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暖
摘 要:新聞理想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行業指引和重要宗旨。在新聞市場化運營的形勢下,部分媒體一味追求“眼球經濟”,致使報道內容違背了新聞報道原則。本文以澎湃新聞為例,探討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新聞理想缺失的表現,并對其如何守好新聞理想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字:新聞理想;新聞市場化;澎湃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5-0117-04
一、市場化運營下的新聞理想
(一)新聞理想的概念
新聞理想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既是情感的寄托,又是未來的方向,更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范長江曾表達自己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如果新聞記者能夠為新聞理想而工作,那是非常為之拼搏奮斗一生的。”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青年人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新聞理想而步入新聞行業,努力實現自我價值。正如童兵所說:“我心目中的新聞理想是:堅持以人們為中心的從業宗旨,以最大程度的滿足人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需求為中心使命,以客觀、真實、公正為職業規范,挑好黨的耳目喉舌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兩副重擔。”
(二)新聞市場化運營下,堅持新聞理想的必要性
在受眾至上的年代,新聞傳媒行業的市場化運營使得新聞生態紛繁復雜,新聞報道也是魚龍混雜,這時候新聞理想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它能夠引導新聞工作者站得更高、走得更遠。新聞理想不是自我美化、高談闊論偉大情懷的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當有阻力阻斷我們挖掘事件真相的時候,當謠言、謊言錯誤引導受眾的時候,有著一腔熱血的新聞人就會沖破阻礙,堅守著新聞人的底線和原則,勇敢地和謬論作斗爭。這也是一個純粹的新聞人該有的模樣。
新聞理想得以讓很多黑暗暴露在陽光之下。新聞工作者勇于選擇隱性采訪、暗訪等危險系數較高的工作模式去揭露問題、揭露黑暗,弘揚主旋律,堅守主流輿論陣地。正因為他們心存新聞理想,才能生產出真實的、深度的、優秀的報道,他們將勇于揭露事實的真相、敢于伸張正義作為自己的職責所在。
新聞理想間接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為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聞理想便是新聞工作者實現上述愿景的重要精神保障。
二、市場化運營與新聞理想的交鋒
(一)市場化運營下,澎湃新聞的發展
澎湃新聞是上海報業集團在互聯網轉型中誕生的果實。在報紙市場化運營的形勢下,澎湃新聞在專注嚴肅實證內容產出的同時,也秉持著“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
首先,受眾至上的年代,澎湃新聞一方面確保了新聞內容的質量,一方面充分考慮到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在APP上開設了要聞、視頻、時事、財經、澎客、思想、生活、戰役、科技等多個欄目,同時下設視頻、澎湃號、澎友圈等,把受眾想要看到信息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形態地展現出來。此外,新聞生產的模式也至關重要。澎湃新聞在進行新聞發布時,會針對不同的報道內容采取不同的呈現形式,比如圖片、視頻、動畫、直播,H5、VR等,最大限度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抓住了受眾的眼球。其次,澎湃新聞全力打造的新聞私人定制系統,能夠幫助用戶快速鎖定自己想要瀏覽的信息。比如,用戶可以自行在主欄目下添加自己感興趣的澎湃號,澎湃新聞再根據用戶感興趣的訂閱內容進行信息推送,大大提升了用戶的忠誠度。最后,與用戶進行良好互動也是增加用戶黏性,提升用戶忠誠度的有效方式。澎友圈類似于微信朋友圈,用戶的所想所感都可以在這里發表,也可以對其他用戶的評論進行點贊。與微信朋友圈不同的是,澎友圈以新聞信息居多。
市場化運營模式使得廣告成為澎湃新聞的主要盈利點。澎湃新聞專注內容與思想,受眾定位是知識分子、商務人士和思想活躍的青年一代,吸引了眾多廣告商投放廣告。其廣告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一是開屏廣告,結合澎湃新聞的受眾定位,定位于商務人士,吸引了路易威登等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品牌;二是地方政府或機構主辦的各大活動;三是在專題中嵌入的廣告,比如,澎湃新聞在財經、生活版塊植入的產品,有的是具體產品,有的是銷售課程。一般情況下,澎湃新聞投放的廣告產品與其版塊內容具有一定關聯度。
澎湃新聞是市場化運營形勢下,新媒體轉型的成功案例,它以用戶思維為主導,探索出了自己特有的運營模式。
(二)“變異”的新聞理想
每個初入行業的新聞工作者都心存神圣的使命感,想為新聞事業奉獻自己所能,并為之努力奮斗。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到來,新聞市場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理想與現實的沖撞下,一些新聞工作者的新聞理想被漸漸腐蝕,甚至完全消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眼前利益,不惜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以報紙為例,由于報紙所發布的新聞內容要受到讀者和市場的檢驗,因此,讀者的態度決定著報紙的發展。一些報人為了提高報紙曝光率,增加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籌碼,不惜犧牲新聞真實性來刻意制造“新聞賣點”。還有一些新聞工作者,徇私舞弊,公然接收賄賂,報道有償新聞。2013年,因收受賄賂涉嫌虛假報道的《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就是鮮活的代表。
筆者分析,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新聞核實不到位,一味追求新聞時效性,對報道的細節未加以核實,就會導致“反轉新聞”的出現,媒體自身的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其二,混淆了新聞報道和商品廣告的界限。
2.新聞人的轉行。越來越多的紙媒工作者和傳統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工作者紛紛轉行,對新聞行業的生態環境有較大的影響。
3.新聞內容和標題的熱點化。一些媒體為了增加曝光率,提高瀏覽量,所生產的新聞從標題到內容都與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相關,以點代面,以偏概全,鮮有深度報道。但是,新聞工作者是新聞事實的記錄者,是新聞事件重要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擔負著引導輿論的重大責任,必須以弘揚社會主旋律為己任,而不是一味追求瀏覽量和曝光率。
(三)澎湃新聞的市場化運營與新聞理想
1.澎湃新聞對新聞理想的堅守
新聞媒體的市場化運營模式與我國的文化、經濟政策有一定關系,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澎湃新聞創立之初就專注時政與思想報道,以新聞理想引領新聞事業,堅守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樹立了良好媒體形象,獲得受眾的高度信賴與認可,一度成為新聞行業的標桿。
2.澎湃新聞的新聞理想脫軌現象時有發生
新聞理想與新聞市場化運營并無本質上的矛盾與沖突,因此,新聞媒體在市場化運營的同時,應該始終堅守著媒體人的工作原則和信念準則。但是,一些新聞工作者只顧眼前利益、不看長遠利益;只計較個人得失、不為大局考慮,不僅嚴重損害了媒體形象,更給整個新聞行業帶來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遺憾的是,近年來,澎湃新聞在市場化運營中也凸顯出急功近利的問題,新聞理想脫軌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
(1)澎湃新聞的《“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報道》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其中有一篇《感謝你無數次游過那么悲傷的水域》的報道,筆者認為其內容過于制造溫暖人心、讓人感動的的氛圍,有違背新聞道德倫理的傾向。災難報道要求掌握好分寸,既不夸大事實,刻意營造氛圍,又不遮掩真相,做到不煽情、不從眾。然而,一直以嚴謹形象示人的澎湃新聞,在該報道中似乎也在向“瀏覽量”“曝光率”妥協,仿佛陷入一種“閱讀量高才能彰顯自己專業”的怪圈。
(2)2018年5月23日,澎湃新聞發表了《又有姑娘打滴滴被猥褻,“他把手伸到了我裙子里”》的報道,顯而易見,這則新聞標題中的“他把手伸到了我裙子里”的字眼,無疑是為了嘩眾取寵,博人眼球,增加標題的存在感。這樣的報道雖然能夠吸引一部分受眾,增加一定的瀏覽量,但也會釋放曖昧信號,錯誤引導受眾,并加深大眾對女性受害方式的連帶印象,間接助長了犯罪行為。這種標題顯然與其專注時政與深度思想報道的形象不符,不僅有損自身公信力,也助長了不良新聞報道風氣的滋生,更不利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3)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有失準確性。“研究發現,在適宜的條件下,過去的一些冠狀病毒,有可能存活五天”,這是澎湃新聞發布的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同時這也是一條未經過確認和證實的報道。出于經濟利益或其他功利性動機,一些媒體在發布有關報道時,對專家的發言隨意刪減,經過多次傳播,受眾接收到的信息可能與專家原本的發言大相徑庭,極易引起大眾的恐慌,影響社會秩序。
(4)澎湃新聞輿論監督功能的缺失。在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中,澎湃新聞發布了大量的新聞報道,但對上海相關部門監督問責的報道幾乎為零。這種淡化輿論監督功能的選擇性報道,不僅舍棄了新聞理想,也有悖于新聞報道的原則,忽視了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應該承擔的社會輿論責任,成為不合格的“把關人”。
三、澎湃新聞如何在市場化運營形勢下堅守新聞理想
在堅守新聞理想和新聞市場化運營中找到平衡點,就是要做到在堅守新聞專業性和新聞原則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堅守“內容為王”,探索用戶付費閱讀模式
新時代下,內容付費成為大部分新聞媒體的運營模式,澎湃新聞也在不斷向內容付費的新運營模式轉變。據筆者調研,目前我國網民對內容付費的傳播模式持較為消極的態度,只有當新聞內容足夠吸引人,或是具備一定特色,部分受眾才愿意接受該模式。因此,澎湃新聞要不斷創新新聞產品形式,深耕細作,形成獨家系列新聞報道,并適當向受眾提供免費試讀的優惠政策,打下堅實的受眾基礎。比如,《華爾街日報》憑借及時、準確、快速的財經信息、股市動態、經濟數據以及專業的報道分析,形成了一條具有獨家風格的特色化新聞道路,增加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華爾街日報》在推出內容付費閱讀模式后,原有的用戶并未大量流失,體現出極高的用戶忠誠度。澎湃新聞可以借鑒《華爾街日報》的部分做法,去粗取精,揚長避短,結合自身實際,打造出一個不可替代的獨家媒體形象。同時,澎湃新聞要繼續深耕時政與深度思想報道,不斷提升新聞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促進自身新聞事業的繁榮發展。
(二)堅守新聞真實性,做好輿論監督工作
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越高,其所發出的新聞報道越容易影響社會輿論,也越容易對公眾的意識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相較于傳統新聞媒體,新聞行業的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因此,新聞內容和新聞傳播形式都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創新。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為創新新聞傳播形式提供了便利和平臺,現代新聞媒體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對新聞內容生產、制作、傳播、監督等全過程的監督引導,始終堅持新聞公正性、真實性、客觀性,堅守新聞理想,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三)有針對性地進行廣告投放
李普曼提出,穩定的讀者群才是報紙制勝的關鍵。澎湃新聞的受眾定位是知識分子、商務人士和青年一代,在進行廣告投放時要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閱讀需求和習慣。此外,澎湃還可以拓展產業鏈,積極開拓其他業務,比如郵箱、天氣查詢等服務,這有助于強化其品牌影響力,增強用戶黏度。喻國明曾說“媒介行業的本質就是來搜集注意力資源的,然后利用這種資源來進行信息的熏染,打上媒介的烙印影響人們的認知。如果用戶對此粘性很高,就說明了媒介更具有了社會影響力,從而更具有了社會價值,而媒介產業,真正的競爭就在此。”
四、結 語
范長江認為“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就是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新聞理想的塑造即是這一行業群體對自身的要求。新聞理想和新聞市場化運營并無本質上的矛盾和沖突,但部分新聞工作者已然將新聞理想拋之腦后,為了獲取個人利益而不斷地觸碰新聞原則和底線。這樣的新聞報道內容不僅污染了風朗氣清的新聞傳播環境,還嚴重玷污了媒體人的崇高信仰。一個優秀的新聞媒體,能夠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能夠保證新聞報道的公正客觀,也能在激烈的新聞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澎湃新聞的新聞理想其實并沒有消失,只是在個別新聞報道中,新聞理想偏了航。因此,澎湃新聞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受眾為先”的原則,以新聞真實性為首要原則,兼顧好時效性,并做好輿論監督工作,不斷提高自身公信力;要借鑒國內外新聞付費模式的成功經驗,形成自己獨有的新聞付費閱讀模式;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受眾,有針對性地進行廣告投放,并適當拓展產業鏈,這樣一來,澎湃新聞才能在堅守新聞理想的前提下,在市場競爭中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 吳濤.析范長江的新聞實踐對新時代新聞采編人員的啟示[J].新聞傳播,2018(9):105-106.
[2] 童兵.理想·理念·規范———寄語新聞傳播學專業新同學[J].新聞記者,2014(9):3-8.
[3] 陸曄,周睿鳴.液態”的新聞業:新傳播形態與新聞專業主義再思考———以澎湃新聞“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報道為個案[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7):24-46.
[4] 李普曼.常江,肖寒譯.輿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4-5.
[5] 喻國明.吸引眼球的媒介[J].知識就是力量,2004.
[6] 楊秋.如何保持記者的新聞理想不消失[J].應用新聞研究,2016(12):86-88.
[7] 彭柏林,伍晴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新聞倫理失范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0(6):82-88.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