的影響——基于Tapio脫鉤模型、面板數據的滯后期工具變量法的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5):59-66.
[21]田衛民.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數測算及其變動趨勢分析[J].經濟科學,2012(2):48-59.
[22]EuropeanCommission.EnergyTaxationDirective2003/96/EC[R/OL].(2003-10-27)[2021-05-17].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03L0096.
[23]EuropeanCommission.EXCISEDUTYTABLES-PartIIEnergyProductsandElectricity[R/OL].(2020-07-01)[2021-05-17].https://ec.europa.eu/taxation_customs/sites/taxation/files/resources/documents/taxation/excise_duties/energy_products/rates/excise_duties-part_ii_energy_products_en.pdf.
Energy-savingEffectandOptimizationPathofChineseEnergyTaxSystem
——TheAnalysisBasedonSystemGMMandEUExperience
LEIShu-qin1,MALi-jun1,XUHao2
(1.ZhengzhouInstituteofAviationIndustryManagementbusinessschool,Zhengzhou450015,China;
2.ChineseAcademyofFinancialSciencesgraduateschool,Beijing100142,China)
Abstract:underthedual-carbongoal,theimportanceof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has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andthecollectionofenergytaxhasbecomeanimportantmeansfordevelopedcountriestodealwithenergyproblems.Becauseourcountryhasnotformedacompleteenergytaxsystem,takingintoaccounttheavailabilityofdata,thispapertakesthecurrentrelativelyperfectrefinedoilconsumptiontaxasthemainresearchobjecttoestablishadynamicpanelmodeltocarryoutempiricalresearch.TheresultsshowthatChina′senergytaxsystemcanproducesignificantenergy-savingeffectsthrough“costinternalization”and“reverseinnovationmechanism”.Butitisalsosubjecttothefollowingconstraints.Thedesignofenergytaxburdendoesnotfullyconsidertheinfluenceofenergyefficiencyandenvironmentalcost,butitsenergysavingeffectonenergywithlowenergyefficiencyandhighenvironmentalcostisslightlyinsufficient.Theenergysavingeffectofenergytaxisobviously“regressive”.Theenergysavingeffectofareaswithwideincomedisparityandareaswithnon-optimizedindustrialstructureobviouslylagsbehindareaswithnon-wideincomedisparityandareaswithoptimizedindustrialstructure.Subjecttotheobviousdifferencesinincomestructure,the“retrogression”ofenergytaxinChinaisgraduallyhighlighted,andmanufacturerscantransfertheenergytaxburdentothehouseholdsectorbyvirtueofprice,wagesandlabormarketsupplyanddemandmechanism.inparticular,low-andmiddle-incomegroupsandnon-modernindustrialsectorsaremostdeeplyaffected,resultinginanobvioushumancapitaldistortioneffect,whichisnotconduciveto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promotionofenergy-savingtechnologies.Thecollectionofenergytaxcanbring“doubledividend”toeconomicdevelopment.thedistortioneffectofhumancapitalcausedbyenergytaxisreversedbythepreferentialeffectofincometax,duetotheinfluenceoftaxburdentransfer.theregulatoryeffectofcorporateincometaxismoreobviousthanthatofpersonalincometax.Therefore,the“retrogression”ofenergytaxshouldbecomethekeytotheimprovementandinnovationofenergytaxsystem,preferentialtaxpoliciesrelatedtoincometaxshouldbecomethefocalpointoftaxcoordination.
Keywords:energytax;retrogression;distortioneffectofhumancapital;factorsubstitution;energy-savingtechnologicalprogress
(責任編輯: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