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馬小妹

“大自然是厚道的,你對它好,它就會給你驚人的回報。老百姓也是善良的,他們有了工作,有了樓房,不再貧困,那他們也會跟著你一起為更多的人造福。”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與沙漠之間有一種近乎天生的難解情緣。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緊緊依傍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稱,這里的沙子多來自庫布其沙漠。
1959年,王文彪出生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里,自小就是吹著沙子長大的“沙漠之子”,“吃飯、喝水都有沙子”是他兒時的常態。童年的經歷讓他對風沙和饑餓有著深刻的記憶,對沙漠亦有著與生俱來的特殊情感。
30年前,庫布其沙漠曾被稱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植被覆蓋率不足3%,最大的沙丘高達100多米,因其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也被稱作“首都上空的一盆沙”。
而30年后,庫布其沙漠煥然一新,植被覆蓋率增加到53%,動植物由100多種增加到530多種,京津地區的沙塵災害減少了90%,它也被重新定義為“希望之海”。
這一變化,與王文彪堅持34年科學治沙密不可分。
1988年5月8日,是王文彪的一個人生轉折點。
“娃兒呀,咱祖輩就出你這么一個國家干部,為啥又要瞎折騰?”那年,王文彪的母親得知自己的公務員兒子,要放棄安穩工作去經商,心里像揣了只野兔子。“咱家是從窮日子過來的,也不求你大富大貴,你快給我回去好好上班!”母親幾乎哀求道。
王文彪脫掉了一身西裝,“我想帶頭致富,也當個‘萬元戶’,好讓您二老和奶奶享享福。”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王文彪不再猶豫,比起安穩的生活,他更想嘗嘗經商的滋味,“我還年輕,大不了從頭再來!”
就這樣,說服家人和領導后,不滿30歲的王文彪來到位于庫布其沙漠中的海鹽子,一家快要倒閉的鹽場任廠長。
誰承想,5月8日第一天入職,王文彪就遇到了一個“下馬威”。他乘坐的吉普車陷在了離鹽場不足500米的地方,動彈不得,職工們紛紛跑來幫他這個新廠長刨沙、推車。他有些尷尬,就在那個瞬間恨上了沙子。
面對眼前兩個塌陷的鹽池,被黃沙覆蓋的鹽湖和鹽場連年虧損的現狀,王文彪堅定地說出兩個字:“治沙!”
王文彪上任第一件事——挑出27名員工,跟著自己專門種樹!就此,他們與沙子較上了勁。柳樹死了就種楊樹,背風坡種不活,就換迎風坡種……種10棵,能活1棵也是勝利。大家明白,這是為了生存而戰!
就算與大自然進行意志較量,也要對科學保持足夠的尊重。一日,一名員工從沙漠中給王文彪帶回一束鮮花,王文彪小心翼翼地將它放在裝有水的玻璃瓶里,日日俯身欣賞。突然,王文彪有了一個靈感:把楊樹苗插進裝滿水的瓶中,這樣再種進沙漠會不會提高它的存活率?
不經意間,一個改變沙漠植物種植的“發明”誕生,這一方法也大大提高了樹苗的成活率。王文彪帶領員工一邊生產,一邊種樹,8年時間,他們足足在鹽場周圍種了兩萬多棵樹,就這樣,被判了“死緩”的鹽場保住了!
有時候,科學的種子就在生活中不經意間發芽。
鹽場保住了,還得把產品運出去。恰好趕上政府的修路大計,王文彪帶領員工和牧民開始了“致富修路”的3年行動。他們和風沙搏擊幾個月,路卻毫無進展,治沙、植樹必須要與修路同步。
科學治沙已迫在眉睫。一天,王文彪偶然得知一名植樹包工頭為了圖省事,利用水管在沙地中沖深坑種樹,沒想到這個方法反而成活了更多的樹苗,他便立馬帶領專家去實地考察,研究技術。這種在群眾中得到的智慧,經過專家的技術攻關,確定可行,并將其命名為“氣流植樹法”,8—10秒就能栽一棵沙柳,成活率達到85%以上。
這種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植樹法迅速在庫布其沙漠傳播開來,從此結束了“死了再種”的傳統笨方法。樹活了,沙就能治了。
歷時3年,庫布其沙漠第一條全長65公里的穿沙公路,在王文彪的帶領下成功修通,其企業的運輸成本一年就可節約1500萬元以上。由鹽場改制的億利集團,在王文彪“下海”12年后,進入國家520家重點企業行列。而這條路的修通,也讓數萬沙區百姓告別了沒水、沒電、沒有通訊的歷史。
“我們大家現在每天通過科技手段要上到月球,下到海洋,找人類新的生存空間與家園。大家是不是覺得有點舍近求遠呢?”王文彪認為,不管有沒有沙漠的地區,都應該把沙漠當作人類共有的一份財富去利用和改善。
多年來,王文彪帶領億利集團廣泛招攬技術人才,把科技引進來,改變傳統的治沙模式。他深知,沒有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加持是萬萬不行的。
王文彪治沙,始自1998年,源于生存。27年后,他卻帶領億利集團建成了中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保護和培育了200多種耐旱、耐寒、耐鹽堿的種質資源。
王文彪很清楚,種質是指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總稱,決定著生物遺傳性狀。世界農業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都依賴于種質資源。而他所從事生態修復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這些沙漠種質資源。
甘草,是王文彪保護并利用的沙漠種質資源代表之一。它既可以用于固沙治沙,又可作為中草藥產生經濟價值,且存活率高,防沙效果好。
據了解,僅在甘草規劃和研究這一項目,王文彪就花了上百萬元。他帶領團隊創新研發出種植新技術,讓一棵甘草的綠化沙漠面積從0.1平方米擴大到1平方米。此外,他還將甘草推廣給當地百姓種植,并由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后期收購服務,由此獲得了治理和效益的雙豐收。
隨后,王文彪在中藥、新材料、化工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沙漠技術研究中心,并積極引進相關人才,進一步利用科學技術發展沙產業,提高沙漠經濟價值,成功帶動庫布其沙漠10萬人脫貧致富。
30多年來,王文彪帶領億利集團治理綠化庫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已被巴黎氣候大會標舉為“治沙樣本”,億利庫布其生態示范區也被國家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2年,王文彪提出了“科技億利”新戰略,并明確了“致力于打造全國領先的光伏治沙綜合服務商和沙漠生態資源開發運營商”的新愿景。
王文彪深信,億利集團要煥發青春活力,打造百年偉業,就必須念準“創新?創造價值”這“六字真經”。聚焦光伏治沙,瞄準“新能源+沙漠治理”兩大賽道,才能打造“專精特新”型科技企業。
“光伏治沙是億利集團確定的第一主業,也是我人生的新事業。”王文彪將其當做他畢生的追求,“我將圍繞光伏治沙這個產業,在中國做,在世界做,把它做成,把它做好,做出樣子。”
近10年來,王文彪已推動億利集團在庫布其沙漠創新投資建設了百萬千瓦級光伏治沙項目,積淀了“板上發電、板間產業導入、板下治沙生態”等一整套光伏治沙技術體系。
去年10月,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就在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開工。
據王文彪介紹,該項目是國內單體規模最大光伏治沙項目,由億利集團和三峽集團共同建設,項目總投資近120億元,規劃用地規模10萬畝,包括項目荒沙修復整治區22232畝和光伏發電治理核心區77768畝。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是此項目采用的五位一體循環產業發展模式。項目建成后,預計將達到年平均上網電量約41億千瓦時;與此同時,還將實現年節約標準煤一百多萬噸,并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量。
科技是沙漠治理的關鍵驅動力,在34年具體實踐中,王文彪從未停止科學探索的腳步。他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真正成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