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南京市江寧醫院 江蘇 南京 211100)
目前,醫院各科室藥物治療主要依據醫師開具處方予以落實,而處方就是醫師按照患者具體情況及檢查結果出具的治療憑證與依據,之后藥師按照處方進行配藥,并按照處方指導患者用藥。所以,處方規范性與用藥合理性與患者治療效果及身心健康有著直接的關系[1]。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藥品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針對不同疾病的藥物種類越來越多,在有效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普遍出現了藥物使用不合理、藥物濫用等情況[2]。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不僅會對患者治療效果產生影響,也可能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影響醫患關系,形成惡性循環。經大量調查表明,我國每年用藥不合理情況發生率不低于5.6%,因用藥不合理導致的死亡情況發生率約為11.7%。由此看出,臨床合理用藥非常重要[3]。所以,為了充分發揮藥物作用,提高用藥合理性,應加強對處方的重視。目前,處方點評意見反饋機制作為一種處方點評方式,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2019 年5 月至2021 年5月開具的處方240 張為研究對象,探討處方點評意見反饋機制的應用效果。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開具的處方240 張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31 例,女性患者109 例;年齡18 歲~80 歲,平均(40.85±3.67)歲;病程2 天~8 年,平均(1.23±0.37)年。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研究,且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納入標準:(1)均接受藥物治療者;(2)無藥物過敏史者;(3)認知正常,無溝通障礙者。
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類疾病者;(2)伴有其他系統感染者;(3)合并全身性慢性疾病者;(4)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5)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處方點評意見反饋機制:以每個季度為準,向科室、藥房醫生發放《處方評價表》《藥物合理使用評價表》,采用問卷調查形式收集各科室用藥中存在的問題、風險及解決措施。將《處方評價表》《藥物合理使用評價表》發給藥房藥劑師,結合自身工作狀況,填寫上述評價表,評估臨床用藥情況,之后將評價表交至臨床藥學室,經由臨床藥學室將有關內容傳達至科室醫生手中,然后填寫反饋意見,將評價表送至醫務處。醫務處在收集各種意見之后,對反饋信息予以全面探討,采用頭腦風暴方式對有關制度予以健全,以此循環,制定科學、合理的處方管理監督制度。在實施處方點評意見反饋機制的時候,必須嚴格遵照務實、科學、公正的原則,并進行詳細,全面的書面記錄。
對用藥不合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具體評價標準如下。
(1)選用藥品不適宜。在選用藥物的時候,未能充分考慮藥物藥效學機制、藥代動力學等,或者選用中成藥的時候,未嚴格遵照中醫辯證理論。
(2)適應證不符合。盡管患者具有相關藥物的使用指征,但在選用具體藥物的時候,經常缺乏對以下因素的考慮,如患者年齡、潛在的不良反應、患者其他病史、特殊生理期等,使得選用藥物不適合患者,或者存在藥物相關禁忌證。
(3)用藥劑量與用藥途徑不當。用藥劑量、用藥途徑、用藥頻率、用藥濃度等與說明書具有一定的差異,其中除去醫生簽字確認需要調整用藥劑量的情況。
(4)用藥劑型不當。在無特殊情況時,使用至少2 個小劑量規格藥物、用藥劑型不當,就會導致藥效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降低了治療效果。
(5)重復用藥。選用藥物的時候存在藥理作用一致或者活性成分相同的現象。
(6)聯合用藥不當。患者不具備聯合用藥指征或者對聯合用藥拮抗的情況。
(7)存在配伍禁忌與不良反應。注射藥物與溶媒存在配伍禁忌,使用注射藥物說明書規定以外的溶媒,藥物間互相作用引發不良反應,降低治療效果。
利用專業處理軟件SPSS 22.0 檢驗分析研究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數據以t 值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數據以X2值檢驗,P<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0 張處方中,用藥不合理情況共10 張,占有比率為4.17%,其中選用藥品不適宜1 例,適應證不符合2 例,用藥劑量與用藥途徑不當2 例,用藥劑型不當2 例,重復用藥1 例,聯合用藥不當1 例,存在配伍禁忌與不良反應1 例。
經大量調查表明,通過處方點評意見反饋機制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抗菌藥物、注射劑使用合理性。有關文獻[4]研究發現,在注射劑藥物使用中,抗菌類藥物占有比率約為80%,通過處方點評之后,能夠顯著提高用藥合理性,有意識地減少抗菌類藥物的應用,進而減少注射劑藥物的應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及安全性,還可以降低患者經濟壓力。通過處方點評意見反饋機制的應用,能夠充分收集各科室意見,以問卷調查方式列出處方中存在的問題,之后予以充分探討,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以此確保處方合理、科學,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5]。
本文研究表明:用藥不合理情況主要包括選用藥品不適宜、適應證不符合、用藥劑量與用藥途徑不當、用藥劑型不當、重復用藥、聯合用藥不當、存在配伍禁忌與不良反應,與有關文獻[6]的報道結果基本相符。
不合理用藥情況具體內容如下:
(1)在配伍禁忌與不良反應方面,較為典型的情況就是聯合使用青霉素類/頭孢類藥物與氨基糖苷類藥物,藥物之間缺少液體隔離或未選擇適宜的溶媒沖管,就非常容易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
(2)在聯合用藥不當方面,較為典型的情況就是序貫療法不當。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因為操作難度大或長期用藥習慣,導致用藥不合理,進而降低了治療效果。
(3)在用藥劑量與用藥途徑不當方面,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胃潰瘍患者應用抗菌藥物治療時,采用靜脈給藥途徑根除幽門螺桿菌,且無特殊情況時,患者多采用小劑量規格藥物,此種情況可判定為超常處方。
(4)在用藥劑型不當方面,因為醫生操作水平有限或者藥房藥物劑型不全,導致患者用藥安全性較低。
(5)在重復用藥方面,比較典型的情況就是應用解熱鎮痛藥物與復方感冒藥物,即同時使用多種清熱解毒類藥物。
針對上述情況來說,應積極探討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此進一步提高用藥合理性與安全性。具體措施如下:
(1)加強對用藥機制與政策的完善。按照《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等規范標準合理指導臨床用藥,進而能夠在患者用藥存在特殊情況的時候,確保患者用藥合理、科學[7]。
(2)加強用藥監督。嚴格審查與點評每張處方,一旦發現問題,馬上和醫生溝通進行共同探討,及時調整藥物使用情況,確保處方合理、科學,以此提高患者用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3)提高醫院整體用藥合理性。在此形勢下,醫院應設立專門的用藥監督機構與科室,適當增加編制,完善藥事管理委員會,最大限度地規范處方的開具,并不定期抽查處方,進一步提高處方質量,確保用藥合理、科學[8]。
(4)加強結果評價。確保處方點評工作全面落實,提高用藥有效性、安全性、針對性。在藥物治療中,需要醫生、藥師、護士共同參與,為此,應嚴格根據有關規范標準評價處方質量,做出更加準確、合理的評定,進而提高用藥合理性[9]。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合理用藥意識,加大合理用藥宣傳力度,收集各種用藥信息,向患者說明藥物詳細信息,以此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用藥合理性與安全性。
(5)書寫反饋意見時充分突出重點。確定各項控制指標,制定詳細的計劃,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意見反饋形式,促進藥師與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以此提高處方質量,避免因為藥師與醫生溝通不當引起藥物不良反應,降低藥物治療效果[10]。此外,應對各種反饋意見進行詳細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見,并完整獎懲機制,以此提高處方質量,確保用藥合理、安全。
綜上所述,處方點評意見反饋機制對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用藥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值得臨床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