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梅
(利辛縣人民醫院 安徽 亳州 236700)
醫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關乎醫院診療服務質量,是醫院整體實力的體現,靜脈用藥調配中心任務重,對配送藥品的精細化要求高,零差錯、高效率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工作對保證及時的診療服務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顯示,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工作人員在配送藥物時,常常由于和藥房和臨床科室交接流程不科學導致配送時間過長,不但靜脈用藥調配中心人員個人心身俱疲,而且延誤診治影響醫患關系以及藥師和同事的關系,因此改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配送服務流程有積極意義[1]。六西格瑪管理流程最初來源于企業,以“零缺陷”為六西格瑪的最終目標,實施該管理理念后,可以大幅提升企業的服務和管理質量,降低管理成本,因此被引進醫院里面作為提升醫療質量的方法。為了進一步提升我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物配送流程,優化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物配送服務系統,現將六西格瑪管理理念運用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物配送流程中,取得了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把本院10 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師作為研究對象,以醫院10 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人員為研究對象,把2020 年1 月到12 月的常規藥物配送流程設為對照組,把2021 年1~2021 年12 月采用基于六西格瑪的藥物配送流程設為觀察組,比較兩組藥物配送時間及藥房和臨床科室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滿意度。兩組藥師為同一批工作人員,年齡27 歲~46歲,平均36.26±5.32 歲,工作年限2 年~10 年,平均5.72±1.87 年。
納入條件:所有被納入研究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師都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工作年限≥2 年。研究期間一直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工作,無離職藥師,無長期休假藥師。
排除條件:不配合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工作人員,因故無法參與研究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師。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靜脈配送藥物流程。設調度1 名,負責線上線下與各科室聯系用藥情況和應急處置。每天8 點30 分和11 點30 分兩批送達和科室,8 點30 分送的是臨床常規用藥、醫囑第一瓶、第二瓶靜脈用藥,11 點30 分送的是醫囑后幾瓶靜脈用藥。在醫生大查房后,醫生給患者開具電子處方,并發送到藥房、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護理部網站可以查詢。藥房接到門診和住院醫師的電子處方后,把醫囑按照截止執行時間排序,打印配藥清單,藥房藥師根據科室樓層以及和藥房距離的遠近合理調配藥品,通過另一位藥師的復核、封箱;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師按照科室樓層和距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遠近發放,送藥順序隨機安排,到達病房后和護士進行靜脈輸液藥品的交接、簽字等工作。
1.2.2 觀察組。觀察組醫師實行基于六西格瑪法優化并實踐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藥物配送。
(1)總體思路:根據六西格瑪質量管理理論,參考DMAIC 模型(界定、測量、分析、改進和控制)[2],分析、總結、識別靜脈配送中心配送流程的質量關鍵點及缺陷,并制定對應的優化計劃及控制措施,并對實際應用結果進行分析及驗證,在新的改進機制上提升配送質量。
(2)定義階段:①靜脈藥品配送范圍及目標:質量關鍵點為流程耗時,即從藥房取藥到病區藥物調配,再到與臨床護士的交接,此間所花費的時間,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在8 點30 分和11 點30 分兩次進行藥物配送,交接時間分別在20 分鐘和45 分鐘內完成。②質量關鍵點績效標準:藥物配送流程的總體耗費時間、藥房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工作的滿意度、臨床科室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滿意度。
(3)測量階段:將總體流程耗時分為3 個階段,即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和藥房的交接時間、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品配送時間(包括臨床科室交接時間)、分析優化前后各階段的耗時。
(4)分析階段:廣泛聽取藥房、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內部人員、臨床科室以及患者及家屬的意見,把所獲得的信息匯總,找到可以優化的最佳流程,并進行臨床試驗,不斷優化成動態的過程。
(5)改進階段:六西格瑪管理具體藥物配送流程與對照組類似,所不同的是六西格瑪管理模式增加了優化評估程序,從隨機配送藥品,變成按照電梯設置合理安排配送順序。
(6)控制階段: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所有配送流程中,從醫師處方開始到藥房分發藥物,從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接收并配送藥物到臨床護士,層層進行靜脈配送藥品的控制,在保證藥品發放準確的前提下爭取流程最優化,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工作滿意度。
(1)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流程耗費的時間:分別計算8 點30 分、11 點30 分兩個時間點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與藥房、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與臨床科室的交接耗時,計算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分發藥品的總流程時間。
(2)統計分析藥房和臨床科室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工作滿意度:包括配送的及時性、溝通態度、藥物配送先后順序、藥物準確性、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配送人員的態度5 個項目,每項100 分,每個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師每項所得分值取平均值。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兩個批次藥房與靜脈用藥調配中心交接耗時、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與臨床科室交接耗時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藥物配送流程時間比較(,min)

表1 兩組藥物配送流程時間比較(,min)
藥房與靜脈用藥調配中心交接耗時 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與科室交接耗時8:30 11:30 8:30 11:30觀察組 10 4.86±0.38 2 7.16±0.78 3 1.17±2.23 4.08±2.16 7.06±2.23對照組 10 2.98±3.12 6.52±2.86 10.63±2.38 t 值 5.711 4.865 4.183 3.658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2組別 n
觀察組藥房、臨床科室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工作的滿意度評分(92.31±6.67)分和(85.58±9.69)分均高于對照組(81.52±7.56)分和(78.26±10.38),t 值分別為8.661、7.5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六西格瑪管理模式(6sigma)是一種近乎完美的質量控制方法,是20 世紀80 年代、90 年代摩托羅拉公司首先倡導的方法,用10 年時間達到六西格瑪水平,后來被多家公司所采用。六西格瑪是管理的6個等級,以DPMO(每百萬采樣的缺陷率)來比較,一西格瑪相當于每百萬采樣失誤69 萬,正品率30.9%,依次類推,二、三、四、五、六西格瑪正品率分別為69.2%、93.3%、99.4%、99.98%、99.9996%,可見六西格瑪管理模式對產品的質量要求是非常高的。而在醫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同樣需要對藥品的三查七對,即時性、有效性有嚴格的要求。
藥物配送的及時性,是保證臨床科室治療任務準時、順利開展的基礎之一[3]。為了提升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工作效率,運用六西格瑪管理模式,為臨床患者提供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在早晨8 點30 分和11 點30 分兩個時間點的藥物配送過程中,原則上需要在8 點50 分及12 點15 分之前完成,而在實際工作中,病人數量多,病人用藥復雜,藥品緊缺等每個環節都可能導致時間延長。因此對于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物配送流程進行優化,以確保科室治療及時、順利[4]。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與藥房交接、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分發藥品并與臨床科室交接兩個時間段均短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六西格瑪法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藥物配送過程中的運用,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5]。
六西格瑪管理的特點在于從關鍵性問題著手,運用多樣化的測量方法,客觀地觀察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存在于靜脈用藥調配中心配送的流程中,比如8 點30 分時間點藥物過于集中、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與藥房、臨床科室距離、電梯的擁堵等問題。不斷改進配送時機,錯峰配送,可以大大節約等待時間[6]。在8 點30 分時間點藥物集中發放時,進行病房分區發放,距離相近的病區可以共享同意次發放渠道,為遠距離病區發放時間過長解決了難題;11 點和11 點30 分的準備時期,對11 點30 分的藥品分批配送,先配送先輸液的藥品,再配送后輸液的藥品,縮短藥物配送時間,縮短患者前幾瓶輸液完畢后等待的時間,保障輸液的持續性。觀察組靜脈用藥調配中心人員在藥房和臨床科室的工作滿意度方面都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有統計學意義,有效提高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配送效率[7]。
綜上所述,把六西格瑪法運用于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藥物配送流程優化過程,可以有效縮短藥物配送流程的時間,提升藥房、臨床科室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