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處,四川 都江堰 611830)
紅巖分干渠工程灌區雖然整體的引水流量不大,但是灌區取水多為分水洞,且紅巖分干渠渠道較長,比降小,制口多。部分渠道工程維護水平低,老化現象嚴重,對下游地區的輸水工作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一定要做好水資源科學調配工作,以此來確保下游區域的輸、用水效果。
紅巖分干渠屬都江堰人民渠1~3 期工程灌區的一條分干渠,在成都市彭州葛仙山鎮境內人民渠干渠32+191km 處分水,地跨彭州、什邡、綿竹3 個縣級市,全長約56.2km,總灌溉面積23.5 萬畝,設計流量18m3/s,加大流量20 m3/s,年引水量1.64 億m3。
灌區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介于北緯31°08′~38°24′,東經103°58′~104°21′之間的一個狹長地帶,紅巖分干渠自彭州官倉電站引水渠節制閘前人民渠干渠右翼引水,跨過鴨子河后沿山丘繞行,先后穿過丁家山、白石溝、劉家溝至什邡市湔氐鎮龍泉村折轉向東進入平壩,然后沿等高線穿過斑鳩河,從尚家場(靈杰)南側經過并側轉東北方向以涵洞方式穿過石亭江進入綿竹,經過玉泉鎮江寧村后轉向北走,于麓棠鎮麓棠村穿過射水河,稍后折轉向東,穿過龍蟒河、跨越付家河、下穿白水河,自綿竹市西二環進城區,在城北跨過馬尾河,穿過中渠河后直達綿遠河,全長56.2km。
紅巖分干渠灌區范圍包括彭州、什邡、綿竹三縣的20 多個鄉鎮。用水情況為彭州區域用水比例約為16%,什邡區域的用水比例約為34%,而綿竹區域的用水比例約為50%,受到下游多數水利工程項目使用年限較長、工程比降低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下游尾水區域整體的輸用水效率受到影響,鑒于此,一定要做好水資源調配工作。
就現階段的水利灌溉資源調配情況現象來看,水利灌溉資源調配效率將直接影響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態勢。只有切實滿足灌溉區域的農業水利需求,切實提升水利灌溉效果,保證水資源的科學有效分配,才能充分迎合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求,鑒于此,相關的水利部門要積極面對水利灌溉水資源的調配工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應用先進的水資源調配措施來確保灌溉區域的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
當前,隨著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一定要重點做好農業灌溉水資源調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當下,一定要充分迎合社會經濟的全新態勢,才能更好地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同時,還要深入貫徹全新的發展理念,這是解決發展中存在問題的主要思路。通過構建全新的發展格局,這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構建全新的發展階段,應用全新的發展理念以及打造全新的發展格局的核心目的旨在要做好高質量發展工作。
水資源調配情況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和生態情況[1],水資源作為基礎性資源的一種,其承載能力高低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空間。由此可見,在當下的環境中,水資源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性資源。結合本文中的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可知,科學地對水資源進行調配,是四川省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保護黃河生態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結構高質量發展理論分析可知,要分別從全新的發展階段、全新的發展理念以及全新的發展格局這幾方面入手來對區域水資源進行調配。在做好水資源調配工作的同時要兼顧水資源約束和水資源利用工作,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更好地為區域水資源調配工作創造基礎條件。
紅巖分干渠的水資源調配情況進行分析可知,春灌農業用水關鍵時期,要采取的調配方式為地方先上報相應的用水計劃,待審批后經過相關部門進行統一安排部署。根據當地要求可知,要求最好按照計劃用水量進行供水,不能超過地方的“三條紅線”。但是就紅巖分干渠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現,該區域的分水洞數量較多,且紅巖分干渠整體長度較長,取水口也比較多。即便整體的控灌溉面積較小但是灌溉區域較長[2]。同時,其中一些工程項目存在嚴重的老化情況,導致部分渠道淤堵嚴重,進而對下游區域的輸水工作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鑒于此,考慮到紅巖分干渠什邡境內部分支渠分水洞口子較高,其中的中低水位區域進水效果不佳,為了避免造成水資源浪費,故采用下節制閘堵水技術,綿竹輸用水時,采用短時間加大進水量,高水位輸水,同時協調周邊水源如前進渠尾水進行補水。當前,正處于四川省全省打造成渝經濟圈的重要階段,四川省全省通過貫徹一干多支的方式進行灌溉,導致整體的用水需求量呈現猛烈增長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為了有效解決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新階段水資源供給能力不相匹配的矛盾和問題,做好水資源科學調配工作,是四川省全省都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針對水利灌溉水資源進行調配的過程中[3],其中區域的河流和湖泊作為主要參與調配的對象。雖然四川省境內的河流和湖泊資源相對豐富,但是整體之間的距離較大,且其中不乏有部分河流和湖泊被污染,從而導致可進行灌溉水資源調配量不斷減少,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調配工作的難度。導致區域,尤其是下游區域的農作物灌溉困難,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針對灌溉水資源進行調配的過程中,如果建設的調配工程項目維護養護水平不符合要求,容易導致水資源調配過程中出現各類問題[4]。考慮到紅巖分干渠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利灌溉工程項目的供水難度。此外,如果缺乏科學有效地施工管理措施,必然會降低當地水利灌溉工程項目整體的供水水平,無法充分發揮水利調配工程項目的各類功能,進而對水資源水利灌溉調配工作的效果產生影響。鑒于此,相關部門一定要嚴格把控水資源調配工程項目整體的維護養護水平,切實提升工程項目運行水平和輸供水能力。
在水利灌溉水資源調配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存在比較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問題[5],導致該問題產生的核心原因在于部分單位在針對水資源進行調配的過程中實地調查工作不夠,極易出現水資源浪費現象,削弱了工程項目整體的效益。
在水利灌溉水資源調配的過程中,調配成本居高不下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項問題。在相應的灌溉工程項目施工建設、維護養護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較高的資金需求。因此,在實際的工程運行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調配資金的使用。發揮其最大效益。
面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調配形勢,相關部門要掌握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點,將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作為工作的重心,在不影響其他區域正常供水的情況下,結合灌溉區域的實際情況做好農業水資源調配工作。
例如,可以通過創建縣市級層次以上的城市供水和應急供水互相配合體系,借此來有效提升供水質量和供水需求。同時,農村區域也要和城市構建一體化的供水系統,構建和城市同水源、同水網、同水質的供水網絡,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以及重要工業產業用水。
除此之外,還要切實改善區域的水環境以及水生態問題,對省內的湖泊河流水資源生態進行完善的同時,協調好農業用水、工業用水需求,在維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同時充分發揮湖泊水資源的綜合功能。最后可以通過營造智慧化的水服務行政體系,在為相關的用水單位提供高效率服務的同時,做好水資源調配工作,確保水資源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和先進化。
要貫徹全新的管理理念,在開展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只考慮本區域的情況,要結合全省乃至全長江流域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在水資源調配工作中,要進一步強化區域和區域之間的合作,通過優勢互補的方式來搭建高質量的水資源調度管理系統框架。
為了進一步提升水資源調配效果,除了要制定科學的調配方案和計劃之外,也要構建相應的水資源調配制約體系。在構建制約體系的過程中,要秉承全方位節約水資源、科學分流水資源等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水資源供給優先服務于民生,供需側相互平衡的全新格局,切實提升當地的水資源保障能力,確保水資源調配效果得到改善。
例如,可以全面落實科學分流水資源的管理制度。如可以針對四川省全省境內的水資源需求地進行片區劃分,然后根據當地上報用水需求量做好水資源調配工作。如有需求,則可以利用水利一張圖做好各個片區單元用水量指標和需水量指標的網格化和動態化監督管理工作,以此來確保水資源不被浪費。如某區域需要增加計劃外的用水需求,則要進行嚴格的區域評估和審批,對生態流量加以嚴格管控,確保取水工程項目建設質量。同時,要從用水需求側入手,對用水進行科學化管理。例如當地可以通過落實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針對下轄不同區域的水資源利用情況展開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針對超計化取水等行為加以處罰。針對沒有安裝用水計量設備的單位或者計量設備不合格的單位,要求其定期進行整改。同時,要重點做好用水數據審核和計算工作,切實提升用水量統計能力。
此外,要構建以全方位節約水資源和科學調配水資源的供需側調配模式和水資源監管測控體系。例如當地可以根據不同區域你每年度的用水數據和經濟效益來制定更加精密的水需求預測模型。在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過程中,構建以湖泊河流為主的供水側模型,借助上述模型來實現供水和給水的雙向制約。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化監測軟件來打造供需全過程調配的平臺,確保水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避免水資源浪費。
水資源調度管理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實現水資源的科學優化調配需要保持蹄疾步穩的工作節奏有序推進。提出以下3 點工作建議。
(1)持續加強供水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應從支撐各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建設一批綜合性水利樞紐和調蓄工程,開展區域水資源戰略儲備和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加強灌溉供水網絡的升級改造和城鄉飲用水管網的延伸連通工作,既暢通“干支動脈”,又暢通“毛細血管”。
(2)加快構建水資源剛性約束管控的指標體系。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完善用水總量控制、水資源調度管理、生態流量保障等管理制度體系,并積極探索將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的有關制度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以期發展規模、發展結構和發展布局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的雙向適應。同時,配套制定“規劃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取水權轉讓處置”等規章制度,構建相互聯結、環環落實的制度體系。
(3)努力推動制度機制創新建設,堅決破除各水量管控單元的協商、信息共享和監督的機制障礙和保障瓶頸,在構建更加完善的流域和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相結合體制機制、水資源“政府+市場化”優化配置體制機制和水資源管控剛性約束指標體系建立等方面先行探索突破,將優質水資源科學調配管理服務體系真正培育塑造成為支撐全省各行業新經濟、新消費、新功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驅動力。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推動水利灌溉工程項目水資源調配質量和水平,要求各級部門要秉承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和相關原則,最大限度的提升水利工程項目的生態和經濟效益,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和更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來確保四川省境內的水資源調配工作質量和效果,保障紅巖干渠下游的供水需求,從源頭減少水資源浪費,保障區域的水資源戰略地位,促進區域農業經濟飛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