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毅
廣義上消化道息肉是指突出于上消化道黏膜表面的所有隆起性病變,主要由于黏膜上皮增生所致,尤其是十二指腸息肉發生率較高。狹義上消化道息肉是指上消化道黏膜的局限性隆起,但不包含進展癌以及黏膜下腫物[1]。早期息肉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方案,但采用傳統電切手術配合尼龍繩進行結扎,不僅創傷較大,并且患者術后并發癥多,且疾病容易復發[2]。胃腸鏡下高頻電切術聯合氬離子電凝術是一種非接觸式的電切電凝固技術,主要利用熱效應產生局部的高溫,使患者組織凝固并且脫落變形,能夠有效去除患者上消化道息肉,治療效果良好[3]。胃腸鏡下電切術聯合微波凝固術,也是近年來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案,但關于氬離子電凝術與微波凝固術的差異目前臨床上還存在一定爭議。本次研究分析胃腸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離子電凝術治療上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3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8∶15;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38.1±8.2)歲;結石橫徑(1.53±0.41)cm,結石縱徑(0.86±0.34)cm。實驗組男女比例19∶14;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37.6±8.7)歲;結石橫徑(1.51±0.39)cm,結石縱徑(0.82±0.32)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通過醫學管理委員會審核;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給予相關疾病和治療方案介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符合上消化道息肉診斷標準,并且不存在其他器質性疾病或血液性疾病。
排除標準: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嚴重造血系統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在治療期間對治療所選藥物有過敏反應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胃腸鏡下高頻電切聯合微波凝固術進行治療,直徑較大息肉采用多次點塊切除,對于廣基型和扁平型的息肉,采用點塊法進行切割,對于蒂型息肉進行蒂基切割手術,切割完成后采用微波凝固進行止血處理,在手術過程中微波凝固功率為30~80 W,具體根據患者的癥狀作出調整。
實驗組患者采用胃腸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離子電凝術進行治療,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電切方式與對照組相同,在完成患者的息肉切割后,采用氬離子凝固法進行止血。氬離子輸出功率選擇35~45 W,氬氣流量控制在1.0 L/s。
患者術后3 d選擇流食,并由醫務人員給予患者質子泵抑制劑類抗潰瘍藥物,連續用藥2~3周,治療過程中保持靜臥休養,避免日常生活中大體力勞動。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SDS評分、VAS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VAS評分滿分為10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明顯。SDS評分滿分為80分,分值越低說明抑郁狀態越輕。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實驗組V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發生傷口出血1例,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06%;對照組發生傷口出血3例,臟器損傷2例,感染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4.24%。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429,P=0.0394<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上消化道息肉手術治療方案較多,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方式為電切手術、微波凝固手術等[4]。近年來,微波凝固手術應用較為廣泛,其所采用微波頻率為2450 MHz,波長為12.25 cm的電纜[5],將能量聚集在某一處直接釋放對局部進行加溫,進而發揮治療效果。氬離子電凝術是一種非接觸式消化道息肉切除方案,治療時采用電灼熱效應,在患者局部病灶產生高溫,使患者的病灶組織能夠瞬間氣化,促進病灶蛋白變性,達到切除病灶的效果[6]。電灼熱效應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上消化道息肉基底組織,能夠促進組織中的電解質隨著熱效應發生變化。由于機體水分能夠吸收98%的熱能量[7],這就導致上消化道息肉基底組織可在短時間內吸收較高能量,通過高熱效應可使上消化道基底組織瞬間凝固,造成上消化道息肉脫落。
微波凝固手術所用探頭一般為圓柱形狀,如果患者息肉較大,則治療效果較差[8],因醫務人員難以對探頭進行控制,易導致發生不可逆接觸損傷,且患者術后也易出現感染情況,所以近年來臨床研究認為[9],選擇氬離子電凝手術效果更好。氬離子是一種具有較強惰性的可燃氣體,無色無味,且對患者的機體組織不會產生額外的影響,同時氬離子術能夠為手術提供高頻高壓的電流,所以在上消化道穿孔凝固中應用效果理想。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V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得結論與相關研究具有一致性[10]。分析原因,胃腸鏡下電切術聯合氬離子電凝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離子束避免對患者的黏膜面和肌層組織發生氧化或者碳化,避免手術中出現濃煙的情況。且離子束能夠選擇性作用于患者組織,可有效避免在患者干燥區域發生作用,同時作用深度整體來說較淺,不會導致患者組織出現深層次損傷。此外,氬離子束在對患者止血后能夠形成一層絕緣層,有效避免電熱效應進一步損傷患者深層組織,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針對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應用胃腸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離子電凝術治療療效顯著,有助于減輕患者損傷狀況,加快術后恢復進程,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