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寧
產后出血是指產婦分娩后1 d內陰道出血量≥500 ml,屬于常見的分娩后并發癥,產后出血多見于產后2 h內[1]。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產后出血已經成為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2]。造成產后出血的因素較多,現代醫學研究指出,子宮收縮乏力是一種常見的產后出血致病因素,如不給予及時、科學治療,可導致患者子宮切除,喪失生殖能力,如無法有效止血,甚至可造成患者失血性休克、死亡等。子宮背帶式縫合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外科縫合手術,近年來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3]。基于此,本次實驗回顧性分析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接收的80例宮縮乏力性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子宮背帶式縫合治療宮縮乏力性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接收的80例宮縮乏力性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患者,根據止血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0例。其中,參照組年齡23~34歲,平均年齡(28.78±3.13)歲。實驗組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29.05±3.2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決定,準予開展。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分娩后子宮收縮乏力臨床診斷標準,表現為宮體袋狀且子宮質較軟;胎盤娩出后出血量≥500 ml;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妊娠合并高血壓者;精神疾病患者;臨床資料不齊全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采用傳統止血法進行治療,先向患者子宮注射10 U縮宮素,應用無菌紗布對出血部位進行壓迫,并從宮底向宮腔和陰道上端同時進行填充,將宮腔均勻填滿后將多余紗布剪除。對患者出血發生情況進行觀察,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對切口行常規縫合。
1.3.2 實驗組 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治療,具體如下:縫合方向由內向外,首先采用可吸收線從患者子宮切口下緣左側進針,從切口上緣左側出針,然后在子宮底部左側縫合1針進行固定;將縫合線引至子宮下段后壁,從左向右由外貫穿子宮,在子宮右側底部縫合1針固定;將縫合線引至子宮切口上緣進針,從切口下緣右側出針。縫合過程需要注意,進出針后應壓緊子宮,同時將線拉緊并打結。最后,應觀察10 min內出血量情況,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進行關腹操作。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包括乏力、嘔吐、切口感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發生乏力1例,嘔吐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參照組發生乏力3例,嘔吐4例,切口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8/4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
在臨床上,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凝血功能異常以及軟產道受損,均是導致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中尤以子宮收縮乏力最為常見[4]。隨著近年來我國二孩政策的開放,因子宮宮縮乏力而出血的幾率也呈現出增加的趨勢。臨床研究指出[5],子宮宮縮乏力所導致的產后出血往往會對產婦的身體健康以及恢復造成不利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產婦的死亡。此前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主要應用的便是縫合手術、填塞紗條的方法[6],而對于出血情況較難控制的患者,臨床則多采取子宮切除術進行治療。子宮切除后雖然可以治療產后出血,但其卻會導致子宮分泌的活性物質消失,進而加速患者卵巢功能的衰老,因此,選擇科學、有效且對患者影響較小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
子宮背帶式縫合是一種新型的外科縫合方法,此術式在宮縮乏力性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患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7]。臨床實踐表明,此術式治療效果顯著。首先,應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同時其還可以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并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而過往應用的縮宮素注射、填塞紗條等方法,雖然能夠取得較為顯著的止血效果,但卻容易導致隱匿性出血的發生[8],同時紗條存在于宮腔中,還會導致感染的風險增加,若進行紗條取出則會導致二次出血的發生。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可以通過壁縫線對子宮施加壓迫,從而在取得良好止血功能的同時,保證患者的生育功能。同時,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子宮縱向壓迫,還可以充分發揮子宮出血被動收縮狀態的維持效果,以此來確保血竇的關閉,進而起到止血的功效[9]。此外,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還具有承力點多的優勢,通過眾多承力點的聯合作用,可以實現對子宮表面的均勻壓迫,進而在保護患者子宮的同時,減少術中出血量。大量臨床研究證實,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具備出色的臨床應用效力,尤其適用于宮縮乏力性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患者的治療,這對于患者的治療有著現實的意義。
本次研究參照組應用傳統止血法,實驗組應用子宮背帶式縫合法。結果顯示,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宮縮乏力性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患者的治療中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可以取得較好的止血效果,并能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同時此種治療方法還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繼而實現對患者的治療。此次研究的結果同過往報道一致[10],說明子宮背帶式縫合的臨床應用可以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通過子宮背帶式縫合治療這一較為新穎的外科手術縫合方法的應用,患者產后出血的情況可得到及時的治療。所以,臨床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優先采用此種方法,以確保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子宮背帶式縫合治療宮縮乏力性剖宮產手術產后出血效果確切,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并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