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曼
大眼睛、白皮膚、笑容甜美、溫柔恬靜,易冉是個不折不扣的美人胚子,姣好的面容讓人很難將她與“電焊工”這一職業聯想到一起。然而,18歲那年,易冉就入職中車株洲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株輛公司”),成為了在鐵路貨車組裝生產線的一名電焊工,一干就是21年。
憑著湘妹子吃苦霸蠻的勁頭兒,易冉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21年來,易冉參與焊接8萬輛鐵路貨車,焊縫優質率高達百分百。手臂上了深深淺淺的烙印,是她從“萌妹子”晉級為“電焊花木蘭”的見證。她用焊槍作畫,畫出了自己燦爛的人生軌跡,展現了現代勞模、現代產業工人的優秀品質,體現著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易冉是一個踏實肯干、執行力強的人,在武昌技校學習期間,拿下了多項專業第一的成績。易冉回憶說:“在學校學習期間,我注意養成一種精準的習慣,比如機械制圖畫圖作業,我畫的每一根線條都追求高標準,從不馬虎。”
然而,學校跟工廠里卻是千差萬別,易冉剛參加工作時所在的底架轉胎班,是車間勞動強度最大、焊接量最大、人員最多、工作條件最艱苦的典型苦、臟、累班組。一天30公斤焊絲,焊接125米,下班的時候,連胳膊都不想抬。在學校里,學生一人一臺焊機互不干擾,但在車間里,常常是七、八個工人圍在一起焊,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一整天下來,易冉就被電弧光傷的像一只煮熟的螃蟹。
“焊工手里有團火,四季炙熱無法躲。十個焊工九個黑,全身上下全是灰。”這是電焊工最真實的寫照。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易冉選擇依然堅守在崗位上。“雖然工作強度的陡增令我措手不及,但我從未覺得不能從事這項工作,我們班組里也有其他女同志,沒什么干不了的!”她如是說。當時,株輛公司有一本雜志,雜志的封面與封底常常刊登著在技能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的師傅們,易冉便下定決心要成為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人。
2000年8月,新入職1個月的易冉,被選派參加株洲市“晨暉杯”電焊技能大賽。她和兩名專業強將在培訓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強化訓練。到第四天,“愣頭青”易冉的訓練試件就從最差的Ⅳ級片,一躍達到接近完美的I級片,并穩定保持到3天后的大賽。結果,她在比賽中獲得氣體保護焊第三名,一時間技驚四座。受到這次成功激勵,易冉對電焊工作更加充滿信心,她發奮學技,日積月累,迅速成長。每每有新產品開發特殊案例、比賽得失、同行們的點滴啟迪感悟等,她都會記錄在她的專用筆記本上。參加工作頭三年,易冉憑借純熟的電焊技藝,囊括工廠年度比賽全部冠軍,一氣呵成完成了從技術銅星、銀星到技術金星“三連跳”跨越,創造了公司設立該獎項以來,用時最短“跑完全程”的選手記錄,至今仍舊無人打破。緊接著又憑著勤學苦練精湛技藝,創造了23歲成為中國南車最年輕電焊技師,26歲成為湖南省當時最年輕高級電焊技師記錄。短短8年完成從一個普通青工到高級技師的嬗變。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易冉也不例外,她的本事都是實打實練出來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工作帽幾天就被飛濺的焊渣燒得“齜牙咧嘴”。工作服個把星期,就會被焊渣燒出無數小洞,像天上的繁星一樣。手背和腳背被焊渣燙出的水泡不計其數,時間久了就結成硬繭。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易冉練就的焊接本領也為她爭取來了更多的機會。2011年10月,易冉被國資委選派與另外三個男同志一起赴德國,參加在德國呂內堡舉行的“嘉克—LVM杯”國際焊接比賽。在賽場上,易冉是唯一的女性參賽選手,在德國,甚至沒有女同志從事電焊職業。然而,這位中國女孩的熟練且出色的表現,令德國同行們大吃一驚,比賽組委會特別為她頒發了僅此一份的“特別獎”。在這場比賽中,中國代表隊獲得了團隊第一的成績,而易冉參賽的立焊、平焊板作品獲德國DVS證書并被公開展示。德國當地媒體以《中國的“電焊花木蘭”》為題對她進行了專題報道。從此,這位來自中國的電焊女孩有了一個新的稱呼——“電焊花木蘭”。
易冉不僅焊接技藝高超,還不斷追求卓越,主持和參與的“高速重載”鐵路貨車制造和出口產品技術攻關項目不勝枚舉,是名副其實的“焊”將。在同事眼中,就沒有易冉做不好的焊接工作。鐵路貨車看似其貌不揚,但實際上大有學問。為了不斷提高載重量、設計時速,鐵路貨車對生產材料、制作工藝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試制C80BH新型重載高速不銹鋼敞車時,易冉分析發現,生產線上存在著大量操作難度很大的仰角焊縫,受重力影響液態鐵水會不停向下流,特別容易形成缺陷。于是,她大膽采用“小擺快頻”的焊接工藝,直線往返小擺動運條,完全避免了仰焊缺陷,焊縫藥皮全部“聽話”的自動翹起脫落。后來,這一工藝入選為中國中車絕招絕技,迅速推廣到一線,創效超百萬元。
類似的攻關案例還有許多,在第一臺FMG敞車整車的試制過程中,澳方用戶要求所有焊縫缺陷為零,不允許有絲毫瑕疵,這樣精準的手工操作,相當于數控機械手的精細標準。一周后,易冉卻交出了完全符合標準的優質產品,澳方監造專家不禁對易冉豎起了大拇指。
隨著中國制造向數字化、智能化的邁進,敢打敢拼的易冉又開始了新的超越。2020年,株輛公司按照中車部署,全面啟動“精益+數字化”制造技術升級,搭建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產線。易冉也接收到了新任務,她要帶領勞模創新工作室承擔起了焊接機器人培訓的任務。
焊接工藝、計算機編程、材料學、組裝……易冉和伙伴們研習相關理論知識,全天“黏”在安裝、調試焊接機器人的工程師身邊,“偷學”基本編程操作。短短2個月,易冉成功跨入“編程界”。她還自學了電工、鉗工、機械制造知識,編寫焊接機器人的維修保養知識手冊,幫助焊工轉型成為機器人運維師。
與此同時,易冉將自己多年的手藝“傳授”給機器人,讓機器人用更好的方法焊出成千上萬的好的產品。她帶領團隊全力保障igm機械手、松下機械手兩種設備操作培訓的高質量。在她看來,這并不是一個“以機代人”的過程,而是一個相互賦能的過程。2021年,株輛公司在生產中歐班列時,就用到了焊接機器人,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2022年,株輛公司又收到了一份“加急單”。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影響,公路運輸受到限制,株輛公司需要加急生產1800輛載重70噸的C70E(H)型通用敞車投入使用,以保障物流暢通。緊張的工期之下,焊接機器人發揮了大用處,大大緩解了焊接工人的壓力。C70E(H)型通用敞車側墻、端墻等部位的焊接都用到了機器人焊接技術,并且焊接效果良好。
這是一個需要匠才的時代,也是一個匠才輩出的時代。21載歲月悠悠,易冉卻從未放下手中的焊槍,她用焊槍展現著自己的青春與熱愛,也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工匠的風采。她說:“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有一流的愛國情懷、一流的創新精神、一流的崗位技能、一流的學習能力。而愛國永遠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