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

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大學生群體在拉動學校消費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學生需求是學校超市售賣各種產品的風向標;另一方面,學生在消費態勢上折射出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學校的治理、管理面貌。
電腦報在調查時聯系到一位在一所高校三個校區內已開設六家小型超市的業務主管劉小剛。據了解,該超市于2003年開始設立,至今已19個年頭。超市大多設立在教學樓、寢室、圖書館附近,與學生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超市售有零食、面包、日用品、文具等各種品類。
談到“雪糕刺客”時,小剛說道:“目前不會考慮采購‘貴價’雪糕,我們在進貨時一般都會考慮比較熱銷的,比如巧樂茲、糯米糍、小布丁以及如和路雪、伊利、蒙牛、奧雪、八喜等大類中最便宜的。此外,最重要的還是學生的需求?!?/p>
該超市的管理及進貨大多由學生自主完成,據小剛所說:“我們是辦有營業執照的,物價不受學校管控,但會根據市場做調整。換句話說,我們的價格是非常親民的,平時也不會出現投訴等問題。比如,雪糕最貴的是12元一支的夢龍,但進貨量很少。“
電腦報在該校另一處超市里發現,售賣的多是可愛多、旋頂杯、巧樂茲、冰工廠等單價在2元到5元之間的雪糕,且冰柜上都有明確的標價。

某高校超市進貨單及校園售賣雪糕實拍圖(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校園群體的消費觀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現實問題,一些人在面對自身權益受損時,或許只有承認自己是“大怨種”,或者安慰自己是“花錢買教訓”。
比如在四川某大學上學的廖雪怡,前幾天因考完試準備去超市消費一番,“雪糕沒有標價,我以為很便宜,看過那么多‘雪糕刺客’圖鑒,卻還是‘遇刺’了?!?/p>
誠然,這一類學生群體確實存在,但電腦報在調查時發現,大多數高校學生會格外注重自我權益的保護,尤其是在食品消費上。
比如在擁有11萬粉絲的某知名校園博主處,就發現大量關于該校學生對食品消費的權益保護的訴求,其中就有“4個油桃30多元”,網友戲稱堪比王母娘娘的蟠桃。在該博主的微博下,還有學生不時地分享自己的“維權”經歷,大多是 “外賣”“變質食品”“過期食品”等維權成功的案例。
不難看出,在網絡信息透明、公開的大環境下,在12315、黑貓投訴等消費投訴渠道便民化的現實境況下,對“網生一代”的大學生來說,緊緊圍繞自己為動機的消費觀讓“質價比”消費特點更加凸顯,任何對自己不利的消費都會去找合理的維權方式。此外,學校始終將學生群體利益放在首位,學生可通過學校教師及相關部門進行維權,處理方式也更容易。
消費的是食品,而不是所謂的藝術品。
“沒有明碼標價”尚處于日常消費的灰色地帶,更多地還是需要共識的推動。
據調查,現代消費群體傾向多元化、理智化,就如此前6·18期間天貓于5月26日推出的88VIP不參與手機、空調類的優惠時,消費者們“群起而攻之”,迫使天貓于第二日更改了相關政策。因此,現在的年輕一代群體并不是“待哺”的羔羊,而是處處為自己著想的“利益”保衛者。

天貓88VIP退費
此外,“雪糕刺客”的定義難免會讓人跳入一種所謂的“消費主義陷阱”里面。如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里,雪糕有了附加價值,從而助長了其“尷尬”而又“流行”的局面。如某大學的楊青表示:“如果我女朋友需要,我愿意給她買貴的。但她不會選擇貴的。”
可見,“雪糕刺客”的“高價”,除開那些所謂的很“高端”的成分之外,還有許多附加價值的助力。但附加價值是否能夠實現,依然要打上一個問號。
此前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群體存在超前消費的習慣,但大部分學生由于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且重心主要在學習上,因此對“雪糕刺客”并不感冒。對大學生群體而言,自己權益以及自己的實際情況才是最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