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 特約記者 劉莉婷
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來醫院考察時的情形,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黨委書記萬小英仍歷歷在目:“在這塊展板前,總書記看得可仔細了。”
2021年3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明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沙縣區總醫院。萬小英口中的那塊展板之所以能吸引習近平總書記駐足,是因為上面寫著一組數據:“2019年三明市住院人均自付醫療費用1734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6%。”
那天,不僅面對面地聆聽了總書記的講話,萬小英還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三明醫改的緣起、舉措、成效和未來方向。
沙縣區金沙中學高級教師、糖尿病患者翁華享受到三明市完善醫保基金打包支付政策。圖/許琰
過去的10年間,沙縣區總醫院所在的三明市已經成為中國醫改的先鋒之地。2012年2月,三明在全市范圍內推進22家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從最初的治混亂、堵浪費,到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再到組建總醫院、醫保基金“雙打包”支付,三明醫改如今已邁入“以健康為中心”階段。
作為新醫改的樣本,三明模式已向全國推廣。202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其中第一條即提出“進一步推廣三明市醫改經驗,加快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
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2年重點工作任務》,其中提到,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持續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推進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在三明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明醫改體現了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其經驗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鑒。”
因為患有尿毒癥,54歲的老陳每周要到沙縣區總醫院進行3次血液透析。
18年前,老陳被診斷患有尿毒癥,需要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醫改前,做一次血液透析就得花費315元,職工醫保僅能報銷50%,一周3次,再加上藥費,一年下來,老陳治療尿毒癥就得自掏腰包3萬多元。
“2012年,三明市進行醫改后,職工患者做血液透析,報銷比例從50%提高到70%。2021年3月以后,報銷比例更是接近100%。”正在幫患者核對參數的血透室護士長葉木華將患者的醫改“紅利”娓娓道來。
“現在,我做一次透析只要9毛錢,一周能預約3次,一年也就花100多元。”搭上醫改“順風車”,自己的醫療賬單變薄了,老陳很高興。
談及醫改“紅利”,患糖尿病13年半的沙縣區金沙高級中學教師翁華深有感觸。
前幾年,醫保賬戶到年底基本被“清零”,第二年頭一兩個月買藥都得自己先掏錢。直到有一天,他買完藥發現賬戶里余額竟有1萬多元。
打開手機里的“閩政通”,翁華把醫保賬戶個人賬戶余額那一頁展示給記者:“你看,現在余額還有11388元呢。”
錢從哪兒來?沙縣區總醫院醫護人員幫老翁算起了賬。作為翁華的主治醫師,沙縣區總醫院南區內分泌科主任連健童回憶,老翁是從2007年開始找他看病的。醫改前,雖然老翁使用口服藥品和醫改后都一樣,但是價格卻差了很多。
“比如口服的瑞格列奈原來一粒2元,現在只要1元;二甲雙胍原來一片0.4元,現在只要0.07元。”連健童說。
門診醫保報銷的起付線降低及報銷比例提高,也讓老翁逐步結余。“醫改前,特殊病種門診起付線是750元,現在是600元,而報銷比例也從70%提高到90%。”三明市醫保中心沙縣區管理部主任陳斌為老翁解答政策,老翁現在每個月吃藥打針總共花費400多元,而自己只要出40多元,加之每個月醫保劃撥,醫保卡上的錢自然就剩了下來。
三明醫改,層層遞進。伴隨著10年改革,醫務人員薪酬制度改革也在不斷完善。
“醫改前,病人多、藥代多,醫生待遇低,積極性不高。醫改后,職工薪酬待遇逐年提高。現在,我們的平均年薪比改革前提高了一倍多。”明溪縣總醫院醫生陳麗雙僅是三明市年薪制改革向能者傾斜、向一線傾斜、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其中一個獲益者。
2013年開始,三明22家二級以上醫院都實行了院長年薪制和醫生(技師)年薪制,2015年又將在職在崗的護理、藥劑、行政后勤人員納入目標年薪管理,通過工分制來計算體現,從而打破了人員工資與科室創收掛鉤的分配模式。其中,醫院收入中的50%發放給醫務人員,40%發放給護理人員,10%發放給行政人員。
實行目標年薪制后,三明市公立醫療機構在崗職工平均年薪由2012年的5.45萬元,提高到2021年的16.02萬元,增加了1.94倍;其中,醫師平均年薪由2012年的7.04萬元,提高到2021年的19.34萬元,增加了1.75倍。
2021年,三明市開始實施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完善工程,逐步縮小市、縣醫院薪酬待遇差距,讓醫生獲得更體面的陽光收入。三明市薪酬制度改革進入3.0階段。
今年5月11日,《2022年公立醫院黨委書記和院長目標年薪制考核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與過往方案最大不同的是,新的方案對考核內容中綜合性指標做了較大的調整,更加突出重點改革任務、醫院高質量發展和健康效益。將原服務評價、辦院方向、平安醫院建設、管理有效、持續發展、黨的建設、落實其他任務、遵紀守法等8類35項考核指標,調整為30項考核指標。
“三明的薪酬改革是‘牛鼻子’,因此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醫改政策更新,薪酬改革就會改變。”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副主任周顯葆說,新方案調整是在兼顧公平與效率,逐漸建立以健康為中心的分配導向制度。
在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三明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詹積富看來,三明醫改是一場被“逼出來的改革”。2012年,作為三明醫改操盤手,他主導了三明“三醫”聯動改革。
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山區,三明市經濟總量和地方財政收入在福建省排名均靠后。
醫改前,藥品和耗材價格虛高,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醫保基金浪費巨大。2010年,三明市職工醫保統籌基金虧空達1.43億元,2011年虧空擴大到2.08億元。財政無法兜底,改革勢在必行。
此外,作為依托老工業起家的城市,三明市“未富先老”問題一度頗為嚴重,醫療費用每年呈兩位數增長。
2012年,在本土醫保基金面臨“穿底”風險的情況下,三明醫改正式啟動,首個目標便瞄準了虛高的藥品和耗材價格。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是三明醫改的出發點。2012年初,三明市成立深化醫藥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15個部門。市委、市政府對醫改領導小組充分信任、充分支持、充分授權。在此基礎上,三明市開始強力推動醫改。
改革藥品招采機制,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院長和醫生年薪制,“三保”基金統一管理……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三明市闖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醫改道路。
回顧過去的10年,詹積富談及三明醫改的“三個回歸”: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藥品回歸治病功能,醫院回歸公益性。
三明醫改之所以能成功,關鍵在于堅持以健康為中心推動“三醫”聯動改革。針對存在的問題,三明醫改抓住了關鍵的“六個頭”:“管好醫院戶頭、斬斷藥品抽頭、激勵仁心筆頭、用好基金寸頭、減少病人床頭、延長健康年頭”。
事實上,這“六個頭”是三明醫改10年歷程始終不變的改革脈絡。
中山一院副院長、三明市政府副秘書長、三明市第一醫院副院長(掛職)朱慶棠(中)進行手術幫扶。圖/周志鴻
“首先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的表象問題,進而解決醫療行為與醫學本質不吻合的根本問題,徹底改革不合理的政府管理體制、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改變醫院的運行機制。”談及改革思路,詹積富說。
近年來,沙縣區總醫院通過醫改,醫院收入結構更加合理,呈現“三升三降”。
“三升”:一是醫務性收入呈上升趨勢,2021年,醫務性收入1.43億元,較醫改前的2011年增加7.2倍;二是醫務性收入占醫療收入穩步提升,2021年,醫務性收入占比49.8%,較2011年增加29.66個百分點;三是人員支出占醫院業務支出比例達50.54%,比2011年提高22.38個百分點。
“三降”:一是藥占比大幅下降,2021年藥占比21.6%,較2011年下降27.55個百分點;二是管理運行成本占比為5.6%,較2012年降低2.55個百分點;三是醫院運行效率有所提升,出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數7.73天,較2011年縮短了2.24天。
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切入點,三明市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為全國深化醫改樹立了樣板。
作為三明市醫改的“領頭羊”,三明市第一醫院持續推進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綜合改革。
改革10年來,該院深化醫藥改革,取消藥品(耗材)加成,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貫徹執行藥品(耗材)聯合限價采購,動態調整醫院用藥目錄,優先使用國家談判、“4+7”和省上集采中選藥品、國家基本藥物,努力讓藥品回歸治病功能;通過深化醫保改革,實行“一站式”信息化醫保結算,跟進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探索醫保打包支付改革,切實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質;通過深化醫療改革,加強醫院黨的建設,推進現代化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牽頭組建緊密型醫聯體,推進醫防融合,打好慢性病一體化管理攻堅戰,真正讓醫生回歸看病角色。
2021年,三明市第一醫院作為三明市首家與“國家隊”—中山一院“聯姻”,攜手共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
“與中山一院合作共建,打造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這是患者福音,也是醫院的紅利。借此契機,我院緊抓與中山一院合作共建良好機遇,打造輻射閩西北的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立有序分級診療秩序,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進一步為三明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三明巿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周章彥說。
經歷了“治混亂、堵浪費”與“建章程、立制度”兩個階段,三明醫改已經步入“治未病、大健康”的醫改3.0階段。
三明醫改不是終點。2021年9月30日,三明市印發了《三明市實施“六大工程”推進醫改再出發行動方案》。
該方案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堅持“三醫”聯動綜合改革,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抓手,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構建新時代健康保障體系,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按照三明醫改的新戰略部署,我們持續做好‘大健康’工作。”萬小英介紹,圍繞“大健康”,醫院變被動為主動。
如何實現“治未病、大健康”的醫改目標?“關鍵是構建健康保障體系。”詹積富認為,除了以治病為中心階段的措施,還要實行醫保基金打包支付,不僅用于治病,更要用于健康,實現以健康為中心。
“醫改最終制度的設計目標是病人越少,老百姓越健康,醫務人員薪酬還越高。真正做到以健康為中心,讓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遲得病。”詹積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