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暢婉潔 徐英子
改革是推進醫藥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國于2009年啟動新一輪醫改,至今已有13年。那么,最初的目標實現了嗎?下一步的重點是什么?
為此,《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原司長梁萬年。
梁萬年
您擔任了多年國家衛計委/衛健委體改司司長,是新醫改的實操者。您怎么看待改革效果?
新一輪醫改從2009年開始,當年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了醫改的戰略目標,包括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
經過持續深化改革,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完成了立柱架梁任務,改革成果廣泛惠及群眾,并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人均期望壽命逐年提高,由2012年的74.4歲提高至2019年的77.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12年的24.5/10萬降至2020年的16.9/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12年的10.3‰降至2020年的5.4‰,提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已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用較少的衛生投入取得了較高的健康績效。
二是居民就醫負擔不斷減輕。黨的十八大以來,醫院收入結構持續優化,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全國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增長率由2012年的23.3%降至2019年的13.6%。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所占比重持續下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19年的28.36%,為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的25個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2%,顯著降低相關疾病治療費用。
三是衛生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斷改善?;緦崿F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縣有達標縣醫院,近95%的居民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持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不斷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供與利用公平性,城鄉居民健康狀況差異進一步縮小。完成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任務,促進城鄉居民享受公平保障待遇。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建立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機制,確保貧困人口病有所醫。
四是居民服務滿意度不斷提高。實行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優化服務流程,改善就醫體驗,方便群眾看病就醫。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改善,我國住院患者總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穩定在較低水平,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升。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實現跨省就醫即時結報、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五是衛生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發揮衛生健康在服務外交大局中的獨特作用,加強我國醫藥衛生政策經驗和理念的國際交流,推廣傳統中醫藥文化,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維護國際衛生安全,在全球衛生發展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阻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充分彰顯了我國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向世界展現了大國擔當。
現在看,規劃到2020年的任務是基本達成的,中國的醫改既定目標在逐步實現。醫改是世界性難題,而中國醫改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我們在短時間內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醫保網絡,多年來覆蓋率一直維持在95%以上的水平,這意味著中國的老百姓不管是什么身份,都能享有醫保報銷;基層能力薄弱、區域不平衡是世界性難題,我們探索出了許多重要經驗,大大提高了基層醫療服務的質量與可及性。
我國醫改經歷了哪些重要階段?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衛生健康工作面臨著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流行,醫療衛生資源短缺、水平低下的嚴峻形勢。按照“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經過不懈努力,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在城市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公立醫院網絡,在農村建立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了適合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水平的醫療衛生制度,國民健康水平迅速提升。
改革開放后,在黨和國家大力推進經濟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針對醫藥衛生資源短缺、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我國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面持續探索,擴大醫療機構自主權,放開搞活,完善醫療機構經營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加醫療衛生資源的供給。經過改革,醫療衛生機構的活力明顯增強。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暴露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衛生事業發展滯后于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等問題,促使社會各方高度重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2009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深化醫改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基本路徑,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推動形成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戰略轉變,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改革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會上指出,下一步醫改重點任務是構建五大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包括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這些是既往醫改成果的制度化,與前期醫改一脈相承。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在醫療衛生領域,表現為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醫療需求和供應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出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如何進一步鞏固基本的體系制度,同時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擺在我們面前。
醫改不可能一蹴而就。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之前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可能成為將來改革的對象。改革永遠在路上。
下一步醫改的重點是什么?
隨著“以疾病為中心轉為以健康為中心”“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等重要理念的更新,醫改將按照中央的要求進行深入。
分級診療要持續推進,這是實現“以健康為中心”最效率、最經濟的途徑。如何實現上下一本賬、一條心、一家人,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滿足多樣化健康需求,要構建一個內涵更為豐富的衛生健康體系,不僅僅是傳統的醫療衛生體系。在現有體系的基礎上,從上到下,都有延伸的空間。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康復、養老、長期護理,臨終關懷需要進一步完善;針對有特需服務需求的中產階層,美容、保健、抗衰、心理咨詢的服務有待布局。
三明經驗近年被多次要求推廣,您是第一個將其帶上全國層面的人,它解決了什么問題?
三明醫改,一方面改變既有的扭曲的價格體系和醫療行為;另一方面確保醫院維持運行,政府的投入和百姓的就醫負擔不加重。具體到做法上,醫院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提升勞動技術價格,實現收入平移;通過藥品“兩票制”,降低虛高價格;通過薪酬改革,斬斷灰色利益鏈等。
之前有人質疑三明醫改,說醫保、醫院、醫生、患者一起打麻將,4個人都贏了,這怎么可能?現實是少部分人的不正當利益被犧牲了,也就是藥品流通中的不正當溢價。醫保財政從中省下的錢,通過服務價格調整給到醫院,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