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軍
考點概述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理解常見的18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高考文言文閱讀基本上不會超出這個范圍。這18個文言虛詞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學習文言虛詞,考生可以用各個擊破的方法進行,即積累某個虛詞的所有意義和用法,具體答題時再進行推敲,確定準確的意義和用法。譬如考查頻率最高的“而”字,它除了偶爾用作代詞(你、你的、你們的)、助詞(無實際意義,如俄而、既而、已而等)、副詞(才、就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連詞,情況也比較復雜:表因果關系、表目的關系、表假設關系、表并列關系、表承接關系、表遞進關系、表轉折關系、表修飾關系,等等。根據其不同的關系,我們再進行不同的翻譯。對于這18個文言虛詞,考生都可以采取這種方法對其用法加以掌握。
此外,考生還須掌握一些揣摩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方法。
1.巧看搭配猜詞義
請看下面句子中的“以”字:
(1)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諸葛亮《出師表》)
(2)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
(3)(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史記·魏公子列傳》)
(4)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袁枚《祭妹文》)
(5)以勇氣聞于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面例(1)~(2)中的“以”連接的都是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故可以推斷這里的“以”都是連詞,表示目的關系;例(3)中的“以”連接的是名詞“客”,聯系上下文來看,可以確定這里的“以”由介詞轉化為帶有一定動詞色彩的“率領”之義;例(4)~(5)中的“以”所搭配的對象都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共同構成短語修飾后面的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原因等,可以推斷其是介詞。
2.界定詞性猜詞義
由于一些文言虛詞特定的詞義與其所屬的詞性有一定的關聯,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明確某些詞語的意義。如有些文言詞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
(1)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史記·李將軍列傳》)
(2)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蘇軾《石鐘山記》)
“以”既可用作實詞,又可用作虛詞,考生要分清“虛實”。例(1)是說李廣根據敵我雙方形勢,認為此時如果帶領百騎逃走的話,必致匈奴大軍追殺而全軍覆沒,因此這里的“以”是實詞,意為“率領、帶領”;例(2)的“以”是介詞,意為“把”。
3.利用語境猜詞義
特定的語境可以決定一個詞語特定的意義與用法,這種用法也許是打破常規,也許是我們不曾見過的,但這種意義可能只能切合此境。對于這種語句的整體意義限制了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情況,考生須根據具體的上下文來進行判斷。如:
(1)遷客騷人,多會于此。(歐陽修《岳陽樓記》)
(2)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歐陽修《岳陽樓記》)
(4)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上面例(1)中的“于”字,需要在翻譯全句的基礎上,加以推測,意為“在”,介詞。對于例(2)也是如此,全句的意思是愿意拿十五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那么這個“以”即為介詞,“用、拿”的意思。例(3)的語境是“這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由此推斷,句中的“則”應為副詞,表判斷,意為“是、就是”。例(4)出自《齊桓晉文之事》,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情,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而齊桓公、晉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愛稱霸天下的,與儒家所倡導的“王道”相對立,所以孟子將話題岔開:“無以,則王乎。”“如果不得不說,那么還是說說王道的事吧。”此處“則”為連詞,表假設關系,意為“那么”。
總之,以上只是一個推斷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一些方法,考生要想在文言文閱讀這一領域“縱橫馳騁”,還須有豐富的文化積淀與文詞功底,這就要求考生多看,多讀,多思考。
文本鑒賞
李太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云:“白竊慕高義,已經十年。云山間之,造謁無路。今也運會,得趨未塵,承顏接辭,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跡,崎嶇未便。何圖謗詈忽生,眾口攢毀,將欲投杼下客,震于嚴威。然自明無辜,何憂悔吝!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過此三者,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實,罪當其身,則將浴蘭沐芳,自屏于烹鮮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竄海,轉死溝壑。豈能明目張膽,托書自陳耶!昔王東海問犯夜者曰:‘何所從來?’答曰:‘從師受學,不覺日晚。’王曰:‘吾豈可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想君侯通人,必不爾也。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遂之長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裴君不知何如人,至譽其貴而且賢,名“飛天京”,天才超然,度越作者,棱威雄雄,下懾群物。予謂白以白衣入翰林,其蓋世英姿,能使高力士脫靴于殿上,豈拘拘然怖一州佐者邪!蓋時有屈伸,正自不得不爾。大賢不遇,神龍困于螻蟻,可勝嘆哉!白此書自敘其平生云:“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間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于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明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其存交重義如此。“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其養高忘機如此。而史傳不為書之,亦為未盡。
(選自洪邁《容齋隨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