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妙君
(東莞康華醫院 臨床營養科,廣東東莞 523000)
妊娠期糖尿病是特發于女性妊娠期的疾病,通常指妊娠前血糖正常,妊娠后發生高血糖,而產后血糖又會恢復的情況[1-2]。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可對母嬰結局造成嚴重不利影響,如胎兒發育異常、巨大兒、難產以及終止妊娠等。目前臨床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多采用飲食療法對其進行治療,科學的飲食療法可在保證母嬰所需營養的前提下,使其血糖水平盡快降低,進而有效改善母嬰結局[3-4]。有研究表明,風險預警營養均衡飲食療法是依據患者日常飲食習慣、營養需求制定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科學飲食計劃,通過采用該飲食療法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可在保證患者及胎兒營養需求的基礎上,有效穩定患者血糖水平,進而改善患者預后,可減少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風險事件的發生[5-9]。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風險預警管理模式聯合營養均衡飲食療法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且取得了滿意效果。
選取2019 年5月至2021 年5月期間于東莞康華醫院進行診療的74 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參與研究患者采用隨機原則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n=37)與對照組(n=37)。觀察組患者年齡24 ~36歲,平均年齡(27.32±2.25)歲,孕周27 ~32 周,平均(30.46±2.46)周,體質量55 ~78 kg,平均體質量(66.41±3.72)kg;初產婦16 例,經產婦21 例;空腹血糖值5.2 ~7.1 mmol/L,平均(6.03±0.48)mmol/L;文化程度:大專13 例,本科15 例,碩士及以上9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6 ~37 歲,平均年齡(27.52±2.48)歲,孕周27 ~32 周,平均(30.35±2.08)周,體質量56~78 kg,平均體質量(66.65±3.51)kg;初產婦15例,經產婦22 例;空腹血糖值5.1 ~7.2 mmol/L,平均(6.06±0.49)mmol/L。文化程度:大專12 例,本科16 例,碩士及以上9 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妊娠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患者;②經超聲檢查顯示為單胎頭位妊娠;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有高血壓、先兆流產史、早產、胎盤前置及胎兒宮內發育異常等;③嚴重心、腎、肝和腦臟器功能障礙者;④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及交流障礙;⑤產道異常;⑥胎兒發育異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可對比。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營養治療。
(2)觀察組:采用風險預警營養均衡飲食療法進行治療。由東莞康華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依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孕周、年齡、妊娠史、生產史、婦科疾病、遺傳疾病、胎兒位置、羊水情況和胎膜情況等進行風險評級并制定個性化的營養方案,減少糖攝入量,并遵循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攝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約為60%,蛋白質約15%,脂肪約25%,熱量為145 kJ/kg。參考患者的愛好和口味選擇食物,少量食用堅果,攝入比較優質的蛋白質,堅持細嚼慢咽和少食多餐的原則;餐后半小時指導患者進行孕婦體操和瑜伽等有氧運動,注意運動過程中孕婦的安全。
(1)體重控制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4 d 后對兩組患者體重控制情況進行評估對比,包括周期內體重增長值、每日體重增長值增加值。
(2)血糖控制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對兩組患者血糖水平進行對比,抽取參與研究患者5 mL 晨起空腹靜脈血,對空腹血糖值進行檢測,再對餐后2h 血糖值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
(3)并發癥及妊娠結局。對比兩組患者肝內膽汁淤積癥、產婦心衰、終止妊娠、胎膜早破、早產、剖宮產和自然分娩發生率。
(4)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情況。對比肺炎、畸形兒、窒息和巨大兒等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
采取SPSS 20.0 進行分析,計數指標用例數/百分比(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指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周期內體重增長值、每日體重增長值增加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體重控制情況對比(x—±s)
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 h 血糖值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與治療前比較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值為(5.16±0.24)mmol/L、餐后2 h 血糖值為(5.59±0.31)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5.15±0.23)%,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血糖控制情況對比(x—±s)
由表3 可知,兩組患者終止妊娠發生情況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肝內膽汁淤積癥、產婦心衰、胎膜早破、早產、剖宮產及自然分娩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表3 并發癥及妊娠結局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具體見表4。

表4 不良結局發生情況對比
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對母嬰有著嚴重的影響,常規的管理方式較少對患者圍生期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識別及處理,因此較難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10]。風險預警管理模式的應用可有效減少或避免不良母嬰不良結局的發生情況。營養均衡飲食療法可給予患者與胎兒科學的營養支持,并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對保證母嬰健康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采用風險預警管理模式與營養均衡飲食療法相結合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周期內體重增長值、每日體重增長值增加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提示,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風險預警營養均衡飲食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可有效控制患者體重。營養均衡飲食療法的應用,根據患者營養需求情況對其攝入的營養比例進行調整,涵蓋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等,不僅可為患者及胎兒提供足夠的營養,還可有效改善患者耐糖量,降低血糖水平,進而控制患者體重增長情況[11]。治療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 h 血糖值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降低,且觀察組各項血糖控制指標較對照組低(P<0.05)。表明風險預警營養均衡飲食療法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有研究顯示,采用營養均衡飲食療法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治療后,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明顯優于采用常規營養治療的患者,與本研究結果相符[12]。分析原因可能為風險預警營養均衡飲食療法在了解掌握患者食量、飲食結構及飲食習慣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可較好完成科學的飲食計劃,進而達到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13]。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終止妊娠發生情況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肝內膽汁淤積癥、產婦心衰、胎膜早破、早產、剖宮產及自然分娩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結果表明風險預警營養均衡飲食療法可明顯降低母嬰不良結局發生情況。本研究采用的風險預警評估模式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從各個角度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分級,再根據患者個體化情況制定相應的營養方案,使患者可有效預防或避免患者圍生期并發癥及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此外,一對一的隨訪治療,可隨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若發現異常,可快速實施有效的救治措施,進而保證母嬰安全,降低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14-15]。
綜上所述,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用風險預警營養均衡飲食療法對其進行治療,可在保證患者及胎兒營養需求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及體重的增長情況,并可降低患者并發癥及母嬰不良結局的發生情況,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