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躍
習慣性便秘是指排便時間延長,患者排便困難且大便堅硬呈球形,或是患者有無休止排便感覺,以及持續時間>5個月的便秘。便秘的定義為功能障礙性大便不暢,患者有排便周期延長等臨床癥狀。衰老是便秘的高發因素。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中有約25%經常便秘,70%左右的住院老年患者依靠瀉藥幫助排便。習慣性便秘可誘發其他疾病,如痔瘡和前列腺肥大、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習慣性便秘給老年人帶來生活上的痛苦,還可能成為急性心力衰竭和腦出血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誘因,導致習慣性便秘死亡事件的發生。西醫常對本病采取對癥治療,使用瀉藥,有副作用[1]。長期依賴瀉藥易形成頑固性便秘。中醫藥以其安全、副作用少等特點,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作者在本研究中分析了針刺天樞穴配合循經取穴對習慣性便秘患者的臨床療效,在這項研究中臨床傳統治療被用作對照,在此基礎上增加針刺天樞穴配合循經取穴更好地治療習慣性便秘,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科收治的80例習慣性便秘患者,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標準診斷確診[2]。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38~79歲,平均年齡(46.3±3.2)歲;體質量指數23.5~26.9 kg/m2;病程1.1~4.6年,平均病程(3.0±0.5)年。試驗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47.3±3.2)歲;體質量指數23.7~26.7 kg/m2;病程1.5~4.0年,平均病程(2.9±0.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根據中國慢性便秘診療指南的診斷結果,患者至少有5個月的癥狀,包括以下2種或2種以上癥狀:患者>35%的大便是硬糞,>30%的大便不是完全空的,>30%的排便需要人工排便,如采用手指排便等,<4次/周,不通便的軟便少見,患者最近3個月有癥狀,年齡15~80歲。
1.2.2 排除標準 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或心腦血管和腎、呼吸、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排除惡性腫瘤等進行性基礎疾病;排除精神異常者;根據研究者的判斷,排除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者;排除有不適合研究的其他因素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臨床傳統番瀉葉治療,2次/d,30 ml/次番瀉葉溶液,藥液制備方法:取番瀉葉500 g,加水5000 ml,在電熱鍋中加熱至80℃用紗布過濾藥渣,加入蒸餾水,制備5000 ml,得10%番瀉葉藥液。患者服用藥液后1 d內排便1次。應減少服藥次數來避免腹痛、腹瀉和嘔吐等副作用。7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針刺天樞穴配合循經取穴治療。配合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外關穴。以上穴位采取針刺,平補平瀉法進行治療,留針30 min。7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判斷,治愈:排便正常,與排便有關的自覺癥狀消失,排便次數≥3次/周,結腸轉運試驗顯示48 h內70%以上的排泄標志物,便秘癥狀明顯改善;改善:患者結腸轉運試驗48 h排泄指標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便秘癥狀不明顯,排便次數<3次/周;無效:結腸轉運試驗顯示72 h結腸轉運無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改善。有效率=(治愈+改善)/總例數×100%。
1.4.2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包括腹瀉、腹痛、惡心、嘔吐。
1.4.3 對比兩組患者的便秘量表評分 于治療后第7、14、21天,采用便秘量表評價患者的便秘情況。該量表共有6項,總分為20分。>15分表明患者便秘。
1.4.4 對比兩組排便間隔時間、單次排便時間、排便性狀、排便難易評分 排便間隔時間<1 d為1分,1~2 d為2分,>2 d為3分;單次排便時間<3 min為1分,3~7 min為3分,>7 min為4分;大便形狀正常為1分,大便干燥為3分;大便不費力為1分,費力為3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臨床有效率為85.00%,高于對照組的5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患者的便秘量表評分對比 試驗組治療后第7、14、21天的便秘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便秘量表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的便秘量表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4 兩組排便間隔時間、單次排便時間、排便性狀、排便難易評分對比 試驗組排便間隔時間、單次排便時間、排便性狀、排便難易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排便間隔時間、單次排便時間、排便性狀、排便難易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排便間隔時間、單次排便時間、排便性狀、排便難易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習慣性便秘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但其具體發病機制尚未闡明。目前認為,該病主要與患者脾胃虛弱、腸動力異常等因素有關。習慣性便秘病程長而久遠并以虛證最為常見[2]。中藥在治療方面具有獨特的療效,不易引起藥物依賴。目前臨床上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的藥物很多,但大多不治本,而且由于不良反應的存在使患者用藥依從性降低,導致疾病反復發作,長期得不到治愈[3]。
現代醫學認為習慣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生活規律的改變或過度緊張,大腦功能無法建立有效的條件反射使正常思維的抑制,患者食物中纖維和液體攝入較少,減少纖維殘留對腸黏膜的應激能力,降低腸運動功能,服用抗膽堿能鎮靜劑、抗抑郁藥和抗酸藥等,而定期服用瀉藥以及灌腸會降低腸道的敏感度,增加便秘的程度[4,5]。習慣性便秘屬于中醫便秘的范疇。便秘在中醫古籍中很早就有記載,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排便困難”。《傷寒論》中有“陰結”、“陽結”之說。本病位于大腸,是由大腸傳導功能障礙、臟腑、津液及氣血虧虛所致,但與肺、脾、胃、腎關系密切[6]。中醫學認為肺與大腸互為表里,肺和大腸在外,肺不升清功能不足,可以導致臟腑氣滯,津液不散,肺氣無力促進時,大腸傳導無力,脾運不佳,痰濕內生,久而生火,津液被消耗掉;氣血津液不足,腸道內缺乏津液的滋潤,則無水行舟,發生便秘[7]。可見,多種原因均可導致便秘,治療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調節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作者采取針刺天樞穴配合循經取穴進行治療,《素問·靈蘭秘典論》:“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8]。天樞穴屬于足陽明胃經腧穴,大腸募穴,位于臍旁,可升清降濁、調暢氣機,通腑瀉實,通暢三焦,治療便秘的常用輸穴,《循經考穴編》:“天樞正當天地交合之際,其為分清別濁之司可知矣。”可見天樞穴可以有運轉中、下焦氣機的作用。天樞穴是大腸的隆起點,是大腸氣血聚集的地方,因此是治療便秘的關鍵穴,作者在配合足三里穴,足三里為治療脾胃疾病的關鍵穴位,位于足陽明胃經上,配合針刺三陰交穴,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以健脾益氣、滋陰潤腸。外關穴為治療便秘的常用穴,以上穴位通用,可以起到標本同治的效果。并且現代研究顯示,足三里、三陰交可增強胃腸蠕動的力量,治療過程中可以聽見腸鳴音增強。番瀉葉是狹葉尖葉番瀉葉的小葉,屬于豆科草本小灌木[9]。現代藥理認為,番瀉葉通便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能興奮盆腔神經節收縮大腸,引起腹瀉。由于其強大的刺激引起腹痛,可能發生在腹瀉期間[10]。
綜上所述,對習慣性便秘來說,采取針刺天樞穴配合循經取穴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習慣性便秘情況,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