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克拉瑪依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烏爾禾區委書記 薛宏舜
烏爾禾區是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所在地—克拉瑪依市的4個區之一,是大美新疆“五區三線”旅游精品線路北線的必經之處和中間點,是北疆西部地區重要交通樞紐。
烏爾禾區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世界魔鬼城,3A級旅游風景區恐龍文化苑、艾里克湖、白楊河大峽谷等。
近年來,烏爾禾區持續穩定,社會繁榮,游客紛至沓來。但旅游旺季游客住不下、留不住,“過境游”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作用有限。
一方面,烏爾禾區旅游服務供給嚴重短缺,酒店床位不到200張,旅游旺季一床難求;另一方面,隨著農業人口持續向城鎮轉移,農村空心化程度不斷加深,大量宅基地閑置,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益低下。
為解決城鄉發展脫節,提升當地旅游服務供給能力,烏爾禾區結合當地發展實際,打造“西部烏鎮”,以建設特色旅游小鎮為牽引,按照“政府引導、集體主導、農民自愿”的模式,采取市場化運作,整體流轉農民宅基地及房屋發展民宿產業,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有效破解了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難題。
堅持黨的領導,全面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作用,特別是鄉村黨組織的作用,在前幾年的庭院經濟、民族團結等群眾工作和現今項目建設的政策宣講、簽訂協議、幫助搬家、過渡安置等各個環節,全體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幫助老百姓解答政策,化解難題,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堅持以民為本,全力保障發展農民權益。在項目決策過程中,光是群眾提出的問題清單就有400多條。在制定政策、解決村民安置方面,優先保障和發展群眾利益的角度出發,參加“西部烏鎮”的農戶,將宅基地使用權及地上附著物以協議形式委托給村委會,村委會統一交給區城投公司建設運營20年。20年里,農戶每年獲取收益、享受分紅,不承擔任何風險。20年后,資產均歸農民集體所有,且項目過程中,群眾不承擔任何風險,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和認可,確保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堅持改革創新,勇于擔當積極作為。把“死資產”變成了“活資本”,創造性地將老百姓收益分為宅基地的基準收益、房屋基準收益、房屋及其他地上附著物收益。同時,嚴格按照法律法規,依法進行全面清理,共依法清退35戶非法占有宅基地的人員,為42戶沒有分宅基地的農戶分了宅基地,把所有宅基地統一到了同等面積。
自項目實施以來,已連續兩年給參與項目農戶發放收益,每年戶均3.3萬元。2021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06元,較2016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7.5%以上。“西部烏鎮”運營后,可直接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按照農民意愿,參與項目的農戶安置進了新建的智慧化小區,“進城上樓”的農民享受到與市民同等的就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堅持試點先行,找準改革突破口。2018年,鼓勵引導一戶農民將閑置的宅基地和房屋委托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再由村集體流轉給企業開發經營民宿,雙方簽訂20年流轉合同,約定年租金兩萬元,租金每3年上漲10%,企業不得拆除安居房,20年流轉期滿后,企業無條件將宅基地使用權及新建設施一并交回農戶。
當年,企業投資350萬元改造農戶院落,建成有20間房屋的特色民宿“玫瑰花園”,2019年就實現營收192萬元。按照這一模式,農民宅基地在20年流轉期內可收益53萬余元。企業按照40%的利潤率,最長8年時間即可收回投資,剩余12年企業純利達900余萬元。在“玫瑰花園”試點示范下,農民看到了通過流轉宅基地和房屋發展民宿產業的增收前景,2020年3月,104戶村民聯名向村集體提出宅基地流轉申請。
強化產業帶動,全面推開流轉改革。深入調研和聽取尊重群眾意見,在農民身份不變、宅基地農戶資格權不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變的前提下,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整體流轉農村宅基地發展民宿產業,制定了集旅游民宿、民俗文化、休閑農業于一體的“西部烏鎮”文旅產業項目規劃,明確了烏爾禾鎮產業發展定位。
區、鎮、村三級366名黨員干部包聯到戶,全面參與宣傳講解,項目開展11天內,全鎮406戶農戶中有399戶主動申請參與,農戶簽約率達到95%以上,兩個月達到98%以上。2020年6月,總投資20.9億元的“西部烏鎮”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農戶提出流轉申請,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參與項目農戶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權統一流轉給區屬城投公司開發“西部烏鎮”民宿項目,流轉期限20年,同時,明確流轉期間宅基地所有權性質不變,仍歸集體所有;明確所有新建基礎設施歸村集體所有;明確流轉期滿后宅基地使用權及宅基地上新建設施歸農戶及其合法繼承人所有;明確農戶不承擔項目經營風險。
守住改革底線,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最大限度保證農民利益,給參與農戶吃了定心丸。
一是精細評估農戶資產。制定農戶資產評估方案,明確評估范圍和標準,將農戶資產應納盡納,確保了村民收益有依據、無遺漏,村民對評估結果滿意率達95%以上。
二是明確農戶收益方式。根據農戶資產評估結果,“一戶一策”制定收益方案,明確農戶收益由三部分組成、按期發放,每5年上漲10%。按照戶均資產評估100萬元計算,20年內每戶可收益116萬余元(因為宅基地和抗震安居房計算方式不同,如果按照100萬元評估資產來計算,農戶20年總收入應為163萬余元)。
三是依法調整劃分宅基地。在全鎮399戶農戶(占比98.3%)的支持下,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收回各類違規宅基地35宗,按照1600平方米/戶的最高標準,重新調整劃分了全鎮宅基地,解決了42戶符合條件農民長期無法分配到宅基地問題,并完成確權頒證,維護了公平正義,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稱贊。
妥善解決項目參與農戶的后顧之憂,確保參與項目農民遷得出、住得好、留得穩。
一是提供多種安置方式。根據群眾不同訴求,提供自行安置、購房安置和養老安置3種方式供農戶選擇,在烏爾禾城區建成鳳翔小區,提供300余套商品房,建成海棠別院養老社區,供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居住。
二是全力做好轉移安置。給農戶預支6年收益購買商品房,解決農戶購房難問題;給購房安置農戶3萬元裝修補貼,實行統一裝修,解決裝修難問題;一次性發放2000元搬家費,解決搬家難問題。給自行解決住所的農戶發放8000元過渡安置費,解決過渡難問題。鄉鎮統籌新建圈舍,解決了25戶農戶牲畜安置難的問題。
三是抓好群眾就業。建立區、鎮、村三級幫扶體系,定期對低收入家庭摸底,采取設置公益性崗位、就業指導、崗位推薦等多種方式,做到家庭“零就業”始終動態清零。
從組織推動和健全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工作體系,保證宅基地改革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成立區委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方案、明確任務,下設政策研究組、群眾工作組、項目建設組、后勤保障組和綜合協調組,緊貼宅基地流轉和項目建設各環節組織開展工作。
二是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區委連續7天召開常委會擴大會議,逐條研究群眾反映的400余條問題,并一一給予答復,最大限度保障了群眾利益和訴求。
三是健全宅基地監管體系。圍繞宅基地農戶資格權認定、監管審批、流轉收益、退出收回等環節,明確了鄉(鎮)各部門在宅基地審批過程中的職責分工,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文件10余份、協議21種。
四是信息公開透明。及時公布項目方案、資產評估、收益測算、喬遷安置等信息,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多次召開村民大會,共同討論研究項目規劃,保證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事實證明,解決農村的問題,只要一線干部沒有私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只要心中裝著人民,鄉村振興就一定能讓人民真正受益。
“西部烏鎮”的建設,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推動了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夯實共同富裕基礎,也為全疆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和經驗。
面對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烏爾禾區一刻也不敢怠慢。我們將在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深入落實自治區黨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繼續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唯干能成的信心和決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乘勢而上、攻堅克難,努力為新疆的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