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李志,楊亮,盆興榮,衡曉容,楊曉峰
(1.米易縣農業農村局,四川攀枝花,617200;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3.攀枝花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米易縣位于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東北部,安寧河與雅礱江交匯區,屬于南亞熱帶干熱河谷立體氣候,全年無冬,年平均無霜期達307 d,年日照時數2 300~2 700 h,年平均氣溫20.5℃,年降雨量1 100 mm左右。獨特的立體氣候和充足的光熱資源為米易縣早春蔬菜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經過30 a以上的發展,米易縣已成為國家南菜北調基地、國家蔬菜重點縣。稻—菜水旱輪作糧經復合模式的廣泛應用,使糧菜生產同步推進、良性循環,既保障了“米袋子”生產穩定,又促進了菜農收入增加,成為了四川省“噸糧田,萬元菜”糧經復合發展典型模式。
近5 a來全縣早春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4 600 hm2左右,產量、產值持續增加,2020年早春蔬菜種植面積4 687 hm2,比2016年增加8.1%;產量39.8萬t,比2016年增加49.7%;產值18.9億元,比2016年增加83.9%。種植區域分布在安寧河沿岸的丙谷鎮、撒蓮鎮、草場鎮、攀蓮鎮、新山鄉、白馬鎮、灣丘鄉7個鄉鎮,品種以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為主。產品95%以上外銷,主要銷往成都、重慶、陜西、武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
目前已建成省、市級示范園區3個:蔬菜+水稻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紅旗河谷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撒蓮蔬菜科技示范園區,面積1 333 hm2。園區內建有現代農業大數據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通過平臺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蟲害預測、專家在線指導等功能,推動“互聯網+農業”應用,使種植戶通過手機APP就可掌握農作物的生產信息,遠程操作實現“大數據種菜”,達到降本提質增效的目的。
近幾年,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全縣早春蔬菜品種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20世紀80年代種植苦瓜、黃瓜、絲瓜、茄子為主轉變為番茄為主,辣椒、茄子等其他蔬菜為輔的種植結構,原種植面積較大的苦瓜、黃瓜迅速萎縮。2020年早春番茄種植面積為2 540 hm2,占蔬菜種植面積的53.66%,比2010年增加43.66%。
周年種植模式有稻—菜、玉米—菜、煙—菜、草莓—菜輪作等,其中,稻—菜輪作模式為主要模式,面積4 000 hm2,占早春蔬菜面積的85.34%,5月下旬至9月下旬種植水稻,9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種植早春蔬菜。玉米—菜輪作模式為9月至次年5月上旬種植早春蔬菜,采收后,將玉米種子直接播種在原蔬菜廂面上,8月下旬收獲后,將玉米秸稈粉碎均勻后撒施在廂面上,并撒生石灰50 kg/667 m2,翻耕后放水泡田,將大棚膜蓋嚴,悶棚20 d以上,目前,玉米—菜輪作模式面積666.7 hm2左右。煙—菜輪作模式主要在中高山烤煙種植區,9月中下旬采收完煙葉后,在煙地直接種植豌豆。草莓—菜輪作模式主要分布在普威鎮、撒蓮鎮等中高山區,8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中下旬種植草莓,4~7月種植秋番茄。通過實施多種蔬菜輪作模式,降低土傳病害發生概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
整合了國家、省、市、縣等各級涉農資金,不斷提升完善安寧河沿岸的蔬菜產業基礎設施,已建成田網、路網、渠網三網配套的稻—菜兩用型高標準農田4 666.7 hm2,成為四川省集中連片、規模最大的設施蔬菜+糧食復合生產基地。2020年,全縣設施蔬菜大棚面積4 067 hm2,占早春蔬菜面積的86.77%,水肥一體化應用覆蓋率在90.54%以上,規模化集約化育苗場12家,面積24萬m2,年育蔬菜種苗12 000萬余株。
為了提高勞動效率,減少勞動力成本,通過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的實施,大力推廣應用蔬菜土地耕整、開廂、覆膜、噴霧、灌溉、運輸等生產環節機械化,截至2020年底,全縣蔬菜生產機械化率在80%以上。
與省、市科研院校合作,開展了系列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廣活動,蔬菜新品種、集約化育苗、嫁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綠色防控技術等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科技支撐早春蔬菜產業能力不斷增強,蔬菜整體生產技術水平穩步提升。2020年全縣蔬菜良種覆蓋率在95%以上,早春茄子嫁接育苗技術應用率達100%,早春蔬菜水肥一體化應用率在90%以上,早春蔬菜基地綠色防控技術已全面覆蓋,定期開展農藥殘留速測,有力保障了米易縣蔬菜產品質量安全。
2020年,全縣已建成果蔬冷藏保鮮庫162座、烘干房12座,建成番茄采后冷鏈預冷+自動化分揀分級線3條,農產品冷藏初加工能力達30萬t,外銷農產品初加工率在85%以上。圍繞果蔬、核桃等產品加工,引進吉香居食品深加工企業,建成米易時光實業食品加工廠,實現了果蔬深加工業零突破。
本地土壤多屬于砂壤土,種植戶每3~5 a會對菜田進行客土參沙,沙化和漏水漏肥情況嚴重。為了提高產量,增加收益,農戶大量施用化肥,精準配方施肥應用較少,有機肥施用量偏少,且同科連作較多,盡管實行了水旱輪作,但是部分區域土壤酸化、鹽漬化情況仍然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降低,耕地地力下降嚴重。為了使番茄提早上市,部分農戶將移栽時期從9中下旬提早到8月,而8月設施大棚內溫度多在30℃以上,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枯萎病、青枯病等病害易嚴重發生,甚至絕產。
米易早春蔬菜初加工規范化、標準化程度較低,以人工分揀包裝為主,使用的包裝材料有塑料筐、泡沫箱、大紙箱等,一般在蔬菜基地、路邊棚等初加工場地就地分揀包裝、上車運輸。缺乏規范化、標準化收購、分揀包裝、運輸一體化的現代化交易中心。

米易縣早春蔬菜以散戶種植為主,發展了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種植,銷售方式主要是本地客商代收、外地客商直接收購等,缺乏本土的產供銷一體化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力和抗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當蔬菜價格大幅波動時,極易出現“價賤傷農”現象。雖然創建了“陽光米易”區域公共品牌,但特色、優質高端蔬菜種植者較少,企業和經營主體自有品牌培育相對滯后。
堅持水稻—早春蔬菜水旱輪作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指導菜農合理安排稻菜茬口銜接,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耕地地力,調節土壤酸堿度,最終達到降本增效,解決菜田漏水漏肥、有機質含量低、連作障礙等關鍵問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米袋子”“菜籃子”雙豐收。
為了解決米易縣蔬菜等農產品初加工規范化、標準化程度較低問題,計劃在米易縣丙谷鎮橄欖河村,通過招商引進業主投資和運營,建設米易縣冷鏈倉儲物流分揀定標中心,規劃占地139畝(9.27 hm2),總投資1.7億元,用于現代化倉儲設施設備、物流體系、冷鏈體系的建設和農產品標準制定。
積極爭取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項目,通過開展蔬菜全產業鏈技術研究和加工設施裝備、原料基地、品牌、質量追溯體系、電商平臺等建設,支持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提檔升級,充分發揮聯合體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作用,深化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利益聯接機制,推動蔬菜種植、加工、物流、銷售、服務等產業鏈各環節相互銜接,實現多主體全要素融合發展,提升米易蔬菜等農產品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