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王迪 賈偉
2009年,我國啟動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尋路探徑,駛入改革深水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醫改步入“快車道”,給百姓看病就醫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10年,掛號更方便,藥品更豐富,醫保報銷更實惠。遠程醫療、智慧醫療更智能,家庭醫生就在大家身邊。
百姓看病就醫10年間變化不少,幸福感都在他們的故事里,在他們的笑容中。
“現在的患者,在鄉鎮醫院就能體驗到以前在縣城醫院才能享受到的醫療條件,基層醫院與大醫院的差距不斷縮小,多數情況下,老百姓看病就醫在鄉鎮醫院就能解決,這種變化是顯而易見的。”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高谷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王培說。
新醫改實施以來,彭水縣委、縣政府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點多面廣、功能相似、管理成本高、發展不均衡等情況,統籌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集團化管理改革。當地以互助共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康快速發展,切實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據了解,當地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統一的資金歸集管理,整合閑散資金、衛生事業經費及部分成員單位原有積累資金構筑“資金池”。
資金主要用于成員單位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設備購置、人才引進培養、對部分成員單位進行工資待遇托底等。資金在集團內部統籌使用,促進機構間均衡發展,形成了“合作金融、共享經濟”的財務統籌管理模式,解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獨自發展面臨的困境局面。
高谷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在么表示,基層醫療能力提升,越來越多的患者留在基層就診,讓基層醫療機構“抱團取暖”,增強服務能力,門急診、住院患者留在鄉鎮就醫比例不斷攀升。
如今的彭水,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與大醫院一樣優質的診療和檢查檢驗等服務,享受轉診綠色通道、延伸處方等多項便民惠民政策,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
以往,村醫只能靠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老三樣”為村民看病;如今,“全科醫生助診包”賦能昔日村醫,他們擁有了現代醫學診療的新武器,真正將村衛生室變成村民健康管理的“前沿哨所”。
“老師,您看看,數據顯示您的相關指標稍稍偏高,但還在正常范圍內。最近一定不要吃太多肉,不然您這個心梗和高血壓很危險。”近日,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三臺鎮喇嘛昭村衛生室內,72歲的喇嘛昭村村民、哈薩克族退休教師阿不都哈力木·巴合特巴義正在接受自己的學生、喇嘛昭村村醫葉樂卡·熱斯別克給他做的身體檢查。
醫生在為小朋友切脈診斷。目前,全國各地基層醫院就診環境均有大幅改善。
一根根線從旁邊桌上小小的檢查儀器中伸出,連在阿不都哈力木·巴合特巴義身上,伴隨老人并不強勁的呼吸微微震顫。葉樂卡·熱斯別克的目光緊緊注視著檢查儀器屏幕上閃過的一條條信息,隨著最終數據的顯示,葉樂卡·熱斯別克終于松了一口氣。
“我們村距離縣城50多公里,離三臺鎮鎮區也有30多公里,屬于少數民族聚居村,長期以來受限于距離、經濟條件、語言溝通等問題,村民們就醫非常不便。”據葉樂卡·熱斯別克介紹,老師患有心梗、高血壓,做過3次血管支架手術。“醫生建議每10天接受一次檢查,但因路途不便,老師半年多才能去縣醫院一趟。”雖然是村醫,但因自身經驗缺乏、村里醫療設備不足等原因,葉樂卡·熱斯別克無法為老師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這半年來,因為有了‘行走的醫院’全科醫生助診包,村里醫生終于能夠按照診療方案幫村民檢查,預判病情發展,并且幫患者連線上級醫院專家,我從中翻譯,讓患者對病情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葉樂卡·熱斯別克說。
“行走的醫院”是由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中西部振興與發展辦公室等單位發起的醫療幫扶項目,去年年底在天山北麓東端的吉木薩爾縣正式落地,是迄今為止吉木薩爾縣各族群眾享受到較為顯著的醫療改革成果。
全科醫生助診包,是“行走的醫院”項目為基層醫生配備的智能化診療設備。據了解,助診包可以通過連接超聲探頭、導聯線等不同的外接設備,進行24項血液化驗、11項尿液檢測、超聲影像檢測、心電圖檢測以及血壓、血氧等常規檢測,幾分鐘便出結果。
“這個包包是我的‘救命恩人’!”說起“行走的醫院”項目的智能化診療設備,內蒙古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海子灣村村民劉根樹忙不迭地點頭表示感謝。
5月19日晚,劉根樹出現持續性胸痛、胸悶不能緩解,伴隨出汗癥狀。隔天一早,他來到村醫李俊義所在的村衛生室就診。
“李醫生用助診包對我進行了心電圖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實時上傳至達拉特旗人民醫院‘行走的醫院’遠程心電協診系統。”劉根樹回憶道,當時值班醫生通過實時上傳的數據發現異常后,立即與村醫李俊義取得聯系,并將心電圖傳輸至醫院胸痛中心的微信群。
達拉特旗人民醫院隨即一鍵啟動胸痛中心綠色通道,并派出心內科醫生王福榮介入治療團隊前往導管室準備。當劉根樹到達后,經醫生會診,醫院立即為劉根樹安排了手術。
半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劉根樹從入院到血管開通僅用了48分鐘。
事實上,除了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助診包,讓基層全科醫生為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超聲檢查以及血壓、血氧等31項檢測檢查外,“行走的醫院”還免費提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29家三甲醫院的遠程門診專家號源,“遠程醫療”服務徹底延伸到了老百姓身邊。
不僅如此,群眾看病時,有關化驗、檢查結果可及時通過設備傳送給專家,專家依據結果,通過視頻等形式為患者進行“面對面”診療。
3月13日一早,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人民醫院接到一通急診電話,當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后,發現患者口唇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經詢問家屬后得知患者昨夜飲酒后,出現惡心、嘔吐、胸部疼痛等癥狀,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為急性心肌梗死。隨后,醫護人員立即聯系醫院胸痛中心進行會診,并做好院內接診準備。
手術期間,考慮到病人高危,手術風險極大,該院胸痛中心通過“行走的醫院”遠程診療服務,請到北京安貞醫院李全教授進行遠程視頻會診,現場指導手術步驟,經合力搶救,患者最終得以轉危為安。
在四川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鄉鎮一級的衛生院已頗具規模。圖/于海軍
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行走的醫院”通過搭建遠程診療平臺、為基層醫生配備智能化“全科醫生助診包”、提供完善的設備使用培訓等精準舉措,賦能基層醫生把優質醫療資源和服務背進百姓家里;同時配備“互聯網+醫療”平臺,整合專家資源及各級醫療機構建立醫療聯合體,推動形成分級診療就醫新秩序,助力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切實打通全民健康“最后一公里”。
“當天就診,有些檢查報告單要等到次日才能出結果,第二天又要重新掛號,不僅麻煩,還多花錢。現在醫院推出的一次性全程診療服務解決了這個問題,真是太方便了!”在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正在就診的患者吳麗對醫院的創新模式贊不絕口。
聚焦醫療服務中的難點、堵點問題,該院積極探索推行“一次性全程診療”“知名專家團隊”“碼上提意見”“院長馬上辦”等服務模式,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努力打通看病就醫瓶頸,讓人民群眾便捷就醫、安全就醫、有效就醫、明白就醫。
7月11日,吳麗拿著剛出來的腸鏡檢查報告單,來到消化內科門診找醫生復診。
此前,吳麗在查體時發現有腸道息肉,10日來醫院復查。消化內科醫生為其開具內鏡治療檢查單,讓其完善當日檢查和腸道準備后,次日進行無痛腸鏡檢查。
醫生還告訴她,做完腸鏡檢查、拿到檢查報告單直接找醫生看,不用再二次掛號,只需在分診臺刷“0元惠民號”即可進行復診。
2021年4月以來,在落實國家有關掛號制度基礎上,醫院探索推行門診“一次性全程診療便民服務”—患者攜檢查檢驗結果再診時,3日內在同一院區、同一科室不再二次掛號。
為此,醫院組織門診部、信息部、醫務部等部門多次召開工作協調會,梳理新政策推行過程中的堵點和難點,并制定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為確保這一惠民舉措形成長效機制,醫院專門制定配套激勵措施,對患者第二天、第三天無需掛號來看病的,實行“0元掛號費”,同時,門診惠民號源納入醫生的個人門診工作量,而0元惠民號這部分費用則由醫院買單。
此舉既調動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也進一步提升了患者就醫體驗,通過醫院讓利給廣大患者,也讓患者切身感受到了醫院便民惠民服務的誠意。
破解疑難病“看大專家難”問題,各地沒少下繡花功夫。
今年2月初,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探索實施“知名專家團隊”診療模式,并率先在產科名醫韓英杰工作室進行試點。
“三年前,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提前一周才能掛上韓主任的號。現在有了‘韓英杰名醫工作室’的號源,通過團隊的仲國慶醫生,很快見到了韓主任,并預約了她下周的剖宮產手術。”準媽媽李燕說。
由名醫牽頭,并抽調科室骨干醫生,成立名醫工作室,工作室配備若干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等不同層級的醫生。患者由以往直接掛知名專家號,改為直接掛知名專家領銜的專家團隊號,專家組團為患者提供院內層級診療服務。
目前,醫院已陸續推出韓英杰、王長河、喬森、鹿占鵬、任長杰、閆中瑞和馮潔等七大名醫領銜的“知名專家團隊”。
“在這種診療模式下,有效引導患者理性就醫,既可以將常見病、輕癥、不需要知名專家診治的號源‘騰挪’出來,幫助普通患者得到更快速、有效的治療。同時,讓病情復雜、疑難危重的患者更容易看上‘大專家’。”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鐘海濤說。
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行走的醫院”項目,打通全民健康“最后一公里”。
他介紹,通過分層診治,實現了疑難患者救治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提升門診的服務能力,提升老百姓的就醫體驗。同時,也迅速提高了名醫工作室團隊成員的診療能力。
近年來,各地為進一步提高群眾看病就醫體驗,不斷優化醫患溝通服務。
以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例,當地開展“碼上提意見、院長馬上辦”服務行動,切實提升群眾就醫體驗。
在醫院門診大廳、住院大廳、電梯間等公共區域,醒目的“碼上提意見、院長馬上辦”二維碼隨處可見,前來就醫的患者或家屬拿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便捷進行意見建議反饋。
通過掃描二維碼,患者可隨時隨地對診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意見或建議。
院長熱線工作人員對掃碼提議人關于醫療、護理、檢查,以及窗口、后勤、安保等方面問題分類,根據問卷內容聯系相關科室及時整改,并對問題是否解決進行二次回訪,確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優化群眾就醫感受。
不僅如此,醫院完善門診、住院回訪服務,定期抽取門診、住院患者,就醫療質量、服務態度、醫德醫風等方面進行全面調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今年以來,圍繞患者就醫過程的急難愁盼問題,醫院開展“群眾看病就醫滿意度提升”專項行動,圍繞7個方面提出25項提升群眾滿意度的具體舉措,力求實事做實做細。
據了解,該醫院將進一步優化醫療服務模式,健全完善相關工作機制,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