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杰
(唐山博物館,河北 唐山 063000)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合作與交流已成為各行業、各領域共贏的發展路徑,博物館界也不例外。目前,博物館界的合作與交流大多局限于業內,體現在館際交流上,尤以展覽交流為多,與其他領域、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則主要集中在與大中小學校的“館校合作”。其實,在跨界聯合、多元合作方面博物館還有更廣闊的空間可以拓展,本文僅對近年來唐山博物館所做的一些相關合作實踐略作梳理,以與同仁分享。
博物館所在的文物系統從屬于文化系統,但卻是文化系統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唐山博物館除隸屬文物系統外,還與圖書館、群藝館、藝術學校、藝術研究所、各劇團、電影公司等單位共同隸屬于唐山市文化系統。因此,唐山博物館的跨界,第一步就是從“文物系統”拓展到“文化系統”,即加強與文化系統內其他單位的合作與交流。
1.與圖書館、群藝館創建“三縱一橫”合作模式。在唐山市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過程中,唐山博物館、唐山市圖書館、唐山市群藝館作為中堅力量,創新工作模式與方法,不僅進行本系統、本行業內的館際交流,同時還推進跨系統、跨行業的聯合,我們稱之為“三縱一橫”交流模式——“三縱”指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群藝館與群藝館之間三條館際交流的縱線,“一橫”指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之間的橫向聯合。
博物館與圖書館合作的主題是“博物館內的城市書房”。2021年,唐山博物館在進行文創商店改造時,計劃將文創商店功能多元化,集銷售、休閑、文化活動為一體,使其成為博物館里一處特別的公共空間。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我們提出在文創商店內建立“博物館內的城市書房”,打造具有書香氣息的文創商店。即與唐山市圖書館合作,由圖書館提供書籍,并在文創商店里設置了借還書設備,觀眾在商店里就可以完成借閱圖書的程序,在購買文創、休閑之余,還可以品茶、讀書,甚至舉辦小型文化沙龍。
博物館與群藝館的合作,體現在將博物館內的物質文化遺產與群藝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類似合作已達成多次,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例如,2020年初,唐山博物館引進了廣東省博物館的《文物動物園》展覽,因該展覽的展品均為動物造型的各類文物,為增加展覽的互動性,唐山博物館與唐山市群藝館合作,由群藝館邀請唐山市剪紙協會以及群藝館館校共建的“剪紙特色”學校——韓城中門莊小學,共同在博物館開展了題為“剪紙中的動物世界”的社教活動(封二,1)。中門莊小學的師生們成為這次活動中的剪紙教師,與博物館觀眾結成“剪—學”聯盟,參與人員邊學邊玩,興趣盎然,同時也加深了對該展覽的認識。
此外,在市文化系統舉辦的“我們的節日”“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區”“文化講堂、文化沙龍”等系列活動中,三館集中各自專業優勢,同步統籌,強強聯手,合作共贏,將“三縱一橫”合作模式持續落實、推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與唐山市電影公司的合作。唐山市電影公司屬于自收自支單位,在電影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人員開支困難,保存的數百部電影老膠片和多部舊式電影放映機更成為管理負擔。基于收藏職能,唐山博物館對這些電影老膠片和電影放映機進行了搶救性收購,博物館與電影公司的合作從此拉開序幕——電影公司在完成每年100場進社區演出任務時,把唐山博物館的宣傳片作為片花播放;博物館則利用征集來的舊式電影放映機開展社教活動,聘請電影公司的放映員作指導,讓孩子們體驗手工放映電影的樂趣。
3.與唐山市藝術學校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以評劇、樂亭大鼓、唐山皮影為主體的“冀東文藝三枝花”是唐山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唐山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內容之一。唐山博物館圍繞“三枝花”經常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教活動,唐山市藝術學校均給予了大力支持。如雙方聯合打造的“唐山評劇”主題冬令營活動,由博物館招募學生,藝校老師擔任指導,參加的營員們用一周時間學習評劇的唱念坐打,從一招一式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樂亭大鼓”展區,我們要求講解員不僅要會講,更要會演唱,因此聘請藝校老師為講解員做輔導。在老師們的精心傳授下,講解員們唱起樂亭大鼓來個個有模有樣,講解過程中配合陳列內容唱上幾段,不僅增加了講解的趣味性,更使觀眾對樂亭大鼓這一北方地區特有曲藝品類的發展歷史和藝術特色有了更加直觀而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皮影是唐山博物館的特色藏品之一,2006年以唐山皮影藝術為題材的舞蹈《俏夕陽》榮登央視春晚,俏皮的舞姿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喜愛,也使唐山皮影藝術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借此東風,在藝校舞蹈老師的指導下,唐山博物館的講解員進行了皮影舞蹈的系統學習。技藝在身的講解員們不僅在本館為觀眾講解、表演,更隨著《唐山皮影》展覽的館際巡回交流,將皮影舞蹈和唐山皮影藝術帶到了全國各地,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了皮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博物館作為國民教育的特殊陣地,與教育系統的合作最為普遍,幾乎每座博物館都有開展常態化館校共建的合作學校。除了常態化的服務對象、合作項目外,唐山博物館另辟新徑,特別加強了與美術學校和盲聾啞特殊學校的合作。
1.與美術學校合作,提升公眾美學教育水平。當今中國的基礎教育雖然蓬勃發展,但公眾的美學教育卻仍十分薄弱。博物館作為收集、展示、研究人類文化遺存的公共機構,在公眾美學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但目前絕大多數博物館仍側重于對文物歷史價值的研究與展示,對文物藝術和美學價值的發掘相對較弱。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唐山博物館加強與美術學校合作,把博物館打造成多所美術學校的教學基地。博物館主動邀請美術學校師生到館寫生,工作人員把展覽的文化內涵以及展品所處時代的審美特征介紹給學生,美術老師則從繪畫技巧的角度進行現場教學、指導,學生們在展廳里支起畫架,臨摹、創作,博物館的展品、海報甚至設計的版面都成為學生們繪畫的主題。博物館內的寫生場景吸引了諸多觀眾,常有不同學校、不同家長組織的繪畫小組“不請自來”。特別是節假日,“到博物館寫生”成為美術學校師生們學習的一部分,也成為唐博一道靚麗的風景(圖一)。同時,唐山博物館還為學生們的作品舉辦小型展覽,或在展覽設計時留出空間專門展示孩子們的優秀寫生作品,鼓勵美術學校師生積極參與,吸引更多公眾融入其中。

圖一 在《百年評劇》展廳寫生的孩子們
2.與盲聾啞學校合作,為社會奉獻博物館的溫暖。2013年,唐山博物館與唐山市盲聾啞學校成為“館校共建”單位,如何為這些有視聽障礙的特殊學生服務成為唐山博物館思考的新課題。針對這所特殊的學校,唐山博物館將“唐山皮影進校園”社教項目進行了重新規劃和改造:為聽力障礙學生安排的項目活動側重于動手,如觀看皮影戲現場表演,操縱皮影,雕刻皮影,學習皮影舞蹈等;為視力障礙學生設計的課程為觸摸式皮影教學,讓他們親手觸摸皮影實物(圖二),或學唱皮影戲唱腔。此外,每次唐山市盲聾啞學校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時,我們都“因人施教”,專門為視力障礙學生準備耳麥和可以“觸摸”的文物,讓他們從聲音中、從展品的質感和線條中感知歷史。

圖二 到盲聾啞學校開展觸摸式皮影教學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博物館既面臨機遇,也迎來了挑戰。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資源,不僅可以為旅游注入文化內涵,也在與旅游的融合中拓展著自身的發展空間。但是,博物館經費來源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財政撥款的穩定性和使用范圍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博物館拓展旅游功能的動力,也成為其向旅游業延伸的瓶頸。在這種境況下,唐山博物館不是坐等觀望、隔岸觀潮,而是從社會發展需求出發,及時調整觀念,積極探索博物館與旅游業之間的功能互補。
首先,積極開展旅游景區和河北省旅游試點單位申報工作。盡管博物館是很多游客心目中毋庸置疑的打卡地,但是卻不一定是旅游系統注冊評定的景區。多年來,受限于博物館的業務范圍,唐山博物館對是否申報旅游景區持無所謂的態度。但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唐山博物館積極行動,開展了3A旅游景區和河北省旅游試點單位的申報工作。旅游景區強調“吃、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為了申報旅游景區,唐山博物館依照這些要素整合資源,調整工作方向,加強了除舉辦展覽之外的其他工作,如通過文創商店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通過電影、小劇場的演出滿足游客的娛樂需求等。
其次,與旅游公司聯合,形成合作共贏局面。2019年7月,唐山文旅集團在唐山南湖景區開設了皮影主題樂園,以“最古老的動漫、最時尚的皮影”為設計理念,利用唐山皮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增加親子主題場景、設施、互動體驗項目,同時推動皮影文創產品的銷售。而唐山博物館有展陳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唐山皮影》基本陳列,展出近千件清末民國時期的皮影實物,展品精美,內涵深厚。唐山博物館積極與唐山文旅集團溝通,雙方共同策劃,將博物館的皮影展覽與景區的皮影樂園相結合,就游客參與模式、皮影文創研發銷售等問題進行了協商和協作。唐山文旅集團下屬的文創公司參與了博物館文創商店的經營管理,唐山博物館則聘請了文旅集團的副總經理作為理事會成員,以方便雙方工作的開展。博物館與旅游融合,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博物館旅游業態,延伸了博物館的價值鏈。
唐山博物館從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基本職能出發,積極與不同性質的社會團體建立聯系,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構建更具社會性、公共性的合作項目,提高了博物館對社會的融入度和社會各界對博物館的參與度。
收藏方面,與唐山市陶瓷協會合作,制作了唐山瓷業口述歷史數字化藏品。近代唐山瓷業異軍突起,1949年以后,唐山與博山、佛山、景德鎮構筑了中國陶瓷領域的“三山一鎮”,但隨著時間流逝,很多瓷廠倒閉,陶瓷藝術家去世,技術失傳。為了留住歷史,記錄唐山瓷業曾經的輝煌,2019年,唐山博物館著手策劃錄制《唐山陶瓷口述歷史》資料片。在唐山陶瓷協會的協助下,我們采訪了20位唐山陶瓷界的相關人士,錄制了長達50小時的口述歷史影像資料,成為珍貴的“數字化藏品”。
教育方面,與不同社會團體合作,策劃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如2018年國慶節期間,唐山博物館從云南普洱博物館引進了《普洱歲月·古道春秋》展覽。以此為契機,唐山博物館與唐山市茶文化協會合作,舉辦了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唐博國慶七天樂”社教活動(封二,2),每天一個內容,包括“茶道”“茶藝”“茶詩”“茶畫”“品茶”“制茶”“問茶”等,最后還舉辦了小型拍賣會,吸引了大批愛茶的觀眾來到博物館參觀并參與到活動之中。其他社教活動還有:與唐山市音樂家協會合作,在唐山博物館舉辦小型“新年鋼琴音樂會”“新年交響樂”音樂會等;與話劇社合作,在館內演出“博物館之夜”“即興話劇”等節目;與中國教育電視臺、唐山“新聲線”播音培訓學校合作,舉辦國學朗誦、“最美童聲冬令營”等活動;等等。這些有聲有色的社教活動,吸引了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觀眾,社會反響熱烈。
展覽方面,與唐山動漫協會合作,多次舉辦“cosplay動漫展覽”。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展覽,展品是由演員扮演的各類動漫、游戲、繪畫及影視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其衣著、發型、道具追求原汁原味,這些動漫角色在展廳里隨意走動,擺出各種動作,觀眾可隨時與其合影。這類展覽尤其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每次展覽觀眾都達數萬人次。
研究方面,唐山博物館與唐山歷史學會、唐山灤河文化研究會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沉浸式合作。這兩個學會是唐山地方史研究最重要的基地,會員眾多,囊括了唐山地方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唐山博物館多名從事業務工作的研究人員也是學會成員,并分別擔任了唐山歷史學會副會長、理事和灤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副秘書長等職務。而灤河文化研究會成立之初,會址即設在唐山博物館。唐山博物館多次承辦兩個學會的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并充當兩個學會之間的橋梁,分別邀請雙方會員參加對方的學術研討會。多年來,三方先后擬定了“灤河流域考古”“唐山皮影研討”“近代唐山工業遺產”“辛亥灤州起義”等多個研究項目,共同開展相關研究。如唐山灤河文化研究會主編的《灤河文化研究文選》即收錄了唐山博物館業務人員撰寫的《灤河流域考古文化》《唐山近代工業遺產的現狀及分析》等近10篇論文。
博物館的發展經歷了從關注“物”到關注“人”的歷程,對觀眾的定位從被動的服務對象逐步轉變為主動的合作對象。唐山博物館打造的“草根空間”,為觀眾提供了主動參與、互動的平臺。
自2016年起,唐山博物館每年推出的10場文化沙龍活動中,除專家講座外,還特別開辟了“草根空間”,請觀眾走上博物館的講臺,就確定的主題參與沙龍討論。2016年,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唐博“草根空間”推出了“紀念唐山抗震40周年”專題文化沙龍。此次沙龍邀請了多位觀眾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述他們與唐山大地震有關的故事:當年的唐山機場指揮調度李升堂先生介紹了大地震發生后全國各地的救援物資空運調度的情況,因地震截癱的高志宏、楊玉芳夫妻回顧了他們在地震中的遭遇以及震后身殘志堅的生活歷程(圖三),收藏家黃志強先生展示了他收藏的唐山大地震相關實物,唐山文化工作者韓溪先生則講述了大地震后他率領樂隊帶著交響樂作品《烈火中再生的鳳凰》走進中南海演出的故事。當時還面向社會招募了出生于1976年、1986年、1996年三個不同年代的唐山本地觀眾作為主講人,分別講述他們40歲、30歲、20歲的人生感悟,以及對唐山這座英雄城市的認知。這期“草根空間”成為唐山文化的熱點,之后,唐山博物館又在2017年策劃了主題為“馬場圈—文化宮—展覽館—博物館”的草根研討。唐山博物館所在地在100年前曾是賽馬場,俗稱“馬場圈”,屬開灤煤礦外國員司的生活、休閑之地;新中國成立后,這里興建了工人文化宮,50年前建起了唐山市展覽館,30年前又改造為唐山博物館。我們邀請觀眾走上“草根空間”的講臺,以這一小片土地的變遷史來見證唐山城市的發展,見微知著,追憶唐山歷史,解讀城市文脈。

圖三 “紀念唐山抗震40周年”專題文化沙龍現場
貼近生活、貼近市民的“草根空間”得到了廣大唐山市民的喜愛和追捧,隨著其人氣的飆升,唐山博物館又適時推出“草根徒步”系列活動,招募公眾參與文化遺址徒步考察。如2016年組織了中國第一條標準軌矩鐵路——唐山至胥各莊鐵路的徒步考察(圖四),2017年組織了“唐山運煤河”徒步考察等。目前,唐山博物館正逐步推出“草根策展”活動,讓觀眾參與展覽的主題策劃、內容構建、形式設計,目的是集思廣益,讓老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做老百姓看得懂的展覽。唐博的“草根空間”,改變了觀眾僅僅是旁觀者的舊格局,提高了觀眾對博物館各項工作的參與度,讓觀眾參與創作,從配角轉為主角,成為博物館真正的主人。

圖四 徒步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活動
從唐山博物館的探索與實踐來看,跨界聯合、多元合作改善了博物館資源有限的局面,促進了博物館與社會各界的互動,更好地滿足了所在地區民眾精神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博物館既要扎根于本系統的深邃土壤,又需融入廣闊的大千世界,成為所在地區公眾文化共享的樂園,在這個過程中,開展多渠道、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實現文化共享,還能夠提高自身的文化創造力和綜合效益,對于中小博物館而言,尤其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