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虛擬現實(VR)新聞。VR 新聞使體驗者以“數字化身”進入新聞事件現場,帶來沉浸感、現場感和獨特的交互體驗。當VR 進入3.0 時代,單眼分辨率、總像素數、刷新率等影響視覺沉浸感的多項核心指標有了質的提升,消費級V R 眼鏡實現了全無線和本地計算渲染,V R 新聞形態將迎來更多可能,用戶體驗也將全面升級。第二,增強現實(AR)新聞。增強現實技術是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或其他數字信息,有機地疊加到用戶所看到的真實世界中,對人的視覺系統進行景象的增強或擴張,增強用戶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能力和與現實世界的交互能力。該技術運用于新聞報道,可拓展傳統媒體的信息展現空間,增強報道的趣味性和交互性。第三,虛擬主播。元宇宙也帶動了虛擬主播、虛擬偶像等虛擬人產業的繁榮。虛擬主播指通過虛擬形象進行新聞節目主持,同時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智能語音播報或交互對話。虛擬主播通過使用硬件和軟件來實時渲染和同步捕捉身體動作、面部表情、虛擬服裝動作和嘴部動作。第四,新聞數字藏品NFT(非同質化代幣)。這是NFT數字藏品在新聞領域的延伸,NFT 被認為是元宇宙經濟體系的核心,解決了數字資產確權問題。數字藏品就是發行在區塊鏈上的非同質化數字資產,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包括圖片、視頻、音樂等多種形式,應用場景多元。(據彭茜于《中國記者》2022 年第3 期)
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和保護方面的法律問題。5G 技術在給廣播電視行業注入新發展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安全威脅,這些安全威脅既可能來自終端、傳輸渠道,也可能來自核心網、虛擬網絡平臺、管理運營支撐系統等。因此,廣播電視從業者作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的責任主體需承擔更為嚴格的監管監測責任,防范外部攻擊和多接入方式帶來的安全風險。5G 技術的漏洞存在加劇信息相互干擾,甚至混合的風險,由此可能造成對信息技術系統自身的破壞。這些問題直接挑戰著廣電網絡運營者的安全保護能力。二、內容審核方面的法律問題。5G 技術的超高速傳播一方面為向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網絡體驗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更高的內容上傳速度及更大的內容上傳規模也造成了廣播電視內容監管部門在加強內容審核問題上的難度,甚至引發相關的法律風險。三、用戶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問題。廣播電視運營商依托5G 技術獲取的海量用戶信息可以實現對用戶的“精準畫像”,在此過程中可能存在因其法律素養或相關專業知識欠缺而導致的非主觀故意的不當收集、存儲、處理、使用用戶信息的行為。同時海量個人信息通過云服務的方式進行存儲、讀取和使用,增大了外部黑客攻擊云端獲取個人信息以牟取利益的風險。這要求廣播電視運營者承擔持續改善合規水平、管理自身產品服務以及供應鏈安全風險的責任。(據薛志華于《電視研究》2022 年第3 期)
一、具有卓越的內容生產能力。無論媒體生態如何變化,內容生產永遠是傳媒的立身之本,是傳媒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近年來,雖然傳媒業的傳統廣告業務逐年下滑,甚至跌入冰點,但是國內各大強勢媒體依靠精品內容的創作生產,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除了用戶引流、版權售賣之外,“內容+產業”成為優質內容商業變現的主要途徑。隨著資本力量對傳媒產業的影響和滲透,傳統媒體將在內容生產中加速生產要素融合,向多元產品、多向衍生的產業鏈結構發力。二、聚集傳媒業發展的優質資源。傳媒業發展與城市歷史、社會、文化、政治、技術等要素息息相關。傳媒業盈利能力較強的地區,具有成熟的市場機制、規范的經濟秩序和特有的文化傳媒基因,并依靠這些基因形成獨特競爭優勢的盈利模式。特別是數字媒體產業發展所依托的城市群,通常需要城市發展較為成熟、商業模式趨于穩定,只有這樣,數字媒體業才能構建起產業化、專業化發展模式,從而引領全球數字媒體業的發展。相對而言,我國經濟持續保持增長態勢,為傳媒業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傳媒業通過投資、收購等方式進行資本運作,打造了以互聯網巨頭為主導和核心力量的形態完整、規模巨大的生態體系。三、形成穩定而緊密的創新網絡。一是智力資源集聚,形成了穩定而高端的創新源。二是實現盈利轉化,形成了不同類別的資源變現模式。三是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為傳媒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驅動力量。(據白玉芹張蕓于《青年記者》2022 年3 月上)
一、定位策略。主流媒體的短視頻平臺既要符合新媒體制作和傳播的規律,也要牢記主流媒體的初心使命,履行社會責任,堅守宣傳陣地,利用主流媒體可信度高、公信力強的特點,承擔起在新媒體平臺正向引導輿論的責任。二、內容運營。在內容生產上,主流媒體短視頻的選題要立足于主流宣傳,不盲目跟風,關注時事,關注民生。在講故事的方式上,要做到詼諧、輕松、年輕化,要成為老百姓身邊的朋友,引起粉絲的共鳴和共情。三、渠道運營。主流媒體短視頻的內容已總結式、片段式、播報式、體驗式或情感式等生產形式制作,發揮了短視頻新聞傳播的優勢,展現出超越傳統媒介的輻射力和感染力。與此同時,主流媒體短視頻的運作也是基于PGC+UGC 協同制作的模式,是聯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全媒體平臺聯動渠道。四、營銷方式。目前,“自來水”的口碑營銷并不少見,這里的營銷并非指商業意義上的營銷,而是指對于主流媒體賬號的關注和信任,是基于廣大用戶自愿的非廣告行為的推廣傳播。短視頻的忠實用戶會基于各種社會化媒體平臺,進行關注、點贊、推薦、轉發,進而拓展潛在的、新的網絡客戶。(據司思于《中國廣播》2022 年第2 期)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召開播音員主持人工作座談會。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論述,落實中宣部辦公廳、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播音員主持人職業行為和社會活動管理的意見》,以“忠誠于黨、明德敬業”為主題,部署推進加強播音員主持人隊伍建設和管理工作。會議強調,播音員主持人要與黨同心,堅定政治方向,做黨的聲音的忠誠傳播者;要與正道同向,堅持明德敬業,做清風正氣的引領者;要與時代同行,堅持人民至上,做人民史詩的謳歌者。會議要求,各級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要履行好規范監督職責,努力營造良好行業生態,為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2022 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日前以線上方式舉行。今年的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主題是“全面開啟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新征程”,通過一系列宣傳活動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和知識產權“十四五”規劃的實施營造濃厚氛圍。活動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管總局牽頭,會同中央宣傳部等18 家部門單位共同舉辦。宣傳周活動期間將開展70多項各類活動,數量再創新高。例如,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宣部將在國新辦聯合舉辦“2021 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將聯合舉辦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暨協作意見會簽活動等。(消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做好2022 年廣播電視重點節目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做好2022 年廣播電視重點節目創作播出工作,經各省級廣播電視行政部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組織申報,廣電總局認真遴選,聚焦“領航新時代”“奮進新征程”“賡續中華魂”“創新向未來”四個主題,確定120 檔節目為2022年廣播電視重點節目。(消息來源: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站)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營利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著力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長效機制,促進網絡直播行業規范健康發展。意見提出,網絡直播平臺和網絡直播發布者等不得通過造謠、虛假營銷宣傳、自我打賞等方式吸引流量、炒作熱度,誘導消費者打賞和購買商品。意見要求,網絡直播平臺、網絡直播服務機構應依法履行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不得轉嫁或者逃避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不得策劃、幫助網絡直播發布者實施逃避稅。網絡直播發布者開辦的企業和個人工作室,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賬簿。意見明確,對存在違法違規營利行為的網絡直播發布者,以及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或者縱容、幫助網絡直播發布者開展違法違規營利行為的網絡直播平臺,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消息來源:新華社)
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領域不規范使用漢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行政部門和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領域各單位,對出版物、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等漢字使用情況開展全面自查和清理,切實提升內容質量,充分發揮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作為宣傳和規范使用漢字主陣地的重要作用。(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首屆新視聽媒體融合創新創意大賽獲獎名單正式公布。大賽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指導,北京市委宣傳部、光明日報社、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大賽分為“媒體融合技術創新”“媒體融合內容創新”“媒體融合模式創新”3 個賽道,每個賽道分別設立了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優勝獎,后兩個賽道還增設了入圍獎。據了解,大賽以“創新驅動融合·生態支撐發展”為主題,目的是深度挖掘科技企業技術資源優勢,發現和培養全媒體人才,打造具有全國示范引領意義的媒體融合交流合作平臺。(消息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